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已陆续揭晓,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3家。 ![]() 诺贝尔委员会将此奖项颁发给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凯林( William G. Kaelin, Jr.),英国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 ![]()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除了某些超级牛的微生物,其它生物都是靠氧气活着的。氧气能将我们吃进嘴里的食物转化成能量,而人体想维持生命就需要不断消耗能量,一旦缺氧,人类也就没法活了。 这种转换,其实就是一种酶促过程,由1931年的诺奖获得者奥托·沃伯格(Otto Warburg)揭示。 ![]() 那如今这3位诺奖得主发现的氧气感知通路又是什么? 氧气感知通路,说的就是人体的细胞,能感知它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多少氧气。 有了氧气感知通路,细胞们才能感知环境中的氧气浓度并据此做出调整,这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 比如在一些癌细胞或者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因为这些细胞生长较快,就会出现缺氧的状况,这时氧气感知通路便会被激活,并立即发布调整举措让细胞重新获得氧气以力保它们能坚强地活着。 ![]() 反之,若没有这个通路,细胞一旦缺氧,就有可能会死亡,或是进入休眠状态。这若是应用到疾病治疗中,简简单单就能把人体内的癌细胞等捣乱的细胞活活憋死,简直就是无数病友们的大福音。 这也是为何这一基础研究能荣获诺贝尔奖的缘由:它为人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为开发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道路。 ![]() 王广良与Semenza 值得一提的是,在诺奖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献中,有两位华人作者——王广良和江秉华,其中王广良还是其中一篇Semenza参与的关于克隆低氧诱导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的第一作者。 科研,在外人看来是一件无比高大上的事,但只有真正的科研人才懂其中的辛酸。他们的时间都很珍贵,心心念念的都是研究,很多诺奖获得者就连领奖都来去匆忙。 ![]() 各行各业的研究者数不胜数,岳膳轩也不例外,始终耕耘在大健康前线,打造26万余亩PEOP生态基地,组建专家团队深研食药同源,专注于亚健康及慢性病的调理。砥砺前行十余年,如今已有所成,多次荣获全国健康养生示范单位、全国健康产业最具社会责任感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古往今来,留名青史的永远只是少数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还有更多默默无闻一心做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并没有被人们记住,但他们的科研成果或多或少的都让人们从中受益。让我们想科研工作者致敬! |
|
来自: 昵称6576675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