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国展精英蒙仁甲:他凭什么能以两种书体入国展?

 攸州刀郎 2019-10-11

蒙仁甲,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青年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现居深圳,大墨堂书画教育老师。先后师从蒙壮科先生,张旭光书法工作室成员,深圳周曰书院成员,杨科云网络班成员等。

书法作品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届楹联展、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沈延毅”全国书法篆刻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等全国二十余书法入展获奖。


国展书家谈艺录

1981-2019

蒙仁甲口述   书童 采访整理

1

记者:您本来想做歌手,现在却走上书法之路,这中间有哪些因缘和故事?

蒙仁甲:音乐一直都是我最大的梦想!上大学后,我花了两年的时间,参加了各种的音乐选秀节目和比赛。

为了增加舞台的表现力啊,我去参加学习了街舞,练了一年多,但是在音乐这条路上好像发展的并不是有什么起色。
后来随着参加的各种比赛越来越多我才逐渐的了解到,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很多专业的知识非常欠缺。
当时花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思考,我是不是应该把音乐梦想给放弃了,但是如果放弃了音乐梦想,就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梦想。

记得大学学街舞的地方旁边就是学生书画协会,平时在练习舞蹈的时候,总是看到书画协会里边有同学在练书法。
虽然之前没接触过书法,但似乎骨子里面对这个东西还是有点兴趣的,于是终于有一天鼓起了勇气走进了书画协会。
在我拿起毛笔的一瞬间,我直接练了两个小时,虽然没有任何的基础,但是当时我就做了一个决定,我的书法梦想就从今天开始了,绝不能再放弃了。
很多人认为学习书法应该从楷书入手,这是在民间流传的最广的一句话,现在回头想想有点搞笑。
但是呢,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于是欧阳询的《九成宫》我连续写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后来又写一写《圣教序》,还有一些赵孟頫等等,相继自学两年有余,后来就跟着老师学习。
 

2

记者:您分别以隶书、行草入展十一届、十二届国展,有哪些经验可以为书法爱好者分享?

蒙仁甲:在所有书体,我最喜欢的是行草书,大学的时光里,主要练习楷书和行草。

毕业之后,跟蒙壮科老师学习书法,当时想选择学习行草书,但老师的建议呢,我的基础不够扎实,最好是能够在篆隶上先下功夫,把基础打牢。

老师建议我可以从大篆里面选一本帖,或者选择隶书《张迁碑》入手。

于是我去县城的书店准备采购字帖,逛了整个书店下来,大篆的书一本都没有,能够找到的只有《张迁碑》,隶书的学习道路就这么开始。

十一届国展我入的是隶书,十二届国展入的是行书。
我的经验的篆隶很有必要去学习一下的,因为它可以增加我们书法线条的厚实感,进入到别的书体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很困难。
所以对于专练行草书的书友来说,有事没事的时候也可以写写篆隶,这样子的话,可以让我们的心静下来,也是能够让我们的线条变得更加的饱满。
然后我们会发现,其实书体和书体之间,这个线条基本上都是相通的。
 

3

记者:不少老师说您“临什么帖都不像”,可您又多次入国展,您怎么把握临帖像不像,具体又如何创作?

蒙仁甲:临帖的准确性一直是在我学习书法过程中最大的困扰。

也许是因为我学习书法起步比较晚的原因,或者是我在练习的过程中,这个观察能力不到位。

其实我在临帖的时候都是花了非常大的功夫,而且也是非常认真专注的去临。

我的临帖理念是不仅仅是笔法的动作要做出来,同时空间也要表现出来准确,也就是结构上也要准确。

而我在临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临出来结构不太像,我也一直非常的苦恼,老师经常说我这方面要加强。

当时为了解决这个临的像的问题啊,我做了双钩,有时候一个字勾几十遍,可以说是下了比较大的功夫,但是最后写出来的效果,总是感觉跟帖有很多出入。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在临创结合的过程中,我写的就不太像字帖,但是由于我非常深入的临帖,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又有帖的影子。

这一点也许就是我从临到创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些自己的风格特点吧,当然了,最近两年我临帖的准确性相对来说要好很多。

总体而言,我的追求是要方圆兼备,方中带圆,圆中有方,其实有朋友说我的字写的相对来说有点圆,这可能就是我个人的一些书写的习惯吧。
这种风格的形成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的书写习惯,同时平时临帖不像,综合起来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对于个人书风的形成,我觉得首先要立根传统,越深入越好,在深入传统的同时,我们要多进行临创结合。
这样慢慢的我们就能够啊,写出一些自己的理解。
 

4

记者:现在不少年轻书家频频亮相国展,您怎么看待入展的这些年轻群体,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蒙仁甲:现在很多年轻人频频入国展,我觉得这个现象并不奇怪。

因为这些年轻人他们有自己有梦想、有追求、有活力,他们能够一天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书法学习当中。

同时现在网络很发达,交通也很便利,所以他们可以接受到非常正规的、科学的书法学习训练。

由于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自己非常大的努力投入,这样子成功是必然的。

我个人认为国展的标准和要求是这样的,首先要立根传统经典,因为书法没有传统的功夫,那是不可能成为书法。
这个传统就包括笔法、字法、章法,这是在创作过程中所必须要具备的内容,我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要从古人的经典法帖中来吸收营养。
第二就是要有所创新,在古人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创作的过程要适当加入一些我们个人的理解。
一开始我们理解的东西可能很片面或者不足,但是没关系,我们要多做实验,这样子慢慢的,就会由生硬到自然,它都是有一个过程。
 

5

记者:当今书坛很多老师都提倡“笔墨当随时代”,那您觉得怎么做才能算是随了时代?

蒙仁甲: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说在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写出当代的一些精神和风貌。

我认为的随时代是不仅仅要非常深入的学习传统经典,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当代的优秀的书家们的作品。

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厚古薄今,因为当代这个展厅里面的书法作品,是跟古人展示书法的形式还是有区别的。

而古人的书法是在小书房里拿在手里欣赏和把玩的,作品相对来说精致小巧,而当代展览的作品尺寸比较大。

所以说,作品的这个形式或者章法布局,或多或少要跟古人有些区别的地方,那么当代的优秀的书家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学习的。

特别是当代书法展示的地方是展厅,作品尺寸大,就要求作品要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当代的大草作品,字很大,章法布置起伏不断,字组的精心安排,这些好的大草的作品在展厅里面能打动到所有人。

大家心里面肯定也都想跃跃欲试,这就是笔墨随时代而引起的共鸣,同样的大字隶书楷书也是能带给大家这种感觉的。

写小字行草书,也同样要随时代,写大尺寸的小行草作品,也要符合展厅的需要,在灵活驾驭古人技法的前提下,作品也要表现出一定的视觉效果。

比如说轻重块面的对比,墨色浓淡的大对比,在作品中不断出现,长线条画眼的设置,都是在创作大作品中所需要去思考的。

 

6

记者:国展的审美和大众的审美似有不同,然而书法又是为大众服务,您怎么看待之间的区别?

蒙仁甲:大众的审美是要求平正,流畅,秀美。

而我们书法爱好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是要求有变化,有起伏,有节奏有结构空间,有开合,结构错落,粗细对等等的这些变化元素。

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慢慢的培养大众能够欣赏经典的古帖,一旦他们能够喜欢古帖里面这些字,或者是说各种变化他们也能够接受了,欣赏书法就会没没什么问题。
比如说流行书风,我觉得是每个时代都有流行书风,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都是同一个时期内所出现的一种潮流。
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引起大家共鸣的一些东西和特点,我觉得这是很好的。
但是我们又不能够一味的跟从流行书风,如果我们喜欢流行书风,那么可以保持流行书风大的方向,同时也要坚守我们个人的一些书写的风格和特点。
绝不能一味的去跟随潮流,然后没有了自己,这也是不可以的。
 

7

记者:自从您以隶书入国展,就被帖上“只会写隶书”的标签,现在又以行草入展,下步有什么计划?

蒙仁甲:我十一届国展入展的是隶书,之前入展的5次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也是隶书。这次十二届国展入展的是行书。

其实我认为所有的书体之间都是相通的,书法的线条语言都是相通的,它只是在结构上或者是创作形式上有一定的区别。

虽然隶书和行书都入国展了,但是呢,也并不代表别的书体我们都不练,其实所有的书体之间都是可以相互调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比如说我们写草书,那我们平时也练练篆书,这样子的话对草草书的一些使转,那就会有帮助。

那么我平时虽然以写行书为主,但是我也会练草书,因为在行书书写的过程当中,我会加入一些草书的字组,那么就丰富了章法的需要。

所以说我现在所进行的,也可以算是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所有的书体之间都要学习借鉴。


8

记者:再次感谢蒙兄接受本次访谈!

蒙仁甲:欢迎随时交流。

笔者手记

蒙仁甲学书起步并不算太早,临帖也绝算不是惟妙惟肖。
然而在这短短几年之中,他先后在以多种书体在中书协的展览有所斩获,这不禁让人惊奇和深思。
书法的成功到底要靠什么?难道就是他天资聪明,难道学习书法一定要很好的悟性?很显然并不是。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明显能感觉到他对书法的思考,他虽临的不像,但是清晰的知道从古人法帖中吸收什么。
他虽然起步不早,但是他在临帖中却下足了功夫,有时候一写字就是一整天,所以也就不用奇怪这些年轻人能频频取得一些成绩。
这或许也就是他口中所说的“梦想”吧,梦想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对于梦想的热忱却始终从未改变。
因此,回顾这一路的学书经历,他甚至说学习书法并不需要太大的悟性,要想成为书法高手甚至很简单——
一、深入经典。
要深入经典就需要掌握正确的笔法以及各种技巧,因此紧紧自己自学是不行的,必须和专业的老师多交流。
二、需要勤奋。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要去想太多,也不要怀疑自己是不是练书法的料。
然后再加上刻苦的训练,这样随着不断的深入传统,对书法的理解也就逐步深入,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

这些道理简单而质朴,但是毋庸置疑却是书法学习的捷径,说的是书法,同时也是人生,所谓成功,最大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
当然严格而言,蒙仁甲当前的书风还在探索之中,他的行草书中宫收紧,用笔偏圆,有种“呆萌”的感觉。
这或许正是临不像所造成的的问题,然而正是临不像,反而让他更早地形成个人的风貌。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风貌是好是坏,因为苏轼、黄庭坚也就是三十来岁形成了基本的风貌。
这些人后续的艺术干什么呢?就是在这种基本风貌上不断融合、吸收,或者说加强和完善这种风貌。
一旦这条路走通,不但完胜那些死临古人法帖派,还有可能成为以强烈的风格,建立自己的艺术辨识。
所以,临帖就像吃饭,我们一定要知道吸收的是什么,一旦知道了,千年的字帖就像“满汉全席”。
不论你吃哪一道菜都是为了营养,这时像不像也就没那么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