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很累,大脑更辛苦,孩子为啥爱拖延、不动脑呢?

 教育攻略 2019-10-10

每天五分钟,让我们在“脑洞大开”中科学教育吧!


一、丢命的辅导作业

辅导孩子作业,对于家长朋友来说,是一件心惊胆战的事吧。可曾记得下面场景:

学习很累,大脑更辛苦,孩子为啥爱拖延、不动脑呢?

“咋还不做呢?”“这么简单,你就不动一下脑筋啊!”这样的话语想必家长们都愤怒地说过。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动脑筋呢?

二、我思故我瘦

人的大脑是一团湿乎乎软塌塌的物质,像核桃,大小和柚子差不多。成年人的大脑重约1.4千克。

虽然它的重量不过体重的2%,

却消耗了人体热量的20%,

却要调动最少超它40倍的身体。

更悲催的是,你在享受诱人美梦时,它却还要继续运转。

谁要减肥,告诉她最好的办法不是锻炼,而是动脑筋。脑筋一转,热量就在不断燃烧。因此,减肥新口号应该是“我思故我瘦!”

“减肥”这么辛苦,孩子不就想方设法地拖延和假装认真了嘛!

学习很累,大脑更辛苦,孩子为啥爱拖延、不动脑呢?

初步认识了大脑,我们该咋办呢?

(一)聚焦孩子的探索,而非你好聪明。

众所周知,婴儿一旦发现新奇事物,就会用手触摸,用舌头品尝。到了幼儿期,好奇心更加强烈和明显,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谁都知道学前期的孩子特别爱问为什么。

可是我们的回应是什么呢?忽视、直接告知等偷懒的方式,你好聪明啊等没着重点的语言。慢慢地,孩子丧失了好奇的兴趣;渐渐地,孩子不再刻苦钻研了。

你会因为一道数学题,和孩子耗上半个小时么?让我们来看看一位俄罗斯妈妈的辅导吧!

第一个小桶里有8公斤蘑菇,第二个小桶里的蘑菇是第一个小桶里的2倍,第三个小桶里的蘑菇数量是第一个小桶和第二个小桶之和。

求:第三个小桶里有多少蘑菇。

莫名的熟悉感,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道数学题。

小女孩回答:「第三个小桶里有24公斤黄瓜。」

意识到女儿混淆了题干后,妈妈不厌其烦地让女儿重复重复再重复地读题、读答案。

妈妈:「读问题。」

女儿:「第三个小桶里有多少蘑菇?」

妈妈:「读答案」

女儿:「第三个小桶里有24公斤黄瓜。」

循环n次以后,女儿还没有找到问题所在,几乎处于崩溃边缘。

但妈妈仍没有说出问题所在,只是给出简单提示:「没觉得哪儿怪怪的吗?」

女儿:「没有!都对!」

学习很累,大脑更辛苦,孩子为啥爱拖延、不动脑呢?

生无可恋的妈妈,再次陷入刚才复读机式的循环:「读题干,认真读!」

直到僵持了近40分钟,孩子终于自己发现了低级错误。

这短短4分20秒的视频,网友已经看不下了,难以想象这位妈妈是如何耐住性子说上40分钟的。

有网友不解:为什么妈妈不能直接告诉小姑娘,还说妈妈是在浪费时间。你认为呢?

我想,如果我是家长的话,当孩子找到问题所在时,会马上拥抱或者和她拍掌庆贺,并说:孩子,恭喜你,你的仔细和执着让你发现了问题所在,并学会了反思。

要让大脑乐于运转,一方面我们要呵护人的天性——好奇心,另一方面要及时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努力,让她有成就感!


学习很累,大脑更辛苦,孩子为啥爱拖延、不动脑呢?

(二)让锻炼激发大脑活力。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

芝加哥一所中学,要求学生早七点到校跑步、做运动,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之后上文化课。开始家长都反对,孩子本来就不愿早起上学,再去操场跑几圈,岂不一进教室就打瞌睡?

结果发现正好相反,学生反而更清醒,上课的气氛好了,记忆力、专注力都增强了。一学期下来,这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正规上体育课的学生高了10%。

为什么“浪费”时间在科学的体育运动或者跑步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更好的提升呢?

因为我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些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都能够提升孩子的全方位状态。

孩子做的每一次运动,都会立即增加神经递质的量,并会在运动之后马上提升她的心情

如大脑区域中的海马回。─运动时,海马回就能制造出全新的脑细胞,新的脑细胞能增加容积,还能改善你的长期记忆。

另外,运动能带来最大的转变,就是对大脑产生保护效应。可以把大脑想成是肌肉。孩子运动得越多,她的大脑就会更大、更强壮。

学习很累,大脑更辛苦,孩子为啥爱拖延、不动脑呢?

Come on,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带孩子去体育场!

当我们让孩子纷纷参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时,美国的孩子却在父母的指导下、同伴的陪伴下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成绩上时,可别人家的孩子身体更强壮,荣获诺贝尔奖人数可秒杀我们。

1.每天傍晚和孩子一起去锻炼,进一步丰富亲子关系。

2.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到团队类运动项目,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合作。

3.定期引导孩子参加不同的体育项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