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文化与文人雅士之千丝万缕

 镜花水月00039 2019-10-11

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一,备受古人推崇。焚香也早已成为是古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皇室贵族与文人雅士,对香极为重视。

皇室贵族-香文化

皇室贵族焚香品相,讲究香材的珍贵奢华,品香须有磅礴的气势。

在焚香历上,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宋朝的官员蔡京的品香法:蔡京每次焚香时,都会让丫鬟关闭门窗,烧上十几炉的上好香材,待馥郁的香气充满整个房间后,再卷起正北的门帘,让蓬勃的香气源源不断的进入客厅,有云雾缭绕的壮观。

那时,京城的人都赞叹:香须如此烧,方有气势。

再有,赫赫有名的椒房殿,是古时候皇后住的宫寝,椒房也成为皇后的代称。因其殿墙壁上,由花椒树的花朵所制成的粉末和泥进行粉刷,而得名椒房殿。宫殿气味焚香非凡,古人相信,芳香的气味不仅可以保护木质的宫殿,亦对身体有好处。

隋朝时期,隋炀帝用香更是奢侈无度。每到除夕之夜,隋炀帝会命人在大殿前堆砌数十堆荔枝火山,都用来焚烧珍贵的沉香木,每一座火山大约焚烧数车的沉香。

据记载,这样的香气可传至数十里之外,真是奢侈至极。

文人雅士-香文化

反观文人雅士的品香,则更讲究情境和心境。品香是一个细腻且雅致的缓慢过程,不断变化的香气和品香者丰富的内心情感相呼应,缥缈的烟在品香者与香之间似乎有了灵犀的对话。

品读陆游的《雨夕焚香》,“芭蕉叶上雨催凉,蟋蟀声中夜渐长。燔十二经真太漫,与君共此一炉香。

脑中不禁浮现出一幅清幽娴雅的雨夜焚香之景:细雨打湿了芭蕉叶,天气转凉,夜晚渐长,与知己好友品香话事。

这番意境,与高启在《焚香诗》中所描述的无二。高启对品香描述的更为细致:雨意缠绵的夜晚,香烟飘渺氤氲,似有若无。好像是春日清晨的江面上弥漫的一层薄雾,在峡谷之间飘渺游旋。这馥郁的芬芳来自自然的和合,万物氤氲其中,让人觉得美好舒意。

中国文人大多爱香,不知是时刻不可离的香使中国文人的创作迥异于西方文化模式和文艺作品,还是因为文人爱香而促使香文化的发展,总之,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独特。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作为创作的题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中。

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犹存”使人参之不尽、悟之更深的内涵,或者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可以说文人与香有着不解之缘,中国文化与香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关系。大约魏晋之后,文人的生活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

而文人与香的关系在唐宋之际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读书以书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薰,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聚?……确乎是书香难分了。难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叹“香之为用大矣!”既然案头燃香,自然笔下也要写香。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名家也比比皆是:刘向、李煜、李商隐、王维、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朱熹、文征明、丁渭、曹雪芹……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如苏轼的《和黄鲁直烧香》。

现代-香文化

现代沉香文化的发展最大的变化就是传统品香环境的被打破,而融入生活节凑快的现代都市,而依托城市精英阶层延续着香道追求都是在复古或者幽静的茶室或者沉香生活馆之内。很显然,香道文化已经开始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也开始成为部分精英阶层的精神追求。

对于古文化,需要现代的我们去去其糟泊,而取其精华“,而沉香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待你、我共同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