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油画 2019-10-10 17:03:14 【导言】“写生研究”栏目除了梳理绘画语言的传承、演进的历史脉络与规律,重要的是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栏目编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供大家分享。 1 艺术评论 当我们回顾中国早期西画历史的时候,李铁夫必定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他是迄今所知最早到海外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赢得了诸如“中国油画第一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等巨大声誉。李铁夫出生于广东鹤山,1885年即赴北美洲谋生与学艺,在海外生活长达四十余年,对油画写实造型和表现有深入研究,同时又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在西画人物、静物、风景以及中国书画方面都有突出造诣。他的艺术业绩为我们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西画提供了一份独特而深具价值的样本。 摘自“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前言(三) 吴洪亮 | 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除了艺术家的身份,李铁夫先生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不但是孙中山先生的挚友,还长期在同盟会纽约分会中担任要职。他将自己精心绘制的艺术画作捐献出来资助革命活动的发展,还用油画笔记录下革命先烈英勇就义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李铁夫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广州生活,担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之一)名誉教授及油画系主任,将人生最后的辉煌和毕生的艺术创作无私地奉献给自己深爱的祖国和人民。李铁夫先生自言生平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画画。可谓是他人生最好的诠释与注解。 摘自“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前言(二) 2 作品欣赏 《音乐家》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67.5cm×56cm 1918年 《画家冯钢百像》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90.5cm×71.2cm 1934年 《男侧面像(男大学生侧面像)》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60cm×48cm 年代不详 《灰髯老人侧面像》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61cm×50cm 年代不详 《未完成老人像》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59.6cm×45.9cm 年代不详 《菊花(红瓶之二)》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52.5cm×41cm 1930—1940年 《山坡下的小溪》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63.2cm×78.5cm 1930—1940年 《盘中鱼》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82cm×97cm 1941年 《鱼尾》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63.2cm×76cm 1930—1940年 ![]() 《萝卜蚌鱼》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54.5cm×76cm 1948年 ![]() 《明虾》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63.4cm×76cm 布面油彩 1930—1940年 ![]() 《南瓜双鸭》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63.3cm×76cm 1930—1940年 ![]() 《瓜蔬与坛盘》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布面油彩 71.5cm×90.5cm 1938年 3 艺术家简介 ![]() 李铁夫 (1869-1952年),原名李玉田,广东江门市鹤山人。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与民主革命先驱。被誉为中国油画之父、里程碑式人物。1885年赴美洲英属加拿大,两年后曾在阿灵顿美术学校、纽约艺术大学、纽约艺术学生联合会及国际艺术设计院学习、研究油画。1905-1925年间曾随美国画家W.M.蔡斯和J.S.萨金特学习油画。擅长于肖像和静物,其肖像画具有19世纪欧洲学院派风格,背景深暗,色彩沉着含蓄,注重人物性格及心理刻画。1930年回国后还从事水彩画和水墨画的创作。抗战时期流亡桂、川等地,多画水墨画。1950年由港回穗,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人民艺术学院名誉教授。出版有《李铁夫画册》和《李铁夫》大型画集。 4 关于写生研究的学术性推广计划 学术形态:“写生研究”是以开放的学术形态策划,针对“写生”这一课题的综合性学术推广项目,按照以美术史为脉络的梳理方法,通过系统地扫描整理当下优秀作者的作品与相关文献,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 推广对象:当代油画家以及具有探索精神的优秀中青年油画作者。 作品要求:生动的、鲜活的,尤其欢迎具有当代意识的,以及具有东方意蕴或中国人文精神的写生作品。作品达到选稿标准的即列入线上推广计划。优秀作品推荐参与《当代油画-写生作品研究专辑》的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