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一位历史公认的战略家,“凡规划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战略思想可谓是曾国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1 / 从根本入手,掌握战略主动权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战,总体上来说是战术上迟缓战略上主动,从表面上看,一路磕磕碰碰屡经失败,甚至5次自杀,感觉最后能赢纯粹是运气似的,然而,事实上战略主动权一直牢牢的掌握在曾国藩手里,那就是:以建瓴之势,从长江上游顺势而下,始终扼住太平天国的命脉,逐步消减对方势力范围,使太平天国最终困守孤城,势单而败。 平定太平天国的重任,清廷是迫不得已才交给曾国藩的,最开始清廷的策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着急去哪里。后来的策略是,忽略枝节直击根本,将重兵集结在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试图扼住太平天国的咽喉,然而,就像下围棋,虽然南京被围,但是由于可以通过长江运输物资与军队,有气眼在,不但不会死,反而让清军非常被动。只有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根本上进行推演,得出了正确的判断:一是太平天国势力已存,不能遽灭;二是太平天国的命脉在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势在于从上游往下游顺势而下。这样问题变得很简单,就是依次夺取武汉、湖口和安庆和南京。 2/ 战略定力:不轻进,不轻退 战略上看来很简明的问题,执行落地是非常难的,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对手不会束手就擒,必然会殊死反抗。 而曾国藩表现出了让人钦佩的战略定力。 初建湘军之时,因为判断洋炮未到、训练不够,力量不足以与太平军抗衡,4次拒绝了咸丰皇帝出兵的命令,这可是赌上了身家性命的。 围攻安庆之时,即使太平军打到武昌城下,眼看要抄了湘军的后路,也没有分军去救。 围攻天京(南京)之时,因为种种变故,计划中的四路合围变成了曾国荃2万孤军暴露在李秀成10万大军火力之下,然而,面对如山的压力曾国荃就是不退,扛了46天,让李秀成无功而返,最终完成对天京的合围。 这些都是曾国藩坚持既定的战略,不轻进不轻退的生动例证。 曾国藩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打稳杂,很少被敌人调动。 3 / 立于不败之地,以待敌之可败 湘军最著名的战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说湘军每到一处都要花费大量的的功夫把营寨打造得坚实无比,敌人几乎没有可能偷袭成功。这样势必会让湘军花费大量的时间,损失很大的机动性。但是由于扎实细致,无处不慎,敌人没有可乘之机。 孙子云: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湘军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10来年间多次被太平军打败,看上去十分窘迫,屡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太平军内部发生问题,湘军起死回生。这不仅仅是天意,也是曾国藩营造的战略态势的结果。 曾国藩的战略思想是,以静制动、反客为主。不主动出击,总是诱使敌人先来攻击他,后发制人。曾国藩反复强调,湘军打仗不能浪战,先不要急于进攻,而是先站稳脚步,等着敌人露出破绽以再出手。 曾国藩的战略思想远远不止这三条,然而多则惑,少则得,这三条也构成了一个小小的战略体系,观念一致、互相支撑,如果能从中受到启发,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必将有所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