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隆平为培育超级水稻,他在稻田旁讲一番话,让助手连连点头

 历史解密坊 2019-10-10

袁隆平一生只关心水稻,稻田也似乎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家。在袁隆平与助手们的努力下,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攀高,让世界人民都为其鼓掌喝彩。袁隆平一生获奖无数,有一次他从北京开会归来,在海南水稻培育中心的试验田旁边,他曾经对助手说了一句话,而这句话却让助手朱运昌愣住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袁隆平又说了什么话?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袁隆平之所以被称为“当代神农”,不仅仅是因为他做出了神农般的业绩,同时也有他付出神农一样辛苦的原因。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搞科研无非就是在实验室中穿着白大褂,摆弄一些瓶瓶罐罐或显微镜,得出研究成果,然后写出篇有分量的论文,就算完成了工作。
可是这种想法不免有一些片面,单是从水稻培育研究来说,其过程就极为复杂。袁隆平不仅要在实验室中搞科研,还要在田间地头像农民一样干各类农活。浇水、施肥、插秧、割稻子、驱赶麻雀与田鼠等农活,这位科技领域的巨头,似乎把自己当成了一位普通农民。

在2000年的时候,袁隆平与助手们在海南三亚荔枝沟租用了当地的农田,建立起自己的育种基地。虽然当时国家对水稻研究的拨款资金非常充裕,但是由于此地较为偏僻,导致研究员们的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大家甚至在研究中心自己养头猪,宰杀后吃不了就制成腊肉,用以改善研究人员们的伙食。
在海南研究中心育种的一年中,袁隆平早就和当地的农民们打成了一片。他从来不摆科研专家的架子,甚至有时候还向农民们请教水稻的栽培技术。当地人都知道,眼前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就是袁隆平,一位为解决全天下人吃饭问题的大科学家。

2001年的春天,袁隆平接到北京的通知,准备令其赴京开会,由于事情相当紧急,要求他本人必须连夜出发。这一下可打乱了袁隆平原本的计划,因为袁隆平与助手朱运昌根据从农民口中得到的经验,特意试种了两亩杂交稻。此时眼看着水稻已经到了扬花抽穗的关键时刻,自己的突然外出,很可能会错过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的细节
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水稻长势,袁隆平在出发之前特意给助手朱运昌打去了一个电话,并交代了很多重要的研究任务,嘱咐助手一定要勤观察,多记录,早动手,促丰收,争取让试验田的产量,能有一个最佳的表现。

袁隆平走后,朱运昌小心呵护着田中的秧苗,生怕辜负了老师对自己的嘱托。十天后,开完会的袁隆平上了飞往三亚的飞机,火急火燎地赶到了水稻培育中心。刚下飞机的袁隆平,并没有直接回到自己的实验室中,而是一头扎进稻田,仔细观察两亩稻苗的长势情况。他一会测算植株的分蘖情况,一会又拨开稻穗,测算其籽粒的数目,努力摸清稻田内样株的所有情况,朱运昌得到消息,他急忙离开实验中心来到了稻田边。

朱运昌见到老师后他高兴不已,寒暄过后,他将自己近日对水稻的研究状况进行汇报。可是袁隆平接下来的一番话,彻底让他愣住了。
袁隆平对朱运昌说道:“你可立下了大功,我刚才对你负责的两块地进行了测算,单株分蘖数最少50根,最多70多根,每一株稻穗都能结种子300多粒,今年增产是注定的了,这可是大好事啊!”

听完袁隆平的话后,朱运昌当时就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袁隆平看他傻傻的看着自己,便笑道:“放心吧!我刚才进稻田很小心,只拨开了五穗样株,应该不会影响你计算产量的”。朱运昌赶忙解释道:“老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惊讶你刚从北京回来,就已经走在我的前面了,我还没来得及做产量测算呢”,此言一出两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经过袁隆平与助手们的不断努力,海南荔枝沟水稻培育中心的两亩试验田喜获丰收。据数据统计,试验田共增产7%,平均亩产量为550.75公斤,比普通的杂交早稻品种增产10.5%。试验田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这和袁隆平认真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期待袁隆平团队能够再接再厉,在水稻杂交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