分享

韭花帖鉴赏

 香山梦艺术馆 2019-10-10

艺术鉴赏

            《韭花帖》用笔和缓,不同于《兰亭序》的轻快巧丽,笔画的气息更加质朴沉着。在结体上,奇中寓险,险中见奇。在用墨上尽力使墨气沉入纸下,充分吸收。章法布局上将字距与行距拉得很开,是真正的清朗宽绰,这种布局在杨凝式以前的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此时已经不是年少轻狂,而更追求简淡潇散,追求自然。后人黄庭坚就赞以诗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跋杨凝式帖后》)此外,《韭花帖》虽不及杨凝式其他作品那样以欹侧取态,却在单字结体上独出机杼。从书法意趣的追求来看,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人喜写楷书,宋人爱作行草。杨凝式处在唐完结而宋未开启的这样一个时间段内,早年师法欧阳询、颜真卿、怀素和柳公权,再上溯“二王”,取众家精髓而又不被任何一家圈禁,于不期然中走出了唐人书法的境界而开一片天地,身后又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span class="su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text-top; color: rgb(136, 136, 136); font-size: 0.12rem; line-height: 1;">[4]</span>

        </div>

        <div class="para" style="margin: 0.16rem 0px 0px; line-height: 0.3rem;">

            此帖字体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全帖表现出入规入矩的端庄与温雅,结体妍丽,并以精严的技巧表达出含蓄内在的文人之气。用笔一丝不苟,却不显得古板呆滞,巧妙地将内擫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结构严谨却不失森严密布,通篇秀雅恬淡,二王精髓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可谓是作者“心手双畅,翰逸神飞”的佳作。笔画遒劲,结体趋长,劲健而不乏妩媚,章法布局更是独特——字距较大,行距更宽,疏朗而又浑然一体,在空间之中充满了平和之气,这种行距、字距都留得很宽绰的章法,得益于甲骨文、两周金文和汉隶的疏散排布。该作品洋溢的逸气灵韵,以及作为其表现特征之一的疏阔章法,则是由杨凝式首开其风的。

        </div>

        <div class="para" style="margin: 0.16rem 0px 0px; line-height: 0.3rem;">

            首先是该帖用笔的笔法对二王精神的继承。《韭花帖》有“五代兰亭”的美誉,这缘于该帖闲适、潇洒的体貌给欣赏者带来的感动。“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 ,《韭花帖》在笔法和意境上都追摹《兰亭序》的遗踪,用笔精致含婉,平和中又寄以异态,行笔乍行乍楷,纤丝连带自然生动,全然一股二王风度。<br>  其次是该帖章法与《兰亭序》的排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董其昌《容台集》称其“萧散有致”,“比杨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此帖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下文字主体显得更加空灵秀美、淡雅平和。前两行的字距较小,连接紧密,但相互有穿插,避免了平如算子的棋盘式布局。这种内外空间的巧妙处理得益于二王的作品,也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发现作者的肇端,但杨凝式强化了这种美。他不仅使字内空间的表现突破了王羲之的含蓄工稳,最主要的是强化了外部空间,除了前两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连接的比较紧密之外,其他部分皆极尽疏朗之能。从第三行开始行距越来越大,逐步疏朗开阔,节奏也越来越舒缓。<br>  《韭花帖》中对二王精神的继承最为突出的即是它对结体的取势。如第一行“昼”的上半部分与王羲之《兰亭序》(以下简称《兰》)中“尽”的“■”字形如出一辙(见图a);第二行第七字“当”的上半部分“”与《兰》中“赏”的上半部分极其相似(见图b);第三行第二字与第九字的“之”与《兰》中的“之”也有着明显的摹仿倾向(见图c、d);第三行第八字“味”的右半部分“未”与《兰》中的“未”字行几乎完全一致(见图e);第四行第五字“谓”的左半部分“讠”与《兰》中“咏”的“讠”几近相同(见图f);第三行第七字的“逞”的“辶”与“兰”中的“游”的“辶”也有着心照不宣的相似(见图g),第四行第一字“其”,第五行第十字的“陈” 以及第六行第五字的“察”与《兰》中出现的“其”“陈”与“察”都是一脉相连的(见图h、i、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