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街头:自有不一样的异域世态百象

 阿福根 2019-10-10
繆新亚

2019-09-27


图文/缪新亚

本文/字上图下

此番,参加了维京游轮的多瑙河之旅,游览了中欧和东欧的五个国家八座城市(其中3个首都)。一天一篇游记,前后12天写了12篇,意犹未尽。

漫步欧洲街头,用手机随手拍了些街景,将这些照片拼凑起来,有感而发,加上点虚妄文字,于是就有了这个美篇。

这篇文章有点不伦不类,不能算游记,倒像看图写话,成了零零碎碎,松松散散,“形”散,“神”亦散,的真正“散文”了!

哈哈,就这样了,大家看过,笑过就好了,能感受到异域风情,世态百相——照片也算没有白拍。

任何地方,美女总是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欧洲街头美女不会缺席,而且她们的风姿更撩人,一样喜欢摆泼势,拍照。

一下船,在布达佩斯的游轮码头,我们就邂逅了这一场景。

红唇媚眼、翘臀长腿、露脐艳装、呼之欲出的凶(胸)器,让中国男人想入非非,鼻血喷涌。

中国大妈,在欧洲街头也不会缺阵,并且也不会怯场,一样美丽,不输外国美女,凸现不一样的风情。

墨镜、丝巾、帽子,中国大妈标配展示东方风韵,中国式的美丽。

梅尔克小镇,一对母女,二个大妈 对视而笑 留下美好回忆。

外国美女拍外国帅哥:数码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家,在中国手机“拍客”很多 。在国外,“拍客”也何其多 ,从梅尔克小镇回船,一路遇到多位洋“拍客” ,没有全部“咔嚓”,只取其中的“几瓢”饮,够了。

 欧洲街头上耸立着无数披满斑驳绿锈的青铜塑像和黑黢黢的石头雕像,在我看来,它们是博物馆的馆外藏品。

一座雕像就是一个人物,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段历史。不管他是什么政治身份、宗教信仰、或别的什么,他们作为历史都真实地存在过。之于评价,是非自有公论,谁立街头,何必要那么严苛!

维也纳和其他城市街头的雕像,实在太多,恕不一一罗列。

维也纳城市公园有众多音乐家的雕像,好似一座露天音乐博物馆,其中以“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的雕像最为有名(俗称“小金人”的塑像)。走进公园,能使人平心静气,享受艺术氛围。

国内的许多公园都是“大妈”们广场舞的专用场所,也是一道火辣的风景线,少了几分静谧,不知是遗憾,还是圆满?

维也纳街头也有弄堂,权称“外国弄堂”。

外国弄堂“过街楼”,与上海弄堂“过街楼”有得一拼,有的似乎更加昏暗幽深。

这样的弄堂门楣,似乎见过,有几分上海泰康路田子坊的风味。

它却真实地存在于斯洛伐克首都的布拉迪斯拉发的老城。

外国弄堂,曲径通幽。

中外有不同的“鲜花文化”,中国人最喜欢的是梅兰竹菊,在乎它们的精神象征意义,以前,它们似乎是文人雅士的专利,很少参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现在的都市,似乎鲜花在中也多了起来,商业开张,节庆喜事,情人示爱都会用到鲜花,因此,城市的鲜花店也多了起来。

欧美传统中的典范之花是玫瑰.在西方符号学中,玫瑰是心灵、宇宙之轮的中心。生活中,他们往往用玫瑰用来表达神圣、浪漫、情爱、完美无瑕等意义。

欧洲无疑是浪漫的,欧洲人喜欢用鲜花来表达浪漫,这也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他们的鲜花店随处可见,就是人潮如涌,品牌林立的大马路也不例外,这是开在维也纳最热闹繁华马路——格拉本大街上的鲜花店,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我似乎很少见到这样的鲜花店。


月洞门形如满月,寓意圆满,是中式园林庭院中常见的一种装饰元素,一般用做两院之间的隔断。

月洞门既为出入路径,又自成一道风景,透过门洞亦可窥得另一侧景观,

若隐若现,露而不尽,优雅含蓄,韵味无穷。

想不到外国也有变种,在施皮茨小镇一院落摄得一景,只是圆拱带尖,门面加宽,效果却是一样的。

捷克小镇克鲁姆洛夫(CK小镇)观景台也有拱形观景拱窗。

上海曾经有过的凹凸不平弹格路,遮风挡雨“骑楼”(也称“廊房”),是西风渐东的结果,先在南亚和东南亚流行,后到华南的广州、厦门等地。从前,上海的金陵路便是典型。

弹格路上海曾是落后老旧的代表,目前,金陵路的骑楼也岌岌可危了。

在德国边陲小镇帕绍仍旧保存完好。

德国边陲小镇惊现“莫乃弄”!

上海枫泾有“莫乃弄”,本谓弄堂狭窄,两人在弄中相遇要侧身而过,轻薄之徒会乘机伸出“咸猪手”摸奶,故称“摸奶弄”,后嫌不雅,去掉偏旁,成了“莫乃”。

即使在外国,这样狭窄的弄堂,也难免会使人想入非非——“摸奶”!

维也纳美泉宫大门入口处的拱形甬道,光影斑驳,几何感十足。

这样的场景上海的某些建筑也拍得到。

施皮茨小镇的阳台·大妈·宠物:看到我镜头对着她,主动配合作出“泼势”,“拗”出造型。

可惜手机拍摄,不能拉拉得更近,画质也不够清晰。

梅尔克小镇的老者,一边看着着手机,一边溜着遛狗狗,上海街头的早晨黄昏也经常可以看到,穿着似乎比上海大爷鲜亮明快。

这里还有一位美女低头族,遛狗玩手机两不误,现代生活中手机不可或缺,中外一个样。

还是梅尔克小镇大这位大妈好,遛狗不玩手机,玩手机不遛狗。

施皮茨小镇,小学生放学没有家长接送,2个小姑娘自己结伴回家,面对镜头大方挥手。

施皮茨小镇:小呀么小二郎呀,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喂!“亲爱的,你到哪里了?我已经到了,不见不散!”维也纳码头边等候情侣的姑娘。

维也纳街头行为艺术者。他们也许出自执着的爱好,也许是生活在富裕人群之外,艰苦拼搏一族,他们是美丽城市中一道凄美的风景。

漫步音乐之城——皮尔茨堡的街头,空气里都感觉得到音符的流动,脚步都会感觉得到音乐的节律,高水平的街头艺人不时邂逅。

漫步欧洲街头,一辆古色古香的马车迎面驶来,马蹄嘚嘚,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中世纪的欧洲。

老年“拍客”外国一样有,布拉迪斯拉发著名风景点“渔人堡”的老年“拍客”专心致志用手机,拍下美景,留下人生的最后一片记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拍美景我拍他,他是老人我也是,意义是一样的。

在国外没有计划生育这一说,年纪轻轻小夫妻三个娃、四个孩,在街头都可以看到。这点比现在的中国厉害,但还赶不上中国五十年代的“光荣妈妈”!

一对夫妻两个孩子,妻子牵着大儿,父亲驼着二娃,个子太高,走得太近,二娃跑到镜头外面去了,有点可惜,但意思到了。

游轮泊在德国小镇帕绍,天已黄昏,在船上拍岸上,距离有点远,但还是记录了这个城市市民生活的片段。

妈妈带着娃儿,齐头并进,各走各的,你玩你的,我听我的。

一对老年夫妇进入我的镜头,黄昏时分,他们一起悠闲地享受着人生美好的黄昏时光。

外国人好客,中国人好拍,“咔嚓”一下,两全其美,留下满月般的笑脸,作为留念与证据。

外国的咖啡文化:车水马龙的街头,缱绻的午后阳光,氤氲的咖啡香气,同一个位子,同一个品牌,一坐一下午,一喝一辈子看着街景,聊着琐事,加份简餐,一天就打发了,习惯了,几十年都不会改变。

在这里大叔大妈一个样,帅男靓女一个样,谁也不要说啥,习惯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

外国大妈到了国外一样张扬,喜欢拍照,墨镜,包包,摆泼势拍照,一样不能少。

在布拉迪斯拉发渔人堡为外国大妈留影拍照。

外国骑行者,骑着单车穿行于瓦豪河谷30多公里的城镇、村落、教堂、城堡之间,一路骑行,一路美景,走走歇歇,看看玩玩,全程要骑三天 ,主要是景点太多。

梅恩斯坦因小镇遇到的骑行者。

观光老爷车,摄于布拉迪斯拉发,是打卡拍照的好道具。

胡须八叉的大爷拍照就规矩得多,几分腼腆,几分随意,美髯翘须,硬汉模样,酷毙帅呆。

英俊潇洒的斯洛伐克总统府前卫兵小头目,英武神气不如天安门国旗班的卫兵,也许是自恋,也是爱国。

一位阿拉伯风情的女子,踩着“弹格路” ,从充满外国气息的街巷深处,款款走来,别有风情。

外国也有“平昔别无所好,偏爱的杯中物”的“高阳酒徒”。他们酒水糊涂,不知“愁”为何物,行为狂放不羁。

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街头就拍到了这样一个镜头。

梅尔克小镇的老者:来一场说走就走旅行。

在旅行过程中,遇到不是外国旅行团,其中有不少老人团。

在捷克边陲的克鲁姆洛夫小镇的黑死病纪念塔广场等待集合的时候,与来自德国的一个老年旅行团,有了近距离接触,经他们同意,拍下几张照片,笑容承载着他们幸福无忧的晚年生活,旅游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不要“五十步笑百步”,我们何尝不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