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常见的,而且不光是出现在数学上,在很多科目例如英语、物理、化学等等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这问题。 常规的分析,比如关于知识点难度客观提升的这个事实我就不在多做啰嗦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其他答友的回答以及网络上都有很多的分析资料可以参考。 我这里只就只谈一个可能,而且我认为是最最有可能的原因分析一下: 其实所谓的“初中数学成绩还不错”都是假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孩子当时上的是一所比较应试的、比较重点的初中,那么这个“还不错”就厉害了!这意味着孩子的数学水平可能已经超过了全区甚至是全市的绝大部分学生的能力。 但是如果当时孩子上的初中仅仅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初中,那么同样是“还不错”可能的结果就是孩子的数学成绩如果放在前面的学校里极有可能就是倒数的了…… 为了更有说服力一些我讲一个我自己的经历: 我从小在理科学习上能力明显高于文科,等到了初中时候数学、物理这样的科目成绩在全年级都是非常靠前甚至是最好的那一类。 但是我那时候上的初中并不是一所多么重点的初中,且老师也没有太多的额外补充练习,自己就更不用说了, 我连一本课外教辅都没买过——压根就没有这个买教辅的意识! 虽然最后我考进了重点高中,但是第一次考试我就看到了自己跟其他同学的差距在哪里了——基础题我们都差不多,甚至我可能还会更好一些,但是在一些难题上我一点优势也没有,甚至是处于劣势,但是对于那种极难的题目,我们大家的水平有差不太多了…… 但是“极难”的题目其实并不多,“难题”才是真的拉分项。 所以那次考试因为出题的缘故,“极难”的特别多,导致我的成绩还可以,但是后面的出题因为控制了难度,使得我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 我当时跟我父亲一起分析的结论是:我不笨,因为“极难”的题目对大家来说几乎都是“0基础”(那时候搞竞赛的极少极少),但是“难题”却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生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是进行过一定有难度练习的(时候我也咨询过同学,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初中里,老师增加了很多题目给他们练习),所以他们在解难题的能力上非常突出。而这正是我欠缺的。 所以事后我就开始买教辅书了,不过那个年代教辅资料非常少,我买的是一本可厚的“题典”。 正是因为我有这样的一分经历,所以我对“还不错”的说法,第一时间就产生了质疑,倒不是说我认定了家长的判断一定是错的,但是这种可能性我认为还是有的,而且应该是非常有的! 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吧,想要改变就一定要行动起来: 1、不要丧失信心,尤其是不要认定了自己就是学不好数学,这点太关键了。 2、看看试卷上的问题到底属于什么类型的,是基础不扎实还是跟我当年一样难题搞不定? 3、针对性的去补习,但是需要有计划性,且不要影响现在的学习进度,尤其是当下的学习,既然有问题,那么一定要把“预习”这项做到位!这样会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 4、如有必要可以找家教,但是想要根本性的解决问题,还是要从自身尤其是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入手才行。 总之,只要能够找到问题所在,那就总是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且还会有很多的办法!别太焦虑,更不要因此过多的指责孩子,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孩子更加内疚或者更加自责之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