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之累害篇(6)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0

《论衡》之累害篇(6)

【原文之六】

或曰:“言有招患,行有召耻,所在常由小人。”夫小人性患耻者也,含邪而生,怀伪而游,沐浴累害之中,何招召之有!故夫火生者不伤湿,水居者无溺患。火不苦热,水不痛寒,气性自然,焉招之?君子也,以忠言招患,以高行招耻,何世不然!然而太山之恶,君子不得名;毛发之善,小人不得有也。以玷污言之,清受尘而自取垢;以毁谤言之,贞良见妒,高奇见噪;以遇罪言之,忠言招患,高行招耻;以不纯言之,玉有瑕而珠有毁。焦陈留君兄,名称兖州,行完迹洁,无纤芥之毁,及其当为从事,刺史焦康绌而不用。夫未进也被三累,已用也蒙三害,虽孔丘、墨翟示能自免,颜回、曾参不能全身也。何则?众好纯誉之人,非真贤也。公侯已下,玉石杂糅。贤士之行,善恶相苞。夫采玉者破石拔玉,先士者弃恶取善。夫如是,累害之人负世以行,指击之者从何往哉!

【拙解】

有人说:“说话会引来祸患,行动会招来耻辱,之所以如此,皆源于小人。”小人生性便具祸患与耻辱,存邪恶而生于世,怀虚伪而交于众,身心均浸于累害之中,怎会引祸招耻!所以,具火性者不为湿所伤,居水而生者没有溺水之患。火不忧热,水不惧寒,自然习性,怎会引祸招耻?君子,以其忠良之言而引来祸患,以其高尚德行而招来耻辱,何朝何代不是如此!然而,如泰山般罪恶,君子不曾有;似毛发之细微善行,小人不会有。言其被玷污,清洁蒙尘而自取污垢;以诋毁诽谤之言说之,忠贞贤良之人被嫉妒,才高之人被辱骂;以加罪之言说之,忠良之言引来祸患,高尚德行招来耻辱;以其不完美而言之,美玉有瑕疵而珍珠有缺陷。东汉陈留人焦贶,在兖州有名望,德行完美做事清洁,毫无细微差错,当其可从官做事时,刺史焦康却拒而不用。未入仕便遭三累,已为官更遇三害,虽然孔丘、墨翟凭借圣贤之能可避三累三害,但颜回、曾参却不能保全其身。为何?众人喜好的完美盛誉之人,并非真正的贤人。自公侯以下,良玉碎石混杂。贤良之士的德行,良善与邪恶相互混杂。采美玉之人需破石而取玉,遴选贤士的人需弃邪恶择良善。如此这般,身受累害之人才可以担负普世而前行,那些指责攻击的人便无从指责无所攻击!

【小议】

依《论衡》之所论,俗世有三累,官宦有三害。本段所言,三累三害源于小人之天性,而“小人性患耻者也,含邪而生,怀伪而游,沐浴累害之中”,故小人不忧三累、无惧三害,只累害贤者。小人者,非专指市井之众,高官显贵中尤甚,因其更贪财利、更重权势,且做起“三害”之事更不择手段。如今盛世,自然是喜得“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身为俗世微民,与世无争,避“三累”、免“三害”,安享平和度春秋!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作者在著作中以当时少有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皇朝统治集团崇尚的儒学、神学的虚伪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批驳。

《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