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0年,确实不长, 仅比一个甲子轮回多一点; 70年,有些曲折, 但最终找到了一条康庄大道; 广州70年的巨变, 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二千年的历史; 我们庆幸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感谢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从今日起, 《广州旧闻》陆续推出“广州70年”专题; 今天第一期, 我们从一个“大院”说起…… (注:本图文内容选自公号《南华轶事》) 走进南华 1960年,广州无线电厂从新港路鹭江迁至潭村(现址),同期建起职工宿舍大院,即现今华颖花园的前身。 1965年,更名为“国营南华机械厂”,之后的三十年,无论职工还是家属,都习惯简称“南华厂”。 1995年,正式成立广州无线电集团。 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说起…… 01 2019年3月的黄埔大道华快立交桥。 图中延伸远方的主干道是与员村一横路平行的华快(南行)。画面上方住宅群为今日的华颖花园(供图 蔡锦东)。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入手。 02 新中国成立前,有一条道路连接着广州城与东部广袤的地区,这条就是黄埔大道。 03 早期,过了杨箕,离开中山一路,就是荒凉的郊区了。一路向东,黄埔大道两旁尽是农田、工厂和部队,只有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为广州东南部带来浓浓的书卷气,就是暨南大学。过了暨南大学和现今的华南快速干线,就到了员村。第一条岔路就是员村一横路。 04 1979年的时候途径员村的只有两路公交车,23路和黄埔线(现在的50路,越秀南路-黄埔海员俱乐部)。上图为早期和现在的员村一横路附近的地图。 05 员村,1958年规划为工业区。员村一横路,六十年来默默地坚守着一方土地,任凭两万多个日与夜的交替更迭,以一种处变不惊的从容,见证了风起云涌、岁月蜿蜒。图为员村一横路、华南快速干线。 1960年,广州无线电厂从新港路鹭江迁至潭村(现址)。1965年,更名为“国营南华机械厂”,之后的三十年,无论职工还是家属,都习惯简称“南华厂”。 自1960年从新港路鹭江迁至现址也已59年,是与大国崛起、民族工业同步发展的大型国企。六十多年来,曾多次更名,使用时间最长的是“国营南华机械厂”,因此习惯简称“南华厂”。图中箭头所示。 06 从此,南华人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图为早期的南华厂厂区大门。 07 在华快建成通车之前的数十年,则是一条旧的货运铁路,风雨陪伴逾半个世纪。图为60年代员村一横路旁的旧铁路 供图 李志坚 08 华南铁路五山支线这条货运铁路从广州市而来,一直南至通向珠江边的大型国营企业,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用于运载煤炭能源供应沿线部队、大学、机关、企业,也用于将沿线企业的产品运出,输送往全国各地。1983年的旧铁路上,图中右前方为当时的国营南华机械厂,铁轨转弯处为下图标示B处 供图 蔡锦东 09 ![]() 员村一横路在1999年之后,与华南快速干线平行数百米,直到转向东,接驳员村西街。1999年华南快速干线通车 左侧铁路为半世纪历史的货运铁路旧铁路,左侧的小路为员村一横路 供图 小王 10 ![]() 2003年拆除前的旧铁路图中,左侧为华南快速干线(北行),右侧护栏外为员村一横路,前方立交桥为黄埔大道-华快立交。 供图 蔡锦东 11 ![]() ![]() 上图是1978年 航拍图①黄埔大道 ②员村一横路 ③职工生活大院 ○-南华厂厂区。 . 下图是2018年地球俯拍图①黄埔大道 ②员村一横路(华快) ③华颖花园 ○-广州无线电集团。 上面这两幅图,以上帝的视角,展示了时隔四十年的天河区员村一横路、广州赛马场周边的发展变化。今天,就着这两幅俯拍图,一起穿越时空,感受沧海桑田带来的震撼心灵的变迁。 南华大院 ![]() 1964年,从厂区东北角向生活区大院方向拍摄(建筑物左到右依次为:2栋、1栋、职工饭堂、6栋、7栋、8栋、幼儿园、水塔)。 供图 李志坚 ![]() ![]() 60-80年代职工饭堂(现法院大楼位置) ![]() 职工电影院(现法院大楼位置) ![]() 活动中心及银行(现法院大楼位置) ![]() 早前的生活区开水房,于1983年拆(现法院大楼位置) ![]() 防震楼(现法院大楼位置)。 ![]() 低温试验室(现法院大楼位置)。 ![]() 教育中心(现高等法院大楼位置)。 供图 蔡锦东 ![]() 教育中心(本图正中的四层建筑) 供图 叶燕 子弟学校 ![]() ![]() 70年代启用的子弟学校校园(现华颖外国语学校前身)。 ![]() 70年代启用的子弟学校行政楼。 ![]() 70年代启用的子弟学校校园。 ![]() 80年代子弟学校教学楼及操场 。 供图 陈雄坚 郑穗潮 ![]() 80年代子弟学校正门 (现华颖外国语学校正门位置)。 供图 陈雄坚 郑穗潮 ![]() 这是煤气站。 供图 蔡锦东 ![]() 当年煤气站在现今华颖轩楼下花园处 供图 孙雯瑾 幼儿园 ![]() 建于60年代的南华厂幼儿园,今为广电幼儿园。 供图 蔡锦东 ![]() 园内中心楼。 供图 蔡锦东 ![]() 1965年,幼儿园正门及当时的竹篱笆围墙 。 供图 李志坚 ![]() 70-80年代,幼儿园正门及围墙 。 供图 蔡锦东 ![]() ![]() 现今幼儿园正门、围墙以及全景。 供图 蔡锦东 供销科 ![]() 供销科(现兰亭上东、近小区入口处)。 供图 蔡锦东 ![]() 供销科后侧(楼前大树下即现今小区入口处)。 供图 蔡锦东 ![]() 换一个角度看供销科(1982年首届职工大学暨电大毕业生合影,背景深色建筑为供销科,后侧浅色建筑为当时的33栋,即现今的兰亭上东位置) 。供图 何汉荣 ![]() 另一个角度看拆除前的供销科(红箭头所指处,前景建筑左到右依次为:供销科、33栋、20栋、21栋)。 供图 蔡锦东 ![]() 保税仓库,位于供销科东侧、饭堂南侧(即现今社区医院所在的52-53栋位置;相机镜头所处位置为现今兰亭上东楼下花园处)。 供图 蔡锦东 ![]() 21栋后侧平房,曾作家属临时宿舍(现兰亭上东南侧、近员村西街位置)。 供图 蔡锦东 招待所 ![]() 1984年动工兴建招待所,即后来的华颖宾馆,今日的软件大厦(后侧白色建筑为当时的配件厂,即后来的华颖轩位置) 。 供图 蔡锦东 ![]() 招待所竣工,即后来的华颖宾馆,今日的软件大厦 。 供图 蔡锦东 ![]() 1987年的招待所 。 供图 叶燕 ![]() 1997年,招待所改为华颖宾馆,图为开业志庆。 供图 胡良 ![]() 2003年的华颖宾馆 。 供图 叶燕 ![]() 现今为广东软件大厦。 供图 孙雯瑾 篮球场 ![]() 早期的篮球场,也称灯光球场(图中可见当时正在兴建的宿舍11-12栋) 。供图 海之花 ![]() 70年代末的篮球场(左后方建筑为当时的8栋,右后方建筑为9栋)。 供图 张华 ![]() 灯光球场是多年里合影的理想地点。 供图 伍文庆 ![]() 简易观众席隔开两个篮球场(背景建筑是12栋,右后方空地当时尚未兴建29栋30栋,右下角建筑是当时的13栋、现今的56栋位置)。 供图 谢御君 ![]() 背景建筑是当时的男单身宿舍楼之一(现今47栋位置)。 供图 关姐 ![]() 图中左后侧可见当时的篮球场比赛记分台 (尖顶平房位置为现今的46栋及幼儿园花园,后右侧为当时的8栋,即现今的61栋位置。本文第一组幼儿园照片的图二,可从另一角度见图中尖顶平房)。 供图 勤练 ![]() 与上图同时代拍摄,同款记分台 (尖顶平房位置为现今的46栋位置) 。 供图 体育刘老师 ![]() 对比上一张图背景,可见80年代重建了比赛记分台 。 供图 刘敏 ![]() 与上图同一角度拍摄,现今的球场(西侧为羽毛球场) 。 供图 蔡锦东 水塔 ![]() 大院的水塔(摄于1970年前后,当时的水塔在现今53栋东侧位置,图中左后建筑为当时和现在的幼儿园,右后建筑为当时的单身宿舍)。 供图 谢御君 ![]() 早年大院尚且荒凉,但已有了供应生活用水的水塔(摄于1970年前后,图中右后建筑为单身宿舍,即现今45栋位置)。 供图 梁佳 ![]() 水塔就在当时职工饭堂的东南面(1965年摄于饭堂门口) 。供图 李志坚 防空洞 ![]()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为了响应国家备战防空的号召,全社会掀起了“深挖洞”行动。供图 孙雯瑾 ![]() 随着时代变迁和需求的变化,如今大部分防空洞已成为历史遗迹,在此展示南华厂时期遗留的几个防空洞口。白马岗洞口内部 供图 蔡锦东 ![]() 宿舍楼35栋东侧洞口(摄于80年代) 供图 蔡锦东 ![]() 27栋后侧、19栋下方洞口(摄于2019年4月) 供图 蔡锦东 后山 ![]() 当年后山(位于现华颖花园北侧、白马花园所在位置) 。供图 陈春玲 ![]() 1971年在后山白马岗进行武装民兵训练。供图 阮国粱 ![]() 1971年在后山白马岗进行武装民兵训练。供图 阮国粱 ![]() 后山承载着许多欢乐记忆(背景建筑为当时的16栋、现今的51栋位置) 。供图 “52年前” 八层楼 ![]() 1987年图中方型八层楼建筑至今一直在。供图 叶燕 ![]() 2003年同一角度拍摄 。供图 叶燕 南华人 ![]() ![]() 1.1965年,基建科人员和家属合影。供图 李志坚 ![]() ![]() 2.1964年从北京调回广州无线电厂的技术师傅们合影。供图 Patty ![]() ![]() 3.1965年,基建科同事及孩子们合影。供图 李志坚 ![]() ![]() 4.1966年,欢送李杜新去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合影于办公楼门前(办公楼于70年代初成为子弟学校行政楼),前排右数第六位是李杜新。供图 李志坚 ![]() ![]() 5,1970年,设计所二室技术人员合影。供图 谢御君 ![]() ![]() 6.1970年,全体劳资科人员在子弟学校合影。供图 李仪 ![]() ![]() 7.1970年,七车间女职工合影,前排中间两位是1969年从桂林722厂来南华厂学习的“小眼睛”小秦和“大眼睛”小范。供图 张华 ![]() ![]() 8.70年代初,厂办职工合影。供图 海之花 ![]() ![]() 9.1972年,南华厂子弟学校欢送谭国荣、罗亚灿两位老师上大学。前排左起:张书记、黄炳全、罗亚灿、军体黄、谭国荣、校文书、李学龄、陈耀阳。二排左起:欧惠明、何老师、陶其穗、伍炽芳、陈碧天;三排左起:李碧珍、卞锦珍、梁妙明、樊丽添、张灵芝、梁风崧;供图 梁妙明。 ![]() ![]() 10.1972年,南华厂子弟学校教职工合影。后排左起:欧惠明、何老师、陶其穗、樊丽添、李碧珍、卞锦珍、伍茨芳;前排左起:王棣华、张灵芝校长、梁凤崧、梁妙明;供图 梁妙明 ![]() ![]() 11.1972年,南华厂子弟学校团小组欢送谭国荣、罗亚灿老师上大学合影。后排左起:欧惠明、卞锦珍、梁妙明、梁凤崧、樊丽添、李碧珍;前排左起:陈耀阳、谭荣国、军体黄、罗亚灿;供图 梁妙明 ![]() ![]() 12.设计所领导欢送苗泽普去4057厂,在篮球场合影,左起:刘显芬、李承志、苗泽普、王兴国、叶振体。摄于70年代。供图 叶燕 ![]() ![]() 13.1969年1月,南华厂驻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的部分队员合影。二排右四是南华厂1960年建厂的“开荒牛”之一、中共第九届全国党代表、六营四连连长朱长林。供图 君羊 ![]() ![]() 14.1969年1月,南华厂“工宣”队驻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的部分队员合影。供图 君羊 ![]() ![]() 15.1973年,六车间新学工与陈艮莲师傅合影于篮球场。供图 关姐 ![]() ![]() 16.设计所同事合影于篮球场,摄于70年代初。供图 叶燕 ![]() ![]() 17.技术人员下车间学习,与六车间(或七车间)同事一起欢送郁杏保师傅。1970年前后,摄于宿舍6栋楼下。供图 谢御君 ![]() ![]() 18.技术人员下车间学习,与六车间(或七车间)同事一起欢送郁杏保师傅。1970年前后,摄于子弟学校行政楼。供图 谢御君 ![]() ![]() 19.1972年,南华厂团代会代表合影。供图 齐玉华 ![]() ![]() 20.子弟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合影,摄于70年代。供图 体育刘老师 ![]() ![]() 21.技术人员下车间学习,与六车间(或七车间)合影,摄于70年代初。供图 谢御君 ![]() ![]() 22.1975年,六车间四朵金花合影-邝婉娜,胡宝玉,梁肖卿,陈银莲。供图 Patty ![]() ![]() 23.1971年,在生活区白马岗武装民兵训练(现今的白马花园)。供图 阮国粱 ![]() ![]() 24.1972年,六车间同事送俞元元上大学,前排中是俞元元。供图 王桂秋 ![]() ![]() 25.1976年,罗定在南华厂的老乡合影。供图 张华 ![]() ![]() 26.设计所技术人员合影,摄于1970年前后。供图 谢御君 ![]() ![]() 27.九车间职工合影,摄于1974年。鲜为人知的固体电路车间,也称九车间,1968年底由老领导黄坤林组建,工会主席傅保文任副主任,1994年移交给广州半导体一厂。九车间以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分配来的大学生和老技术人员为主体,配有老工人和学徒;与华南工学院一起研发、试制、生产固体电路和厚膜电路,供我厂6号产品、70号产品和仪表科的部分自制仪表。供图 陈招莲 ![]() ![]() 28.1968年,南华厂驻七中“工宣”队合影。供图 君羊 ![]() ![]() 29.技术人员下车间学习,与六车间(或七车间)合影,摄于70年代初。供图 谢御君 ![]() ![]() 30.70年代初厂团员合影。供图 淑萍 ![]() ![]() 31.1971年,南华厂六连九班合影。供图 王桂秋 ![]() ![]() 32.1966年,欢送李杜新去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合影于当时的宿舍楼5栋楼下,前排左四是李杜新。 供图 李志坚 南华生活 ![]() 一图尽览当年生活区大院及厂区(摄于1984年) ,关于南华人的生活,我们不妨从这张照片上做个预览 。供图 蔡锦东 ![]() 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尽览当年核心区部分设施及后山(摄于80年代) 供图 郑剑伟 ![]() 南华厂大院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精神的丰硕,让大部分的内心充实而温暖。图为80年代大院的孩子学骑自行车 供图 黄志红 ![]() “大院”是一种气度,一种气场,也是一种气质。只有国营大单位或者科教机构的宿舍区,有国家给予的完善配套,有足够的人气,有温暖的家园的感觉,才有足够的底气称为“大院”。“大院”也代表一种情怀,一种归属感,一种经年不衰的魅力。图为1965年的南华厂大院人。供图 李志坚 ![]() 有人说,当年能称为“大院”的社区,今天看来,近乎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大院里有自己的饭堂、学校、电影院、幼儿园、托儿所、医院(彼时叫“卫生所”)、小卖部、农贸市场、锅炉房、热水冲凉房……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才敢称为“大院”。1964年,大院里只有八栋家属宿舍楼和四栋集体宿舍楼,但已有职工饭堂、托儿所、水塔 供图 李志坚 ![]() “小区”是新时代的叫法,而在60-80年代初,“大院”,是我们这些有着大院情结的人嘴边的“我家”。两种称呼,反映了不同年代的人心里不一样的格局。图为部分第一代南华人于职工饭堂门前,远处是单身宿舍和水塔。 供图 谢御君 ![]() 60年代中期,大院里的幼儿园 供图 李志玲 ![]() 70年代大院幼儿园里的孩子 供图 杨爱清 ![]() 70-80年代的南华厂子弟学校 供图 蔡锦东 ![]() 子弟学校设有小学部和初中部,办学近半个世纪,为社会输送了无数优秀的毕业生,今日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1973年,子弟学校第一届初中毕业生 供图 苏长华 ![]() 饭堂,最能体现一个国营大单位的范儿,最简单的菜式,却是最美味的享受。从早餐、午餐,到晚餐,只要你想,只要你有饭票菜票,那些耳熟能详的美食就是物质贫乏年代里舌尖上的精神慰藉。职工饭堂的菜票 供图 瑛子 ![]() 鞋底饼、菜包、糖包、豆沙卷、蛋散、馒头、表皮刷一层糖浆的面包,以及大镬炒出来的、与家里的小镬做出来的、完全不同感觉的一道道饭堂菜……时隔三十多年,每每想到还是口水流了一地的美滋滋!图为80年代拆掉之前的饭堂用餐区 供图 蔡锦东 ![]() 热水冲凉房的洗澡票 供图 Jimmy Suen ![]() 曾经有一段岁月,肉食是凭票供应的。取肉的工作并没难度,虽然我年纪尚小,也可以胜任。父母上班前会叮嘱,到点儿带上牌牌,去图中树下的门市部取肉。 那时没有一次性塑料袋,门市部的阿姨用草绳绑好,小孩子就提着草绳,晃悠着回家去交差。我记得我总是能准时去到,取回那块限量供应的肉,我记得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带回家。有些调皮的孩子,半路里顾着玩,肉丢了也是不足为奇的,呵呵,回想起来,蛮有意思。 平房左间为猪肉店,右间为理发室 供图 蔡锦东 ![]() 如今的小朋友未必能理解,一间小小的冰室,在那时,对于大院里的孩子是何等甜蜜的记忆符号。在长达十数年的时间里,几分钱的雪条,一角钱的雪批,为简单清贫的日子灌注了无与伦比的幸福感,那份沁入心脾的爽凉和甜蜜,如今回想起来,只感到词穷,无法用文字描述。上图中远端的那半间屋,就是当年的冰室。 ![]() 那时候有三件家务事,是小孩子们跑出去“玩”的借口,一是“倒垃圾”,二是“打酱油”,三是“打开水”。大院就是大院,有自给自足的锅炉房和开水房,全年供应开水。在还没有煤气炉、没有热水器的年代,“打开水”就成了大部分大龄孩子乐此不疲的活儿。图为第一个锅炉房和开水房 供图 蔡锦东 ![]() 电影院礼堂。这座礼堂建成于80年代初,在当时员村地区各大工厂企业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大院的电影院圆了大院人的一个梦,看室内电影无须再“出广州”了,这在当时,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也许对于今天的都市人,是难以理解的。图为电影院里召开纪念大会 供图 蔡锦东 ![]() 晚餐后的“压铁路”散步,夜晚的厂际篮球比赛、露天电影,周末的舞会,拔河比赛,节假日的游园晚会,邻里亲密无间的串门、作客、聊天……都为平淡的生活注入了美好的点点滴滴。图为大院里的篮球比赛。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段铁路是我们大院的人们晚饭后的聚脚点。大家本就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或者子弟学校的同学,傍晚又在此相伴“压铁路”,那种感觉穿越流年至今依旧有着无法言喻的美好。2003年拆除前的旧铁路 图中右侧为广州无线电集团总部 供图 蔡锦东。 ![]() 大人们边走边聊着家长里短,时不时探讨公务,枕木的间距恰好适合成年人的步伐,一步一步踩着枕木走,节奏感带来难以描绘的愉悦,伴着晚风轻拂,即便当年物质生活匮乏,在精神层面上也是一种享受。孩子们则从来不愿“步”守陈规。一蹦一跳地走在老远的前方,或者踩在铁轨上,以一种平衡的姿态完成一两公里的餐后散步。 ![]() 记忆中,傍晚时分是没有火车经过的。”去铁路散步”,成为大院人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光一晃过去三四十年,旧铁路早已不复存在,只有记忆驻留心中,每每回想,泛起美好温暖余生。图为2004年初的员村一横路, 红色铁丝网西侧为未拆除的旧铁轨。供图 孙雯瑾 ![]() 铁路口菜市场位置示意(位于现今员村一横路天桥下、兰亭上东对开的华快旁) 供图 蔡锦东 ![]() 大约在2004年前后,旧铁路彻底拆除了,原来铁轨的位置,变成了员村一横路的辅路,从此再也不闻火车的汽笛声,旧铁路成为永远尘封于记忆的往事。图为2019年3月的员村一横路 供图 蔡锦东 ![]() 坐过“厂车”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南华厂大院人。当年远在广州市东郊的员村,除了23路公交车,更好的出路,就是厂车载过的那些路。厂车早晚发车。天蒙蒙亮,随着饭堂的灯亮起,第一班厂车就启动了,送出了第一拨大院人,到市区上班上学,7点来钟,就接回一拨住在市区的职工,准时上班。傍晚相反,如是。厂车候车广场 ![]() 而在节假日,厂车也不歇着的,依旧载着大院里的大人和小孩“出广州”,溜溜街、逛逛公园,去艳芳照相馆拍个照……只要你准时回到厂车的停靠点,就能坐上单位的“私家车”,回到温暖的大院。图为70-80年代的大院核心区域广场 供图 蔡锦东 ![]() 小树林(位于现今42栋-43栋所在的位置;图中左侧建筑是当时和现今的3栋,上方右侧建筑为当时的4栋、现今的55栋位置;右侧的小路贯穿小树林,从电影院正门直达子弟学校即现今的华颖学校门口) 供图 黄盈盈 ![]() 时光流逝,岁月沉香,转身便是四十年。大院里的生活,伴随着三代人的渐长和渐老,不动声色地悄然发生变化,穿越四十年的漫长岁月,愈发沉着。翻新的12栋 供图 孙雯瑾 ![]() 因为有着半个世纪人文氛围的沉淀,旧楼新宇间,总有一种深厚的大院底蕴,温润着生活的琐碎,涤荡着都市的繁嘈。大院独有的气场和归属感,大抵就是如此。小区里几十年的楼梯 供图 孙雯瑾 弹指一挥间 ![]() 现如今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所在的地块,是那些年南华厂职工家属大院生活的核心区域之一。 ![]() 把局部图进一步放大。 ![]()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到了90年代中后期,大院核心区域的设施和建筑,已经随着时光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崭新的大楼。90年代末,省高级人民法院大楼 供图 蔡锦东 ![]() 2019年,省高院大楼及所在的华颖花园 供图 孙雯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