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流行了很多年,也被质疑了很多年。 质疑的声音来自一个观点:教育不是万能的。 当然,如果你的关注点在“没有......只有......”,那可以理解。 但我的看法不同。 一、没有“教不好”在很多老师的感受里,学生分两类:一类是“教得好”的,一类是“教不好”的。 什么样的学生算是“教得好”的?什么样的学生是“教不好”的? 在我们的认知里,学霸们应该是“教得好”的,被“择优”的应该是“教得好”的,特别是那些能让老师、让母校引以自豪的,都是“教得好”的。如爱因斯坦、奥巴马、乔布斯、曼德拉等等。 被开除的、被淘汰的、被“反思”的......都应该是“教不好”的。如爱因斯坦、奥巴马、乔布斯、曼德拉等等。 “教得好”与“教不好”,在于我们的教育设计。了解孩子的个性,你就知道孩子适合学什么。教适合的,一定“教得好”;教不适合的,一定“教不好”。 “教得好”与“教不好”,还在于我们脑海里的评价标准。多几把尺子,多几种考量。这样,所有的孩子就会是“英才”,所有的老师都可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了。 怕就怕,明知“教不好”,却是偏要教。 ![]() 二、只有“不会教”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老师分两类:一类是“会教的”,一类是“不会教的”. 我们为什么不敢承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呢?因为害怕只要学生“教不好”,自己就成了“不会教”的老师。 在我们心里,“会教”的老师才是好老师。那么,“会教”艺术的老师,是好的科学老师吗?“会教”大学的老师,是好的小学老师吗?当然,你肯定不会把体育老师教的“一二一”看成是教数学。 我认为,“会教”的老师肯定是好老师,“不会教”也是一个正常老师的必然。 怕就怕,明知“不会教”,却是偏要教。 "教不好"与"不会教"二者之间不一定都有必然联系。为啥那么敏感呢?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是教育的结果。 总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万事不能绝对,其负面效应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客观的分析,理解,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才会尽其所能,最大程度的教育好每个学生,而对于个别的害群之马,也需要家庭,社会的 共同改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