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山川河流,尝遍人间美味,依然贪恋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赤峰,我们永远的故乡,是我们心底里最柔软的地方。在这个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着多样的环境和气候,从沙漠到草原,从山地到湖泊,赤峰人因循自然,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用美味慰藉家人。让我们穿越四季,跨越山河,开始一场采集家乡味道的旅行…… 百味人生,源于一箸。若以民食而论,对夹可以称得上是赤峰最独特的风味。 外表金黄,层次分明,香酥脆,肉细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腻,具有理气、养脾之功效,亦有南方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这就是被称之为中国的夹肉汉堡——赤峰对夹。相传在1917年,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迫于生活,到赤峰做买卖。当时赤峰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烧饼叫哈达火烧,苏家便以卖烧饼为生。后来,15岁的苏德标到北京裕盛楼肉铺做学徒,偷学了皇宫御膳房的宫廷熏肉法。回到赤峰后,父子俩整合了哈达火烧、驴肉火烧和宫廷传统熏肉三项工艺,制作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风味的夹肉烧饼,起名为对夹。从此,对夹这种特色小吃便在赤峰诞生了。赤峰对夹铺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家了。这样一种其貌不扬的地方小吃,以它的酥、脆、香征服了中国美食节的评委,获得了最高奖项—“金鼎奖”。 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升华。对夹,在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之后,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就是美食的魅力。赤峰市敖汉旗有着八千粟故乡的美誉,作为世界旱作农业发源地之一,粟成为了远古先民的主食,在这里还有另一种特殊的主食传承了几千年。这里的荞麦,以其粒饱、皮薄、面多、粉白、筋高、品优而驰名中外。荞麦——制作拨面的原料,经压碾后,和成稍硬的面,放在长条形面板上,用特制两端有把的刀进行挤切,直接下锅煮熟,捞出浇上卤汁,口感润滑而富有筋性,味道甚美。同时荞麦还具有降气宽肠、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 相传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去打猎,途径赤峰敖汉,正赶上中午,皇帝想品尝一下当地百姓的吃食。经过一番准备,老孟给乾隆皇帝做了一锅拨面,打的茄子卤。皇帝吃了一口,眼睛一亮,直说这面入口绵软,香味醇厚,面呈四菱形,晶莹剔透,就叫拨御面吧! 就这样随着乾隆皇帝的赐名,此面名声大振,成了清皇宫、蒙古王宫中的美餐。后来代代相传,叫成了拨面。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个作家这样描述中国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原,是罕见的保存了游牧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原生态草原,这里的牧民到现在仍然遵循着逐水草而居的古老传统,每年六七月牧草长成的时候,牧民们便赶着牛羊,驮着蒙古包来到这里,在草原上一住便是四个月,等到十月份天气变冷再回到固定的居所。生活在那里的牧民有世代晾晒牛肉干的习惯,晾晒后的牛肉干不但肉中的水分全无,油分也散掉了,且肉质变得相对松散,香味也凝结得越发浓厚。 制作牛肉干要选用上好的牛后腿,将精选的牛肉剔去筋膜,改刀为大长条,而后将肉根据原味、麻辣等口味进行腌制。12小时候,将腌制好的肉挂晒在铁架子上,放在通风地方,晾制好的肉干根据不同的口味进行烤制,烤熟后即可食用。牛肉干作为当年的行军粮,经过时代的变迁已经成为了人民餐桌上的常客,也成为了赤峰的一道特色的美食。全市现有大型风干牛肉生产加工企业十几家,销售门店上千家。集麻辣、香辣、五香等多种口味,半干、全干、熏烤、煎炸等多种工艺于一身,不但满足了人们对游牧民族传统美食的回忆,而且装点了游客的购物袋,让风干牛肉香飘五湖四海。
灶火燃气,香气弥漫,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入,家,才获得完整的意义。平淡的食材,经过细腻的加工,点亮日常,温暖彼此 。 看了这么多家乡的美食,小伙伴们是不是垂涎三尺啦? 更多诱人美食,请期待《赤峰味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