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彝尊,不删《风怀二百韵》,只为一段凄美爱情(2)

 冰山上的来客dd 2019-10-10
在嘉兴,朱彝尊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们津津乐道于他在诗、词、金石考据等等方面的成就;频繁引用他描摹家乡风土人文的百首《鸳鸯湖棹歌》;他的故居曝书亭也成为嘉兴文化的一个标志。但是,今天的这些光环不能反映朱彝尊生前的真实生活状态。
  明崇祯二年,朱彝尊生于秀水朱氏家族。其曾祖父朱国祚是万历十一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已家道中落,但朱氏子孙仍以学问文章继承家世,所以斯文不坠。
  王朝末代,没落大族、嗜书如命的公子的日子并不好过。作为前朝遗民,朱彝尊早年参加过抗清运动;后来又为了生计游幕四方;年过半百,又参加清廷的博学鸿词科,被授予翰林院检讨,入史馆纂修《明史》,开始了十几年的宦海浮沉。他一生奔波,为生计、为学术、为功业。康熙四十七年(1708),八十卷的《曝书亭集》成,包括赋一卷、诗二十二卷、词七卷、文五十卷,附录《叶儿乐府》一卷。另附其子昆田《笛渔小稿》四卷。八十岁的朱彝尊,每日删补校刊,检阅自己一生的奋斗成果,不知疲倦。
  《曝书亭集》中有一首诗《风怀二百韵》备受争议,有人劝朱彝尊删掉。丁绍仪在《听秋声馆词话》中记载了朱彝尊内心的挣扎:“太史欲删未忍,至绕几回旋,终夜不寐。”挣扎过后,朱彝尊做了决定,他斩钉截铁地说:“宁不食两庑特豚,不删《风怀二百韵》。”两庑特豚是祭祀先贤所用的猪,朱彝尊此语是说宁可不入祀孔庙,也绝不删《风怀二百韵》。对于一个经学大儒来说,入祀孔庙是无上光荣的,也是对其一生学行的肯定。朱彝尊为了不删一首诗,宁愿舍弃这些,可见他对此诗的无比珍视。
  《风怀二百韵》作于康熙八年(1669),记录了一段不被社会礼法所容的悲剧爱情。主人公正是朱彝尊和其妻妹冯寿常。
  朱彝尊十七岁入赘冯家,那时冯寿常十岁。既为家人,便能经常见面。冯寿常的娇憨美丽吸引了朱彝尊的注意。
  朱彝尊在词《清平乐》中描摹了十二三岁的冯寿常:
  齐心藕意,下九同嬉戏。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
  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阑。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那时的她一派天真,不懂烦恼,在花间扑蝶嬉戏。朱彝尊对她怜爱欣赏,但并无男女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