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面对小人,郭子仪的处理方式可比卫献公高明多了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10-11

作者|刘育章

字数:1506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都熟知的一句名言,它出自《论语·述而》。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神定气安,而“小人”则无情无义、无信无德,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在实际生活中,“小人”无处不在,他们擅长搬弄是非、造谣生事、口蜜腹剑、落井下石、暗箭伤人、搞阴谋诡计,让君子们防不胜防。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最后落了个被逐出国门,流落异乡的悲惨结局的原因,除了卫献公本人高傲自大,目无一切、不尊重群臣、奢侈腐化等自身的原因以外,导火索就是因为遭遇了小人---身边的一位平时为其奏乐的师曹。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99年某月的一天,卫献公招待权重朝野的卿大夫孙林父之子孙蒯饮酒。在宴饮之际,卫献公命太师吟唱《巧言》之诗的最后一章,该章云:“彼何人斯,居河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为了不惹祸端,太师不愿演奏此曲。这时,太师手下一位名叫师曹的乐师,主动要求演奏此曲。在演奏的过程中,师曹怕孙蒯听不出其中蕴意,他不但弹唱而且吟唱。

细究其缘由,原来这位师曹曾经教授献公宠妾抚琴,宠妾屡屡失误,师曹便以鞭教训。正在教训之时,让献公看见了。献公的宠妾细皮嫩肉,相貌楚楚动人,那身子怎么能经受皮鞭的惩罚。这时鞭子虽然打在宠妾的身上,却疼在献公的心里。献公认为,君子动口不动手,有失误训斥几句就行了,何必用鞭子教训。然而师曹却据理力争,献公大怒,让人抽打师曹三百鞭,师曹由此记恨入心,一直在找报仇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他主动演奏了此曲,就是想以此曲激怒孙林父,借以向献公报仇。

孙蒯返回后,将此事告知其父,孙林父说:“君已猜忌意,若不先发人,必死。”而后,率家族之兵攻入卫都。卫献公派子娇、子伯、子皮三位公子前去与孙林父讲和,均被杀,献公只好逃出国都。逃至鄄邑(今山东省鄄城西北)时,又派公子子行去向孙林父求和,又被杀。献公无奈,只好逃奔齐国。

古人云:“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师曹因教授献公宠妾抚琴被鞭挞,受了委屈,但是作为人臣,却借机报复国君,实属不应该。

因此,对“小人”不可招惹,否则轻者损失名誉,重者国破人亡。在对待“小人”方面,我们应该学一学唐朝的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对待“小人”,他还是一个高手。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平定后,功高权重的汾阳王郭子仪,为防小人嫉妒和陷害,处处事事小心谨慎。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此人乃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都不免会掩口失笑。

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后,立即让身边人躲避到一旁不要露面,他独自接待了卢杞。待卢杞走后,妻妾们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微一笑,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的丑陋相貌,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他一定会心存忌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后来,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杀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郭子仪“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实在高明。

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细节,绝不可得罪小人。因为极小的恩怨、一句不经意的话,甚至一件小小不然的事情都完全有可能被小人信手拈来,大做文章,从而使你受到伤害并付出惨痛的代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