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泡椒面积2000余亩,定植于6-7月份,种植时间3个月左右,现在已普遍进入第一茬果实的丰产期。参考我县去年10月份气温,平均高温24度,平均低温15度,非常适宜辣椒生长,泡椒价格也在逐步回升,应抓住时机,改善管理技术,提高下茬泡椒商品果率,卖到好价钱,针对第二批泡椒生产现状,提出以下生产技术方案: 一、整枝疏果 各基地辣椒植株“枝繁叶茂”,挂果甚多,有的辣椒植株甚至达到了70个果,泡椒大多表现出畸形或者果小,辣椒长度普遍在10厘米以下,造成产量虽高,单株达到4斤以上,因没有疏果,商品性差,价格低,能达到12厘米以上的商品果的比例低,使得农户种植积极性受到影响,疏于管理,造成辣椒枝条丛生,部分植株高达1.6米以上,侧枝达到20多个,对病虫害疏于防治,特别是白粉虱泛滥,煤污病严重,果实表面有黑色煤污,进一步造成商品性差,影响商品性和第二茬的座果,形成恶性循环。辣椒种植整枝疏果工作必须重视起来,及时整枝,利于营养集中供应,提高养分利用率,促进果实发育,提高商品果率。整枝疏果有利于保持植株下部良好通风光照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方法: 泡椒整枝宜采用4干整枝法(也叫双杈整枝法)。保留4门斗椒上4对分枝中一条粗壮侧枝作为结果枝,采用“去内堂留外围,主杆优先留果,强枝多留果”的原则进行整枝疏果,并适当调整吊绳位置。每株座果数量维持在20个果左右,将多余的畸形果、多余的果实及早疏除,减少营养的浪费,提高单果重和商品性,要求果实长度达到15厘米以上的优质果,单果重达到150克以上为管理目标。 注意事项: 1、时间要适宜,选择气温适宜时进行整枝,气温高于32℃时不宜整枝,整枝完成后需要喷保护性药剂(如代森锰锌、丙森锌等)对伤口进行保护,减少发病。 2、时机要适宜,抹杈不要太早,待侧枝生长到10-15厘米长时开始抹杈; 3、位置要适宜,要从侧枝基部1厘米左右将侧枝剪掉,避免伤口感染。 4、用具要适宜,要用剪刀或快刀将侧枝从枝干上剪掉或割掉;不要伤害茎叶,抹杈时动作要轻,避免拉断、碰断枝条或损伤叶片。(工具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5、整枝要及时,辣椒的侧枝生长较快,要勤抹杈 6、防病要跟上,抹杈后最好叶面喷洒1次杀菌剂,保护伤口,免受病菌侵染。 二、水肥管理 1、水分管理。 进入10月份以后,气温及光照条件非常利于各类作物生长,泡椒果形大,产量高,需水需肥量大,此月份长势好的辣椒植株高度普遍达到1.5米以上,处于开花结果期,对水分要求更为严格,水分过多,易造成茎叶徒长;水分过少,则会造成落花落果,导致产量下跌。由于植株高大,蒸腾作用强,果实生长迅速,需水量大,浇水的时候适当增加单次浇水量,尽量一次浇透。 掌握方法 一看:早上看辣椒叶子上面或边缘是否有水珠溢出,如果有水珠溢出,出现吐水,且叶子挺拔有力,这样就说明水分还是很充足的。反之如果早上叶片并没有水珠溢出,而且到了中午温度开始升高的时候叶片有萎蔫现象,则说明缺水。 二摸:通过触摸,手抓成团来检查和判断土壤干湿程度。选择10公分深左右土壤: 1,手抓成团后,稍微用力一攥就会挤出水来,这个时候土地土壤含水量就是在95%以上,水分很大,必须控水; 2,手抓成团后,没有水流出来,而且成团后放在地面上不会散开,这个时候土地土壤含水量是在85%-90%左右,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控水期; 3,手抓成团后,没有水流出来,放在地上过一会自然的散开了,这个时候土壤里的含水量是在60%-80%左右,含水量是最为合适,不需要浇水也不需要控水; 4,如果手抓不成团,且摸着发干不粘手,则表示已经缺水,需要浇水。 三浇水:浇水一般安排在早晚进行。浇水量以垄沟不见明水,垄畦浇透的原则。 2、适当补肥。 泡椒生长三个多月后部分大棚会出现缺肥情况。要适当进行补肥。必须看苗施肥,缺就补,不缺肥就不盲目补肥。 一是使用高钾水溶肥。通过滴管系统交叉使用水溶肥(一次加,一次不加),高钾水溶肥与平衡型肥料交替使用(追肥浓度不宜高于1000倍),促进辣椒果实膨大,提高辣椒的产量及商品性。 二是可以适当使用路路通、利壤及其它添加海澡肥、氨基酸等的高钾水溶肥、悬浮钙等,但必须注意使用浓度。 三、病害防治 死棵周围灌根治疗:真菌性用药(银法利,普力克,菌核净等)+细菌性用药(噻菌铜,喹啉铜,氢氧化铜等) 其他灌根防治:广谱性的真菌类(烯酰吗啉、多菌灵,百菌清,嘧菌酯,代森锰锌,恶霉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等)+细菌类(中生菌素,噻唑锌,春雷霉素等)。 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以此减少投入成本。鉴于我县各乡镇普遍性存在土传病害,在以后的生产管理中一定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若防治不及时,发生一次病害用一次治疗性药剂,成本高,代价大,用工量大,整个生产周期到最后剩下的健康植株少之又少,得不偿失。建议发现病害后,用治疗性的真菌药和细菌药5天内灌根两次,之后每隔15-20天一定要用广谱性的预防性的药进行综合防治灌根。 四、虫害防治 当前防治重点是白粉虱,要在气温较低的下午关棚用药,发生严重的大棚喷一次农药,隔一天后现使用一次烟雾剂,达不到效果则再隔五天左右再喷一次农药。 辣椒虫害主要有蚜虫,螨虫,蓟马,白粉虱,鳞翅目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等)。 针对四小虫(蚜虫,螨虫,蓟马,白粉虱)可以进行综合性的防治,现在市场上很多药剂都是多种虫害均杀的。也有很多药效较好的复配剂。比如虫螨·茚虫威+虫螨腈,呋虫胺+烯啶虫胺等。虫害发生到一定程度一定要5天内连用两次药,虫、螨兼杀。 对于鳞翅目类的用药有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溴氰菊酯,噻虫嗪,氟虫双酰胺,甲维盐等。 病害虫害用药注意事项: 1、二次稀释和配药顺序 任何农药都要二次稀释后使用。也就是先用1000克水将农药配制成药液,在加到容器中二次稀释到合适倍数使用。配药顺序方面基本遵循先菌后虫的配药方针,叶面肥——粉剂——悬浮剂——杀虫剂——杀螨剂,或者叶面肥——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剂——乳油依次加入,每加入一种即充分搅拌混匀,然后再加入下一种。 2、注意农药酸碱性 不少杀菌剂为碱性农药,故不能与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杀虫剂混用, 3、喷施时间和部位 根据病害发生规律的、虫害活动规律合理安排灌药和喷药时间及防治部位。 4、忌长时间使用单一药剂 长期使用一种药剂,容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的农药也必须轮换使用。 5、慎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唑类农药 适当的调节剂对辣椒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浓度过高反而会抑制植物生长,应谨慎使用。唑类农药对植物生长有抑制的作用,要尽量控制使用,不能连续使用。 五、改种和套种 死亡率较高的的大棚,需要换茬和套种的一定要做好土壤消毒工作,针对不同发病程度的大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案: 整棚消毒: 发病率高,面积过大的,进行清棚整棚消毒。 (1)清除杂草和植株,集中销毁; (2)收拢滴灌带,机器重新旋耕起垄,安装滴管带,检查滴灌带出水性,滴管破损,出水过多的换掉,滴孔堵塞的滴管也要进行修复,调整至均匀出水,覆膜1-1.5丝透明塑料膜,全面密闭地表; (3)膜下用滴管滴水滴直至畦面湿透。每天滴水1--2个小时,连续两天,要求地面不能长时间有积水。创造适宜土壤环境,让病菌繁殖和杂草种子萌芽,以便更好的杀除; (4)滴水1-2天后,,按照每亩地40公斤威百亩的用量,把威百亩(桶装液体,稀释后挥发迅速,但稀释一倍一下挥发性变化不大)用清水按照1:1的比例稀释,使其随水快速滴入土壤,关闭顶通风,放下四周边膜,关上棚门,密闭大棚。 (5)15天后,打开门、顶通风和边膜,把棚内有害气体全部放出,一天后再进大棚,在两根滴灌带中间打孔放气一周左右。做发芽试验(如小白菜种子),如果正常发芽,即可以定植下茬作物;如果不能正常发芽,则继续放气,直至有害气体完全放出,发芽试验通过了才可定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