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70年 ▌潭村以北、赛马场以东、珠江新城的边上,有这么一群人……

 sgpwg 2019-10-10

导读

70年,确实不长,

仅比一个甲子轮回多一点;

70年,有些曲折,

但最终找到了一条康庄大道;

广州70年的巨变,

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二千年的历史;

我们庆幸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感谢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从今日起,

《广州旧闻》陆续推出“广州70年”专题;

今天第一期,

我们从一个“大院”说起……

(注:本图文内容选自公号《南华轶事》)

走进南华

1960年,广州无线电厂从新港路鹭江迁至潭村(现址),同期建起职工宿舍大院,即现今华颖花园的前身。

1965年,更名为“国营南华机械厂”,之后的三十年,无论职工还是家属,都习惯简称“南华厂”。

1995年,正式成立广州无线电集团。

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说起……

01

2019年3月的黄埔大道华快立交桥。

 图中延伸远方的主干道是与员村一横路平行的华快(南行)。画面上方住宅群为今日的华颖花园(供图 蔡锦东)。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入手。

02

新中国成立前,有一条道路连接着广州城与东部广袤的地区,这条就是黄埔大道。

03

早期,过了杨箕,离开中山一路,就是荒凉的郊区了。一路向东,黄埔大道两旁尽是农田、工厂和部队,只有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为广州东南部带来浓浓的书卷气,就是暨南大学。过了暨南大学和现今的华南快速干线,就到了员村。第一条岔路就是员村一横路。

04

1979年的时候途径员村的只有两路公交车,23路和黄埔线(现在的50路,越秀南路-黄埔海员俱乐部)。上图为早期和现在的员村一横路附近的地图。

05

员村,1958年规划为工业区。员村一横路,六十年来默默地坚守着一方土地,任凭两万多个日与夜的交替更迭,以一种处变不惊的从容,见证了风起云涌、岁月蜿蜒。图为员村一横路、华南快速干线。

1960年,广州无线电厂从新港路鹭江迁至潭村(现址)。1965年,更名为“国营南华机械厂”,之后的三十年,无论职工还是家属,都习惯简称“南华厂”。

自1960年从新港路鹭江迁至现址也已59年,是与大国崛起、民族工业同步发展的大型国企。六十多年来,曾多次更名,使用时间最长的是“国营南华机械厂”,因此习惯简称“南华厂”。图中箭头所示。

06

从此,南华人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图为早期的南华厂厂区大门。

07

在华快建成通车之前的数十年,则是一条旧的货运铁路,风雨陪伴逾半个世纪。图为60年代员村一横路旁的旧铁路   供图 李志坚

08

华南铁路五山支线这条货运铁路从广州市而来,一直南至通向珠江边的大型国营企业,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用于运载煤炭能源供应沿线部队、大学、机关、企业,也用于将沿线企业的产品运出,输送往全国各地。1983年的旧铁路上,图中右前方为当时的国营南华机械厂,铁轨转弯处为下图标示B处   供图  蔡锦东

09

员村一横路在1999年之后,与华南快速干线平行数百米,直到转向东,接驳员村西街。1999年华南快速干线通车 左侧铁路为半世纪历史的货运铁路旧铁路,左侧的小路为员村一横路  供图  小王

10

2003年拆除前的旧铁路图中,左侧为华南快速干线(北行),右侧护栏外为员村一横路,前方立交桥为黄埔大道-华快立交。 供图 蔡锦东

11

上图是1978年 航拍图①黄埔大道   ②员村一横路   ③职工生活大院   ○-南华厂厂区。

.

下图是2018年地球俯拍图①黄埔大道   ②员村一横路(华快) ③华颖花园     ○-广州无线电集团。

上面这两幅图,以上帝的视角,展示了时隔四十年的天河区员村一横路、广州赛马场周边的发展变化。今天,就着这两幅俯拍图,一起穿越时空,感受沧海桑田带来的震撼心灵的变迁。

南华大院

1964年,从厂区东北角向生活区大院方向拍摄(建筑物左到右依次为:2栋、1栋、职工饭堂、6栋、7栋、8栋、幼儿园、水塔)。 供图  李志坚

60-80年代职工饭堂(现法院大楼位置)

职工电影院(现法院大楼位置)

活动中心及银行(现法院大楼位置)

早前的生活区开水房,于1983年拆(现法院大楼位置)

防震楼(现法院大楼位置)。

低温试验室(现法院大楼位置)。

教育中心(现高等法院大楼位置)。 供图 蔡锦东

教育中心(本图正中的四层建筑) 供图 叶燕

子弟学校

70年代启用的子弟学校校园(现华颖外国语学校前身)。

70年代启用的子弟学校行政楼。

70年代启用的子弟学校校园。

80年代子弟学校教学楼及操场 。 供图 陈雄坚 郑穗潮

80年代子弟学校正门 (现华颖外国语学校正门位置)。 供图  陈雄坚 郑穗潮

这是煤气站。  供图  蔡锦东

当年煤气站在现今华颖轩楼下花园处   供图 孙雯瑾

幼儿园

建于60年代的南华厂幼儿园,今为广电幼儿园。   供图 蔡锦东

园内中心楼。   供图 蔡锦东

1965年,幼儿园正门及当时的竹篱笆围墙 。  供图 李志坚

70-80年代,幼儿园正门及围墙  。 供图 蔡锦东

现今幼儿园正门、围墙以及全景。  供图 蔡锦东

供销科

供销科(现兰亭上东、近小区入口处)。 供图  蔡锦东

供销科后侧(楼前大树下即现今小区入口处)。 供图  蔡锦东

换一个角度看供销科(1982年首届职工大学暨电大毕业生合影,背景深色建筑为供销科,后侧浅色建筑为当时的33栋,即现今的兰亭上东位置) 。供图 何汉荣

另一个角度看拆除前的供销科(红箭头所指处,前景建筑左到右依次为:供销科、33栋、20栋、21栋)。 供图 蔡锦东

保税仓库,位于供销科东侧、饭堂南侧(即现今社区医院所在的52-53栋位置;相机镜头所处位置为现今兰亭上东楼下花园处)。 供图 蔡锦东

21栋后侧平房,曾作家属临时宿舍(现兰亭上东南侧、近员村西街位置)。 供图 蔡锦东

招待所

1984年动工兴建招待所,即后来的华颖宾馆,今日的软件大厦(后侧白色建筑为当时的配件厂,即后来的华颖轩位置) 。 供图  蔡锦东

招待所竣工,即后来的华颖宾馆,今日的软件大厦  。 供图 蔡锦东

1987年的招待所  。 供图  叶燕

1997年,招待所改为华颖宾馆,图为开业志庆。 供图 胡良

2003年的华颖宾馆  。 供图 叶燕

现今为广东软件大厦。   供图 孙雯瑾

篮球场

早期的篮球场,也称灯光球场(图中可见当时正在兴建的宿舍11-12栋) 。供图 海之花

70年代末的篮球场(左后方建筑为当时的8栋,右后方建筑为9栋)。 供图 张华

灯光球场是多年里合影的理想地点。 供图 伍文庆

简易观众席隔开两个篮球场(背景建筑是12栋,右后方空地当时尚未兴建29栋30栋,右下角建筑是当时的13栋、现今的56栋位置)。 供图 谢御君

背景建筑是当时的男单身宿舍楼之一(现今47栋位置)。 供图  关姐

图中左后侧可见当时的篮球场比赛记分台 (尖顶平房位置为现今的46栋及幼儿园花园,后右侧为当时的8栋,即现今的61栋位置。本文第一组幼儿园照片的图二,可从另一角度见图中尖顶平房)。  供图  勤练

与上图同时代拍摄,同款记分台 (尖顶平房位置为现今的46栋位置) 。 供图 体育刘老师

对比上一张图背景,可见80年代重建了比赛记分台  。 供图 刘敏

与上图同一角度拍摄,现今的球场(西侧为羽毛球场)  。 供图 蔡锦东

水塔

大院的水塔(摄于1970年前后,当时的水塔在现今53栋东侧位置,图中左后建筑为当时和现在的幼儿园,右后建筑为当时的单身宿舍)。 供图 谢御君

早年大院尚且荒凉,但已有了供应生活用水的水塔(摄于1970年前后,图中右后建筑为单身宿舍,即现今45栋位置)。 供图 梁佳

水塔就在当时职工饭堂的东南面(1965年摄于饭堂门口) 。供图  李志坚

防空洞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为了响应国家备战防空的号召,全社会掀起了“深挖洞”行动。供图 孙雯瑾

随着时代变迁和需求的变化,如今大部分防空洞已成为历史遗迹,在此展示南华厂时期遗留的几个防空洞口。白马岗洞口内部   供图 蔡锦东

宿舍楼35栋东侧洞口(摄于80年代) 供图 蔡锦东

27栋后侧、19栋下方洞口(摄于2019年4月) 供图 蔡锦东

后山

当年后山(位于现华颖花园北侧、白马花园所在位置) 。供图 陈春玲

1971年在后山白马岗进行武装民兵训练。供图  阮国粱

1971年在后山白马岗进行武装民兵训练。供图  阮国粱

后山承载着许多欢乐记忆(背景建筑为当时的16栋、现今的51栋位置) 。供图 “52年前”

八层楼

1987年图中方型八层楼建筑至今一直在。供图 叶燕

2003年同一角度拍摄 。供图 叶燕

南华人

1.1965年,基建科人员和家属合影。供图 李志坚

2.1964年从北京调回广州无线电厂的技术师傅们合影。供图 Patty

3.1965年,基建科同事及孩子们合影。供图 李志坚

4.1966年,欢送李杜新去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合影于办公楼门前(办公楼于70年代初成为子弟学校行政楼),前排右数第六位是李杜新。供图 李志坚

5,1970年,设计所二室技术人员合影。供图 谢御君

6.1970年,全体劳资科人员在子弟学校合影。供图  李仪

7.1970年,七车间女职工合影,前排中间两位是1969年从桂林722厂来南华厂学习的“小眼睛”小秦和“大眼睛”小范。供图 张华

8.70年代初,厂办职工合影。供图 海之花

9.1972年,南华厂子弟学校欢送谭国荣、罗亚灿两位老师上大学。前排左起:张书记、黄炳全、罗亚灿、军体黄、谭国荣、校文书、李学龄、陈耀阳。二排左起:欧惠明、何老师、陶其穗、伍炽芳、陈碧天;三排左起:李碧珍、卞锦珍、梁妙明、樊丽添、张灵芝、梁风崧;供图  梁妙明。

10.1972年,南华厂子弟学校教职工合影。后排左起:欧惠明、何老师、陶其穗、樊丽添、李碧珍、卞锦珍、伍茨芳;前排左起:王棣华、张灵芝校长、梁凤崧、梁妙明;供图 梁妙明

11.1972年,南华厂子弟学校团小组欢送谭国荣、罗亚灿老师上大学合影。后排左起:欧惠明、卞锦珍、梁妙明、梁凤崧、樊丽添、李碧珍;前排左起:陈耀阳、谭荣国、军体黄、罗亚灿;供图 梁妙明

12.设计所领导欢送苗泽普去4057厂,在篮球场合影,左起:刘显芬、李承志、苗泽普、王兴国、叶振体。摄于70年代。供图 叶燕

13.1969年1月,南华厂驻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的部分队员合影。二排右四是南华厂1960年建厂的“开荒牛”之一、中共第九届全国党代表、六营四连连长朱长林。供图 君羊

14.1969年1月,南华厂“工宣”队驻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的部分队员合影。供图 君羊

15.1973年,六车间新学工与陈艮莲师傅合影于篮球场。供图 关姐

16.设计所同事合影于篮球场,摄于70年代初。供图  叶燕

17.技术人员下车间学习,与六车间(或七车间)同事一起欢送郁杏保师傅。1970年前后,摄于宿舍6栋楼下。供图  谢御君

18.技术人员下车间学习,与六车间(或七车间)同事一起欢送郁杏保师傅。1970年前后,摄于子弟学校行政楼。供图 谢御君

19.1972年,南华厂团代会代表合影。供图 齐玉华

20.子弟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合影,摄于70年代。供图 体育刘老师

21.技术人员下车间学习,与六车间(或七车间)合影,摄于70年代初。供图 谢御君

22.1975年,六车间四朵金花合影-邝婉娜,胡宝玉,梁肖卿,陈银莲。供图 Patty

23.1971年,在生活区白马岗武装民兵训练(现今的白马花园)。供图 阮国粱

24.1972年,六车间同事送俞元元上大学,前排中是俞元元。供图 王桂秋

25.1976年,罗定在南华厂的老乡合影。供图 张华

26.设计所技术人员合影,摄于1970年前后。供图 谢御君

27.九车间职工合影,摄于1974年。鲜为人知的固体电路车间,也称九车间,1968年底由老领导黄坤林组建,工会主席傅保文任副主任,1994年移交给广州半导体一厂。九车间以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分配来的大学生和老技术人员为主体,配有老工人和学徒;与华南工学院一起研发、试制、生产固体电路和厚膜电路,供我厂6号产品、70号产品和仪表科的部分自制仪表。供图 陈招莲

28.1968年,南华厂驻七中“工宣”队合影。供图 君羊

29.技术人员下车间学习,与六车间(或七车间)合影,摄于70年代初。供图 谢御君

30.70年代初厂团员合影。供图  淑萍

31.1971年,南华厂六连九班合影。供图  王桂秋

32.1966年,欢送李杜新去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合影于当时的宿舍楼5栋楼下,前排左四是李杜新。 供图 李志坚

南华生活

一图尽览当年生活区大院及厂区(摄于1984年) ,关于南华人的生活,我们不妨从这张照片上做个预览 。供图 蔡锦东

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尽览当年核心区部分设施及后山(摄于80年代)  供图 郑剑伟

南华厂大院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精神的丰硕,让大部分的内心充实而温暖。图为80年代大院的孩子学骑自行车   供图  黄志红

“大院”是一种气度,一种气场,也是一种气质。只有国营大单位或者科教机构的宿舍区,有国家给予的完善配套,有足够的人气,有温暖的家园的感觉,才有足够的底气称为“大院”。“大院”也代表一种情怀,一种归属感,一种经年不衰的魅力。图为1965年的南华厂大院人。供图 李志坚

有人说,当年能称为“大院”的社区,今天看来,近乎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大院里有自己的饭堂、学校、电影院、幼儿园、托儿所、医院(彼时叫“卫生所”)、小卖部、农贸市场、锅炉房、热水冲凉房……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才敢称为“大院”。1964年,大院里只有八栋家属宿舍楼和四栋集体宿舍楼,但已有职工饭堂、托儿所、水塔   供图 李志坚

“小区”是新时代的叫法,而在60-80年代初,“大院”,是我们这些有着大院情结的人嘴边的“我家”。两种称呼,反映了不同年代的人心里不一样的格局。图为部分第一代南华人于职工饭堂门前,远处是单身宿舍和水塔。 供图  谢御君

60年代中期,大院里的幼儿园   供图 李志玲

70年代大院幼儿园里的孩子   供图  杨爱清

70-80年代的南华厂子弟学校   供图 蔡锦东

子弟学校设有小学部和初中部,办学近半个世纪,为社会输送了无数优秀的毕业生,今日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1973年,子弟学校第一届初中毕业生   供图  苏长华

饭堂,最能体现一个国营大单位的范儿,最简单的菜式,却是最美味的享受。从早餐、午餐,到晚餐,只要你想,只要你有饭票菜票,那些耳熟能详的美食就是物质贫乏年代里舌尖上的精神慰藉。职工饭堂的菜票   供图 瑛子

鞋底饼、菜包、糖包、豆沙卷、蛋散、馒头、表皮刷一层糖浆的面包,以及大镬炒出来的、与家里的小镬做出来的、完全不同感觉的一道道饭堂菜……时隔三十多年,每每想到还是口水流了一地的美滋滋!图为80年代拆掉之前的饭堂用餐区 供图 蔡锦东

热水冲凉房的洗澡票   供图 Jimmy Suen

曾经有一段岁月,肉食是凭票供应的。取肉的工作并没难度,虽然我年纪尚小,也可以胜任。父母上班前会叮嘱,到点儿带上牌牌,去图中树下的门市部取肉。

那时没有一次性塑料袋,门市部的阿姨用草绳绑好,小孩子就提着草绳,晃悠着回家去交差。我记得我总是能准时去到,取回那块限量供应的肉,我记得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带回家。有些调皮的孩子,半路里顾着玩,肉丢了也是不足为奇的,呵呵,回想起来,蛮有意思。

平房左间为猪肉店,右间为理发室   供图 蔡锦东

如今的小朋友未必能理解,一间小小的冰室,在那时,对于大院里的孩子是何等甜蜜的记忆符号。在长达十数年的时间里,几分钱的雪条,一角钱的雪批,为简单清贫的日子灌注了无与伦比的幸福感,那份沁入心脾的爽凉和甜蜜,如今回想起来,只感到词穷,无法用文字描述。上图中远端的那半间屋,就是当年的冰室。

那时候有三件家务事,是小孩子们跑出去“玩”的借口,一是“倒垃圾”,二是“打酱油”,三是“打开水”。大院就是大院,有自给自足的锅炉房和开水房,全年供应开水。在还没有煤气炉、没有热水器的年代,“打开水”就成了大部分大龄孩子乐此不疲的活儿。图为第一个锅炉房和开水房   供图 蔡锦东

电影院礼堂。这座礼堂建成于80年代初,在当时员村地区各大工厂企业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大院的电影院圆了大院人的一个梦,看室内电影无须再“出广州”了,这在当时,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也许对于今天的都市人,是难以理解的。图为电影院里召开纪念大会   供图 蔡锦东

晚餐后的“压铁路”散步,夜晚的厂际篮球比赛、露天电影,周末的舞会,拔河比赛,节假日的游园晚会,邻里亲密无间的串门、作客、聊天……都为平淡的生活注入了美好的点点滴滴。图为大院里的篮球比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段铁路是我们大院的人们晚饭后的聚脚点。大家本就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或者子弟学校的同学,傍晚又在此相伴“压铁路”,那种感觉穿越流年至今依旧有着无法言喻的美好。2003年拆除前的旧铁路 图中右侧为广州无线电集团总部 供图 蔡锦东。

大人们边走边聊着家长里短,时不时探讨公务,枕木的间距恰好适合成年人的步伐,一步一步踩着枕木走,节奏感带来难以描绘的愉悦,伴着晚风轻拂,即便当年物质生活匮乏,在精神层面上也是一种享受。孩子们则从来不愿“步”守陈规。一蹦一跳地走在老远的前方,或者踩在铁轨上,以一种平衡的姿态完成一两公里的餐后散步。

记忆中,傍晚时分是没有火车经过的。”去铁路散步”,成为大院人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光一晃过去三四十年,旧铁路早已不复存在,只有记忆驻留心中,每每回想,泛起美好温暖余生。图为2004年初的员村一横路, 红色铁丝网西侧为未拆除的旧铁轨。供图 孙雯瑾

铁路口菜市场位置示意(位于现今员村一横路天桥下、兰亭上东对开的华快旁) 供图 蔡锦东

大约在2004年前后,旧铁路彻底拆除了,原来铁轨的位置,变成了员村一横路的辅路,从此再也不闻火车的汽笛声,旧铁路成为永远尘封于记忆的往事。图为2019年3月的员村一横路   供图 蔡锦东

坐过“厂车”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南华厂大院人。当年远在广州市东郊的员村,除了23路公交车,更好的出路,就是厂车载过的那些路。厂车早晚发车。天蒙蒙亮,随着饭堂的灯亮起,第一班厂车就启动了,送出了第一拨大院人,到市区上班上学,7点来钟,就接回一拨住在市区的职工,准时上班。傍晚相反,如是。厂车候车广场

而在节假日,厂车也不歇着的,依旧载着大院里的大人和小孩“出广州”,溜溜街、逛逛公园,去艳芳照相馆拍个照……只要你准时回到厂车的停靠点,就能坐上单位的“私家车”,回到温暖的大院。图为70-80年代的大院核心区域广场   供图 蔡锦东

小树林(位于现今42栋-43栋所在的位置;图中左侧建筑是当时和现今的3栋,上方右侧建筑为当时的4栋、现今的55栋位置;右侧的小路贯穿小树林,从电影院正门直达子弟学校即现今的华颖学校门口) 供图 黄盈盈

时光流逝,岁月沉香,转身便是四十年。大院里的生活,伴随着三代人的渐长和渐老,不动声色地悄然发生变化,穿越四十年的漫长岁月,愈发沉着。翻新的12栋   供图 孙雯瑾

因为有着半个世纪人文氛围的沉淀,旧楼新宇间,总有一种深厚的大院底蕴,温润着生活的琐碎,涤荡着都市的繁嘈。大院独有的气场和归属感,大抵就是如此。小区里几十年的楼梯   供图  孙雯瑾

弹指一挥间

现如今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所在的地块,是那些年南华厂职工家属大院生活的核心区域之一。

把局部图进一步放大。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到了90年代中后期,大院核心区域的设施和建筑,已经随着时光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崭新的大楼。90年代末,省高级人民法院大楼   供图 蔡锦东

2019年,省高院大楼及所在的华颖花园   供图 孙雯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