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分钟学懂“道地药材”

 温暖中医 2019-10-10

1

一分钟学懂“道地药材”


什么是“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名优正品而又生长在适宜条件和特定产区的药材。因其质量优良,功效显著,故被全国医药界同仁所公认。
所谓“正品”,首先与生物“种”有直接关系。它是形成地道药材的重要内在因素,这一点绝不可忽视。如果生物“种”不同,即使有同样的生长条件,也永远成不了“道地药材”。道地药材的生长与自然条件也是密切相关的,否则,即使生物“种”相同,没有适宜生长条件,其质量也会低劣。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势十分复杂,从北部寒冷的黑龙江到南部的海南岛,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平原及大小岛屿都盛产不同的药材,其生长无不与气候、土壤、阳光、水分、环境、栽培技术及产地加工有关。

“道地药材”的形成

一种“道地药材”的形成,并不是某个时期、某一个人命名的。它是我国历代医家从用药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序录中就强调“土地所出”,即指出道地药材的重要意义。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根据自己对实物的调查,结合用药经验,对某些优质药材论述更加具体。如地黄,其云:“今人唯以怀庆为上。”怀庆,即现在河南省泌阳县,其毗邻的孟县、温县一带均为地黄主产区,具有悠久历史,产品质量优良,被誉为“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之一,一向被国内外称为“道地药材”。
又如麦冬,李时珍说:“浙中来者甚良。”今用之麦冬,其主流品种分为两大类:一是杭麦冬,主产浙江慈溪、余姚等地;二是川麦冬,主产四川绵阳、三台等地,但以杭麦冬质量为优。其特点是块根肥壮盈寸,味甜质柔,为上乘优品,被誉为“浙八味”(麦冬、杭白芍、杭白芍、白术、延胡索、浙贝母、山茱萸、玄参)之一。
由此可知,“道地药材”是历代医家公认的。

“道地药材”的品质

不仅不同产区药材品质有所不同,即使同一产区、不同县份的产品,其品质亦有差异。

以当归为例进行分析:当归主产于甘肃武都专区的岷县、宕昌、武都、文县、漳县及天水专区的西和、两当等县。另外,云南、陕西、四川等地亦有少量出产,但以甘肃产量大,质量亦佳,行销全国并出口。虽然武都专区一些县份均有栽培当归的历史,但由于各县的气候、土壤、光照、水分等有所不同,其质量仍有区别。

道地药材的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

道地药材不仅靠产地的自然条件,而且也与药材的生长年限、栽培技术、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方面,古人非常重视,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以时采收,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这阐明了药材采收加工的重要意义。
凡各种植物都有它的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必须在它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才为适宜。如不适时采收,会降低质量,影响疗效,即使是道地药材,也会变成次劣药品,甚至无药用价值。
如白芍其主流品种分为杭芍(主产浙江东阳、盘安)、川芍(主产四川中江、渠县)、亳芍(主产安徽毫州、涡阳)三类。其中以杭芍质量为优,亳芍产量最大。从这三类白芍的生长年限、栽培技术与产地加工,确有区别。杭芍栽培后至少需四年采收,川芎、亳芍多在栽后三年采收。杭芍栽培后,除第一年外,每年开穴修根一次(摘除小根,仅留粗壮的5~10根),集中养分,促使根条肥大,杭芍、亳芍每年在清明节左右,花蕾形成时,即需摘去,可提高产量,但川芍习惯不摘蕾。

引种道地药材的注意事项

引种道地药材应注意质量。道地药材有栽培也有野生,近年来,由于药用量增加,某些药材主产区的产量不能满足需要,采取引种或变野生为家种的方式,这是扩大药源的重要途径,但要注意凡引种地区的气候、土壤、阳光、湿度等,必须考虑与道地药材的原产地相接近,才能种出符合药用要求的药材。
如黄芪,其主流品种(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主产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内蒙古的武川、兴和、锡盟及哲盟的西部,黑龙江、吉林等地。各地产品各有不同特点,但论栽培黄芪,当首推山西浑源、应县。黄芪喜生干燥向阳山坡,土层深厚的沙质土壤中,山西浑源、应县的地势、土壤最适宜黄芪生长,其种植黄芪历史迄今已有300多年,一般为半野生半家种的栽培方法,但需种植后5~6年采挖。
总而言之,
道地药材的形成是多方面的,
如果某一环节失误,
都会造成药材质量次劣,
甚至没有药用价值。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