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动教育,在田园中生根发芽

 阅读与探究 2019-10-10


                              ——成都市金牛区全兴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几年前“开心农场”风靡网络,令无数成人和孩子着迷,在成都市最西边的全兴小学,孩子们人人都有自己最真实的“开心农场”,他们在农场里辨识蔬菜、除杂草、捉害虫。不仅如此,他们还养殖孔雀、山羊、白兔、火鸡,烤蛋糕、种果树……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生产劳作,孩子们都在校园里体会着、实践着、收获着,劳动教育的种子,就在这小小的田园中,生根、发芽了。

  全兴小学于2009年直属于金牛区教育局,作为成都城区最西边的小学,学校学生87%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为了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能够自信、从容、乐观、有尊严的成人成材,2010年起,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并思考环境育人,利用墙边拐角,构思修建了“三园两馆”(“三园”:兴雨田园、兴雨乐园和兴雨科技园;“两馆”:兴雨图书馆和兴雨博物馆)。提出了“和而不同、百善孝先、求真践行、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积极思考“构建图书馆中的田园学校”的办学目标。同时,在认真开展好国家基础课程的情况下,着力于探索集《田园印象》、《礼仪环保》、《营养膳食》三课于一体的《田园实践课程》,该课程具有知识性、实践性、科学性、趣味性,让师生、家校多方面探索生态、绿色、自然、环保,提升人文素养,让兴雨田园不仅仅是田园,更是一本无形的书,让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亲近自然,健康成长、开拓创新,收获幸福和自信。

  “田园课程”: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科

  从开辟田园起步,学校制订了以“田园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发展规划。“田园课程”将劳动教育渗入到各门学科中,结合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学生在此劳动、观察、学习、测量、写生、赏析。

  枣林、橘园、梨园、柚子林、农场、荷塘,这是全兴小学的“兴雨田园”。年年有收获,季季有花香。收获季节,红了樱桃,黄了枇杷,满园桃李,笑声回荡。从2010年12月起,每一棵果树,每一处农田,学校都将它们分给了每个班级。除草、浇水等的日常工作都由孩子们自己完成,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都能够很熟练地管理着班级农场和果树。每天早上,孩子们来到学校时,都会很自觉地到农场和果园去看看,瞅瞅班级的菜苗和果树有没有需要自己“帮忙”的地方。回到家里,孩子整理思绪,把今天在“兴雨乐园”里劳动的过程和感受都记在了班级的“农场日记”里,还有的孩子,给日记配上美丽的图画。

  在“兴雨乐园”里,三(1)班语文教师汪静正在指导孩子们写《我最喜欢的动物》。孩子们当起了今日的小白兔饲养员。他们拿着小白兔最爱的胡萝卜和菜叶,小心翼翼的用食物喂它们。孩子们一边劳动着,一边观察着小白兔的外貌和特点。 “小白兔真可爱,圆圆的眼睛像一对红宝石,身子像胖乎乎的面包……”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在作文本上一笔一画地写着,不时抬头看一眼身旁的兔笼。

  “兴雨小厨房”内,教师马燕兰正在教三(5)班的孩子学做饼干。黄油、糖粉、白糖、鸡蛋、面粉,黑板上写着原料名称;爱心、五角星、花瓣,柔软的面团在孩子们灵巧的手下,变换出各种形状。半小时的焦急等待,孩子们的劳动“果实”终于成熟,他们将“果实”送给老师,送给爸爸妈妈,也送给自己。饼干香酥可口,甜了嘴巴也甜了心。

  而满目葱翠的校园里,另有一片空地被取名为“荒园”,杂草丛生,还有几块嶙峋的石头。其实,这里也有深刻的教育意味。这片荒园保持了建校初期的模样,目的是告诉孩子们:人生如田,如不打理,则废如荒园。只有劳动,才是伟大的防腐剂,只有劳动,才可以托起孩子们的梦。

  “田园课程”:让“劳动教育”焕发活力

  全兴小学校34个教学班中,共有学生1772人,其中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近1500人,占总人数的87%;学生家长大部分来自边远农村,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不高。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跟随他们的父母来到城市,远离了祖辈耕作的乡村生活,又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现代、文明与优雅。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新市民和“身体健康、心理阳光、遵守规矩”的小公民?”在这方圆21亩的园地里,全兴小学校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近3年,“兴雨田园”先后栽种大豆、小麦、油菜、玉米、南瓜等几十种常见农作物,樱桃、枇杷、柠檬等100多棵果树,侧重体现农村田园生活的自然与原生态。“兴雨乐园”里养殖了许多家禽和家畜,在这里,孩子们除了学习动物知识以及体验劳动之快乐,还零距离感受人与动物生命的呵护及教育。

  在校园种植果蔬、养殖小动物的初衷是开辟一块学农基地,给孩子们增加农业生产知识。不过,在慢慢的探索中发现,这个田园已成为一个载体,它培养着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素质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切口。

  “田园课程”散发泥土芬芳,具有生命气息,富含着劳动的美,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于是,五年级把数学课开在了食堂。孩子们在食堂师傅的指导下开始学包饺子。刚开始,孩子们遇到了各种问题:总是拿捏不好馅儿的量,要不饺子包的太瘪要不馅儿多得根本包不下;总是掌握不好捏皮的力度,要不劲儿太小,饺子“合不拢嘴”,要不劲儿太大,把皮都捏烂了。经过多次实践,孩子们包饺子的技术大幅提升,一个个漂亮的饺子在他们手中诞生!“中午我们有饺子吃啦!真开心,回家我还要在家里包饺子给爸爸妈妈吃!”一个小男孩开心说道。在“劳动”之后,孩子们开始数学的“统计”单元内容的学习。

  传统课堂中,学生等级的优良中差取决于学生的学科成绩以及课堂表现。但在田园实践课程中,孩子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特长。

  “田园课程”:将“劳动教育”渗入生活

  对孩子来说,学到哪些知识、习得哪些技能,或许并不重要。但是,在他们心底播下一粒什么样的“种子”非常重要。全兴小学的教师们,用“田园课程”在孩子们心田播下了美好的劳动种子。

  学校里四季有花,四时有果;师生们雨读晴耕,学教相长。从翻土到播种再到除草、收获,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步步体验种植和收获的快乐。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比仅仅在教室里看着课本、读着书来学习文化知识要直观得多。

  《营养膳食课》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在教六年级孩子炸红薯饼后,六(4)班学生陈诗宇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回家给爸爸妈妈做了土豆饼。孩子们通过课堂上所学,回家主动下厨,尝试做出自己的菜式,学会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让学校老师感到很欣慰。这些活动课程让孩子们获得了不一样的成长体验,让“劳动教育”渗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墙外开花墙里香。学校的课堂,相对来说是有限的,而课外、校外是无限的。学校要把校内课堂做强,然后把校外课堂做大,在两者之间架起走向未来的能力桥梁。全兴小学校的“田园教育”是尊重儿童生命生长规律自然生长的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体现方式。在这里,尊重孩子们的生命生长过程,也让孩子们观察树木、花草、麦苗,还有蔬菜等的生长过程。在阳光照耀下,孩子们同小树、麦苗和小动物们一起慢慢长大。

  如果说教育是一片田野,那么学校就是一片田园。在全兴小学,“田园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劳动、有精神、有科学和有梦想的教育。孩子们有田野的视野、有田园的幸福,每一颗“种子”都有生长的养分和时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