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公正老人在互助养老服务站领饭 郭公正的话道出了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在五莲县,2016年初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5434人,涉及家庭3372户,其中因年老体弱、因病、因残造成失能半失能的贫困人口占1/4。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政策兜底等办法,贫困失能老人获得一定生活救助,大多已在经济上脱贫,但由于瘫痪、失明、残疾、精神疾病、孤寡独居等原因,很多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生活条件恶劣。对他们来讲,仅仅给钱给物摆脱不了困境,做饭、打扫卫生等日间照料才是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 郭公正边说边走到灶台前,掀开锅盖,炒好的扁豆正冒着热气,香气扑鼻。“这是屋后的陈淑芳帮忙做的。”郭公正说,“有了政府、好心人和淑芳的帮助,我们爷俩的日子过得也顺畅了。”原来,2016年11月,五莲县爱心人士牟宗莉响应扶贫号召,每年出资2400元帮扶红泥崖村的一家贫困家庭。村支部书记张守英考虑,单独资助一户不如将善款用于聘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照顾贫困失能老人。这样一份善款由帮扶一个贫困户转变为带动两个贫困户,实现一岗解决居家妇女“脱贫”和老年人口“解困”的两难问题。于是,便有了郭公正和陈淑芳的结对帮扶。 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开展互助养老 受这一创新方式的启发,五莲县已在全县90个村居开展“互助养老扶贫”,优先聘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作为护理员,为贫困高龄或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不定期给老人送餐做饭、清洗衣物、打扫卫生、外出代购,每天上门走访查看老年人在家中吃、穿、住、医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老人所需并提供服务。目前,五莲县已有225名贫困妇女在村内上岗,512名贫困老人在家得到悉心照料。 为解决护理员人手问题,充分利用资源,五莲县以各村“幸福院”为依托,设立互助养老工作站,统一配备厨具、洗衣机等设施,集中制作饭食和洗涤衣物。目前,全县开展互助养老的村居,通过新建、改造闲置房屋等方式建设幸福院8处。自今年4月起,红泥崖村的18名老人每天都能在幸福院领到油饼、包子、馒头等主食。 围绕解决服务对象生活费、护理员补贴,以及服务场所、炊具、洗衣机等设施配备运转维修费用来源问题,明确了县慈心一日捐资金、县财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资金、村集体收入资金和社会募捐资金五条渠道,同时开发扶贫互助养老公益性岗位,确保扶贫互助养老模式长效运行。红泥崖村依靠产业扶贫资金投资收益、扶贫车间收益以及慈心一日捐以奖代补资金等渠道,每年可有近10万元投入到互助养老扶贫当中。松柏镇北山前村通过政府公益岗位聘用2名护理员,服务7名老人。 “‘互助养老扶贫’模式同步解决了‘脱贫’和‘解困’两个难题,既增加贫困妇女收入,也能让更多贫困失能老人享受到烧菜做饭、卫生清扫、拆洗衣被、陪护就医、代购代办等日常料理,实现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脱贫不离家、岗位送上门。”五莲县扶贫办主任丁伟介绍。 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和农村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脱贫攻坚结束后农村贫困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果建设养老院集中供养,老人舍不下自己的房子,觉得老来也得有个“家”;如果跟随子女进城,他们又适应不了城市生活。对此,五莲县借鉴“互助养老扶贫”模式成功经验,探索推广“五莲版”农村“互助养老”,在为建档立卡的贫困高龄老人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也为其他高龄老人提供有偿或半公益性互助养老服务,以长效机制和“接地气”的措施解决农民养老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