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名医用黄芪

 刘巳 2019-10-10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黄芪是“补药之长”,“补气诸药之最”。历代中医大师们对黄芪都偏爱有加,对黄芪的理解与使用亦有不同之处,本文选取几位古今著名医家,对其使用黄芪的经验进行简单论述。

张仲景:用黄芪通阳行血、利水

汉代张仲景,医术精湛,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更被称为方书之祖,该书中记载病症治疗方案,配伍精良,疗效突出,为后世医家学习效仿的经典中的经典。书中记载使用黄芪的方子共有8 处,其中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之证的黄芪建中汤;祛风除湿、治疗血痹,肌肤麻木不仁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另外还有治疗肌表水湿的防己茯苓汤、三黄汤、防己黄芪汤、乌头汤、黄芪芍药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

由此可见仲景用黄芪,主要取黄芪的三大功效:一、健脾补中气治疗虚劳;二、补体表卫气通表阳以行血,治疗血痹,肌肤麻木不仁;三、益气利水,治疗肌表水湿。

李东垣:独创“益胃升阳”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是脾胃派之鼻祖,以善用补益脾胃之法著称。他独创“益胃升阳”之法,治疗内伤发热,既以甘温之剂补益脾胃,升发阳气,以达降藏“阴火”,除热退蒸之目的,此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甘温除热法。

李东垣在“益胃升阳”时,尤其注重黄芪的使用,“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此法中多以黄芪为君,甘温补中,佐以升麻、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升阳,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古今名医用黄芪

王清任:补气逐瘀

清代医学大家王清任是活血化瘀派的代表医家,他重视气血理论,并在《医林改错》中做了新的发挥和阐述。

王氏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将补气和逐瘀之法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是王氏瘀血理论的一大创新。而补气药中,王氏尤以黄芪为主药,在其著作《医林改错》中共载33 方,其中用黄芪者11 方,占1/3,黄芪用量最大为250 g,最小为25 g。最著名的一首方子就是补阳还五汤,用于治中风偏瘫属于气虚血瘀者,方中重用黄芪至四两,并佐以化瘀通络之品,疗效显著,至今在临床上都广为使用。

张锡纯:益气升陷,开创“黄芪滋阴”之说

张锡纯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大家,他精通中西医医理,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创立的“大气下陷”学说是其用黄芪的重要理论基础。他认为大气“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若“大气虚而欲陷”,则可出现气短、满闷怔忡、小便不利等症,而“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对于大气下陷之心中怔忡、脱汗等证,皆可应用黄芪以益气升陷。

另外开创性的提出“黄芪滋阴”之说,他曾说:“黄芪,不但能补气,用之得当,又能滋阴”,常将黄芪与知母相配,取黄芪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知母滋肺中阴液,二者并用,益肺滋肾的功效。

朱良春:治疗慢性肾炎

现代名医朱良春对于黄芪的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主要体现在其对慢性肾炎的论治上。朱老治疗慢性肾炎时,常将黄芪与地龙二者相伍,黄芪每日用30 ~ 60 g,地龙每日用10 ~ 15 g。以黄芪为补气的主药,调整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兼利水的作用;以地龙活血化瘀,利尿降压。在辨证的前提下,朱老常以2 药为主组方,具有消退浮肿、降低血压、使蛋白转阴的效果。另外,朱老也常以生黄芪20 ~ 30 g、莪术6 ~ 10 g 配伍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脾肿大及肝或胰癌肿患者,二者相合颇能改善病灶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以使某些溃疡、炎性病灶消失,肝脾缩小,甚至使癌症患者病情好转,延长存活期。

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高血压

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对于黄芪的应用堪称一绝,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证治上。他认为重症肌无力与脾虚有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受其濡养,脾胃虚损可累及他脏,故邓老治疗重症肌无力时以补脾益气贯穿治疗的终始。邓老认为重症肌无力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呼吸无力、全身无力等症状与中医气虚下陷理论相符合,而黄芪具有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因此重用黄芪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治疗重症肌无力,在其研制的治疗专方强肌健力饮中,黄芪重用至60 ~ 120 g。重用黄芪治疗高血压,是邓铁涛教授的又一临床创新。与临床上较常见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不同,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邓老常用黄芪合温胆汤治疗,且此时黄芪的用量必至30 g 以上,同时配以潜阳重镇之品。

黄煌:总结“黄芪体质”

黄煌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他把临床上适合应用黄芪的一系列病症归纳为“黄芪证”,而易出现黄芪证的人称之为“黄芪体质”,此种人的特征可归纳如下:

(1)面色不华:其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缺乏光泽。

(2)肌肉无力:其肌肉松软,呈浮肿貌,腹壁软弱无力。

(3)易患病:平时畏风,易汗出,遇冷风易患病,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

(4)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5)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黄芪证”也是黄芪的临床应用指征,临床上凡出现此类症状,即可酌情使用黄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