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料|房伟:放飞梦想的地方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9-10-12

史料 · 我与《小说选刊》

  放飞梦想的地方


房 伟


      《小说选刊》是一本重要的文学杂志,它对文坛的影响可谓深远。我和《小说选刊》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的学生时代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正在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读书,那时候也算是个怀揣着梦想的文学青年。在学习之余,我最喜欢读些文学杂志和小说,也自己尝试着写点文学作品。我和同学们还组织了一个学生文学刊物《水龙吟》。我们的社员一度曾发展到了一百多人,遍及学校的各个院系,也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水龙吟》的一个定期活动,就是组织同学们读书,有时读经典名著,有时读些文学杂志。《小说选刊》所选的小说篇目,内容丰富,水平高,一直是我们这些小城文学青年的梦想之地。我自己还掏钱订阅了一份,坚持到了师专毕业。

  正是在《小说选刊》,我读到了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记得那时最喜欢读铁凝、迟子建、何玉茹、戴来等女作家的小说,特别是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很多小说细节到现在还记忆深刻,成为我在课堂上必讲的内容。我刚开始写小说,也是模仿选刊作者的抒情一路。我写的第一个成形的小说是中篇小说《梨子》,还曾很冒失地给在《北方文学》当编辑的迟子建老师写信投稿。依稀记得是1998年,迟子建老师已调离《北方文学》,是一个热情的编辑乔柏梁老师给我写了回信。他认真地指出了小说的不足,并鼓励我继续创作。受到激励之后,我反复修改这部作品,最终在一家文学刊物上发表出来,领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小说稿费。我那时刚师专毕业,在一家肉联厂分割车间参加革命工作,一个月工资是380元,而这笔小说稿费是520元。这简直让年轻的我欣喜若狂。我请几个好朋友大吃了一顿,喝得烂醉如泥。我那时朦朦胧胧地想,如果我有一篇小说被选刊转载了,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车间工人的生活紧张繁忙,我用于读书写作的时间少了很多,但还是坚持阅读《小说选刊》。我工作的肉联厂,在偏远的郊区,一天只有四趟班车去城里。周末休息,我坐一个小时车去城里玩,回来的时候,总不忘记在中心车站书报摊买本选刊。过了一段时间,企业赶上金融危机,经济效益一落千丈,我曾半年未领到工资。为了生存,我在企业辗转干过很多职业,有保管、劳资、宣传干事、行政秘书、团委书记等。寂静无人的黑夜,我一直想将心爱的文学创作再捡拾起来,可一次次地想着,一次次地又无奈地退却。残酷的现实,将我一次次地击败,我最终走上了考研究生的道路。我选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为了准备复习,除了教科书之外,也需要恶补对当代文学现场的了解。《小说选刊》无疑又是快速掌握当代文坛信息的阵地。为此,我又找来历年的刊物来学习。2002年,我终于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在著名文学批评家吴义勤教授门下攻读研究生。此后,我又读了博士,在山东社科院工作。2009年,我又返回母校任教。那些年,我跟着吴老师做了很多文学现场批评,《小说选刊》也是研究基础之一。说实话,我此时主要以研究者的身份和眼光介入文学了,业余虽然也写点诗歌、小说,但总量不大,对《小说选刊》主要持有研究态度,以此了解最新的小说创作动态,关注最新的作家。

  谁料想,人到中年,我终于有机会实现青年时的创作梦想了。2016年,苏州大学以高聘教授待遇将我引进苏州。我离开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山东,离开了恋恋不舍的母校,奔赴江南水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不仅经济发达,而且人文荟萃,文风极盛,有很多优秀作家前辈,范小青、苏童、叶弥、戴来、荆歌、朱文颖等我读书时期就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和苏州有着密切联系。江苏作协与苏州作协的领导,对文学创作非常重视,鼓励我参加了“雨花写作营”,并参与苏州作家结对子,在叶弥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说创作。“雨花写作营”是由江苏作协、《雨花》杂志社与《小说选刊》共同举办的。在写作营,我认识了很多文学爱好者,大家经常交流。我们也得到了很多著名编辑和作家的授课指导。《雨花》杂志的李风宇主编,《小说选刊》的王干老师、李昌鹏老师也多次讲课。现在我还得,王干老师讲小说创作的八大模块:史记模式、游侠模式、欧亨利模式、沧桑模式、舞台剧模式、自白模式、道具模式、童年视角模式,言简意赅地囊括了创作秘密,我非常受启发。老师们的授课,极大地激发了我,也让我多年进行理论批评训练的头脑,又复活了小说创作的激情!在鼓励之下,我开始了“抗战系列”小说创作,第一篇《中国野人》发表在《青年文学》,被多次转载,入选2016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获得了紫金山文学奖,并入围《小说月报》百花奖。在写作营的支持下,一年多的时间,我在《当代》《十月》《天涯》《花城》《山花》《芙蓉》《作品》等刊物发表了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选刊转载十余次,入选了多个年度选本,并获得了一些奖项。我力争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写作每一篇小说。可以说,写作营给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创作世界。我好像一个贪心却散漫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试验着每一件学到的本领。

  我在《小说选刊》第一篇被转载的小说是《杀胡》。这是我的“抗战系列”小说之一,以梁漱溟的抗战日记为基础,融入战争的诡奇想象而成。接着,我的《红龙》《猎舌师》也连续被《小说选刊》转载了,《猎舌师》还入围了《小说选刊》主办的汪曾祺小说奖。这对我的创作来说,真是极大的鼓舞。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小说选刊》,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多年的文学创作梦,终于因为选刊得以实现。从年龄上来讲,我已是中年人,但选刊鼓舞起我的创作理想,我希望能将文学批评经验与创作实践探索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学道路。我近些年创作的主要是历史题材小说。这些小说能发挥我的研究专长,也能让我在历史资料之上,展开自己的想象,实现一种“新形态”的历史小说。对此,《小说选刊》的老师们都给予了充分支持。

  这些年来,《小说选刊》注重提拔文学新人,也注意对不同创作类型的作者的扶持,既有新生代的年轻作家,也有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的作家。《小说选刊》以它成熟厚重的办刊风格,精彩纷呈的优秀作品,引领着创作风潮,成为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家园,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标高,成为放飞创作理想的园地。目前,我的“抗战系列”小说发表后,在作家出版社等待出版,而我正在进行“高校系列”与“文化名人系列”小说创作。感谢《小说选刊》的鼓励与支持,让我找到了文学的新航程起点。我不敢说自己的创作能走多远,但期刊的扶持与前辈的教导,都是我前进之路上的宝贵财富。我也将一如既往地保持写作热情。人生苦短,文学给了我们留存自己的美好方式。我将继续笨拙地前行。

  祝《小说选刊》越办越好!


——刊载《小说选刊》2018年第8期

目   录

 

中篇小说

低处的父亲   马金莲

  选自《长江文艺》2018年第7

  创作谈  低处的悲悯  马金莲


固若金汤   宋小词

  选自《当代》(双月刊)2018年第4                

逃笼鸟    

  选自《小说月报·原创版》2018年第7                

黑木头   赵丽宏

  选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6                              

嗥  月  葛水平

  选自《湘江文艺》(双月刊)2018年第1


短篇小说

猫的故事     

  选自《天津文学》2018年第7                          

子弹做的刀    李衔夏

  选自《作品》2018年第7                                  

凋碧桐图    

  选自《山花》2018年第7                                 

十分十分可爱的    于一爽

  选自《芙蓉》(双月刊)2018年第3                

金斗街八号    

  选自《长江文艺》2018年第7                           

流  沙     冯俊科

  选自《北京文学》2018年第6   


微小说

戴希作品小辑

玉须帘   聂鑫森 

它们都是临时工  蔡中锋 

无序排队   李晓晨

十里红妆   赵淑萍 

“卡拉夫”的梦想  初曰春 

高 人   宋炳成 

魏紫姚黄  梁 爽

 

史料·我与《小说选刊》

放飞梦想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