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3号,原有利大楼,现“外滩3号”。建于1916年,建筑风格:自由复兴式,建筑师:公和洋行威尔逊。地址:中山东一路3号。
1912年,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受公司委托,千里迢迢从香港赴上海开拓市场。年轻的建筑师叫乔治·威尔逊,当年只有32岁,为远东地区大名鼎鼎的公和洋行工作。实力不俗的他运气也好,第一个项目就就是外滩4号联保大楼(2001年开始改造后被叫作“外滩3号”),而且一炮打响。公司由此打开局面,连续赢得一个个重要项目,成为当时上海滩最叱咤风云的建筑事务所。外滩现存的23幢临江历史建筑中有9幢是他的作品。
大楼1916年落成时被英文《远东时报》称为最值得关注的建筑设计进步之一。这幢体量巨大的六层建筑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钢框骨架,风格为自由复兴式,垂直的线条勾勒出骨架结构。
大楼的一到五层曾出租为办公室。特别是一楼的大办公室三面都有窗,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无隔断办公室。大楼顶层是配有屋顶花园的高档公寓,可以欣赏美丽的江景。这个高度既能享受凉爽的江风,又隔绝了黄浦江畔路面的尘嚣,在申城湿热的夏天十分舒适。建筑师最会挑地方,为燕京大学做规划设计的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飞(Henry Murphy)就看中了这个顶楼。他1918年到上海发展,把公寓和事务所都设在这里,认为是城中最棒的办公楼之一。
后来英商有利银行曾长期租用大楼底层营业,大楼遂改名为“有利大楼”。1941年日本军队占领了这里,有利银行四年后虽重开业务,但于1949年退出了中国市场。之后大楼被上海民用建筑院等单位使用。

“建筑的线条十分美丽,结构也优雅到了极致。对于公和洋行的建筑师来说,实在是一座值得纪念的丰碑。”当年的报道如此称赞。

大楼地基狭长,面向外滩的面宽不大,建筑师别出心裁地将外滩面与广东路面相交的转角处作为主轴线,大门、阳台、塔亭都布置在主轴线上,当人们的眼光由中心向两边视野时,大楼就显得气势宏大。
建筑立面作三段式处理,立面二、三、五层窗户为方形,底层和四、六层为半圆形拱窗,立面竖线条加上富有变化的窗户及横向的腰线,底层和四层立面巴洛克风格图案,塔亭、柱子与穹顶也是巴洛克风格。塔亭高45.75米在外滩建筑群中是醒目的建筑。

这幢体量巨大的六层建筑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钢框骨架,大楼使用厢式电梯也是上海最早使用的一批。
东北转角巴洛克塔亭。檐口、壁柱、卷部采用巴洛克装饰。
这栋大楼是公和洋行在上海的开山之作,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也是很耐看的。
主入口的两侧竖立巨大的花岗石柱,上面是有雕饰的山形墙,将来客引向壮观的门厅。
建筑的东立面。根据1916年报道的描述,底楼连续券拱的柱础是花岗石的,支撑着假石贴面的砖墙。
公和洋行成功设计了外滩3号后,在上海名声大振。哪位年轻有为的建筑师威尔逊几年后就当上了合伙人,带领公和在“远东巴黎”大展宏图。继有利大楼的成功之后,公和陆续完成了外滩天际线上最壮观的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13号海关大楼和20号原沙逊大厦等建筑,堪称当时上海最大也最重要的建筑设计机构。
现在的“外滩3号”有着顶级的酒廊、餐厅、音乐沙龙,有来自法国依云小镇水疗中心、来自意大利的阿玛尼旗舰店(现似乎已撤离)。但三楼的却是一个免费开放的“沪申画廊”。

有人说沪申画廊是外滩3号的灵魂。
据说,沪申画廊是整栋外滩3号改造之初,就早已规划好的一部分,是打造这座文化新地标的重中之重。
在“外滩3号”三楼如此寸土寸金的黄金之地居然有一个完全免费的画廊,让人不得不对策划者和投资者表示敬意。

沪申画廊位于外滩3号整栋大楼的中心层3楼,35米的挑高中庭贯穿于整栋建筑。无论身处于外滩3号的哪一个楼层,都能透过玻璃,一览画廊的艺术与文化气息。
宫殿般煌煌的挑高中庭,充满着自然光线的巨大空间。

站在70平方米的中庭向上仰望,透过廊柱可见四层以上各楼层,棕褐色圆形廊柱逐渐合拢,通向顶楼,呈现出一个梯形体的垂直空间。

谭盾在此举办过音乐视觉展,就曾利用这里挑高的中庭,模仿钢琴的琴键轮廓,做了一个上升的递进阶梯。

上面的两张中庭照片拍摄于2011年3月27日。

外滩3号老照片(下载于网上)。
我的博文采用了乔争月“外滩建筑系列”内容。博文标题也采用了乔争月原文标题。谢谢乔争月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