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的发展形式,是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它扎根于农村传统的亲邻互助网络,其本质在于经济互助,表现为有组织地发动邻里、志愿等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帮助和服务。社会各界应将其作为重要实施方略,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其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以资金互助为基础,以组织动员为抓手,以服务互助为重点,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要阵地,创新各类互助养老模式,着力形成稳定多元的资金来源,培育互助队伍,增加互助内容,从无偿到无偿、低偿相结合,探索建立标准规范的服务管理评估制度,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互联互通,最终尝试建立圈层化、整合化、网络化、制度化的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 二、中国特色:中国农村民间互助的传统与历史 中国农村自古就有互助(守望相助)的传统,但这一互助并非是普遍性的利他主义或公益、慈善概念,而是在小农家庭经济资源有限、风险抵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生发出的,以血缘、亲缘、地缘形成的私人网络为单位,以人情伦理为规范,基于工具理性和某种效用,包含生活互助、生产互助、金融互助等多种互助形式的民间互助保障体系。虽然村民之间互助是基于个人主义的互利活动,但因这种互利的活动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中,故“包含或装饰着一种温情、一种人伦、一种情感”,在国家保障缺位的传统乡土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多重保障作用。 从伦理文化角度来看,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社会,同时深受儒家伦理道德严格规范的社会。农村广泛存在的互助传统与“人情”、“报答”、“帮”等概念密切相关。“人情”指导和规范社会交换、互助的界限和多少,帮和报答是一对相互的概念,村民既有回报的责任,也有给与的责任。 三、发展路径: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以资金互助为基础,形成稳定多元的互助资金来源 目前中国农村大部分互助养老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仍很难扩展,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形成相对稳定、可持续的运行资金来源,可支配资金数额少、现收现付、缺乏储备。因此需要探索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一是在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公共资金,进而通过再分配的方式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福祉。二是探索互助型社会养老的造血方式和商业模式,老龄产业和老龄事业的协调发展,兴产业,补事业。农村可以充分利用乡土社会的组织、成本、环境优势,降低市场在信息不对称、劳务雇佣等方面所消耗掉的成本,走与乡村自治组织合作的低成本、低消耗、低价格的互助型老龄产业道路。三是探索农村物联网、互联网、人力资源网、养老网等多网融合,农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养老合作社等多社合一,以营利补保障,实现多种经济的互助。四是让乡村集体资金和老年人家庭资金通过金融互助的形式有效运转流通起来。可以在成熟的农业合作社中试点建立互助养老合作社,采取强制与志愿相结合的形式,成立互助型照顾保险基金,凡合作社成员都要加入,以家庭为单位,每年交纳一定保费,经评定为生活不能自理者即可获得由保险基金购买互助照顾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互助型照护保险的统筹范围。五是可以采取延时支取的办法,如时间银行的形式。 (二)以组织动员为抓手培育互助队伍,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的服务培训、实施、计费和评估制度 未来农村互助型养老的组织路径应该是各级政府和村两委负责管理、指导、监督,制定相关政策和扶持办法,进行广泛宣传并写入村规民约,将互助提高到乡村传统文化复兴、重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位置,进而发展成为农村的法规。与此同时,培育社区/机构的互助养老组织,充分发挥老年协会、村民小组等乡村自治组织,机构内部的老年人自治组织,和专业社工组织、非营利机构的合力,借助已有的老年协会或村级/机构管理的人员组织架构,将社区/机构中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培育兼职/志愿和低偿/无偿相结合的各类互助队伍。社工组织和非营利机构使用专业知识活化老年协会、村两委、村民小组等的自组织和自服务能力,通过村民会议或老年协会会议、机构老年人自治组织会议讨论决定与本村村情/本机构情况相适应的分级分类服务培训、实施、计费和评估制度,同时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招募、吸引外来的志愿者团队参与服务。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农村也可以尝试与共青团、党建、妇联等社区综合治理活动相结合,引入互联网+时间银行的工作机制,建立有多个网格、多项内容、多种功能的多层次的互助综合体。 (三)以服务互助为重点,逐步增加互助内容和扩大互助范围 未来在资金不断充裕、组织力量壮大和机制完善的前提下,农村互助养老的定位应从精神文化互助转向服务互助,同时扩大互助范围,政府应当加大在为农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购买互助服务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各类人力资源既可以利用闲置时间帮助别人、获得精神的满足,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 (四)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要阵地,实现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的互联互通 未来养老机构应当发挥企业和市场的能动性和创新力,一方面,发动入住的老年人发挥自身优势/专业或能力,通过多种形式,与老年村民互助共享,融入到村民、乡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与周边乡镇、村庄探讨合作共建,比如排查收纳或上门照顾无人照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餐食。将养老机构作为互助服务人员培训平台,从周边村庄进行招募,并进行培训,在养老机构中实习,培训和实习结束合格者发放培训证明和毕业证书。为周边村居失能老年人子女、结对帮扶者或提供主要帮助的邻里提供免费/低偿(政府购买服务)的护理知识培训等。 四、小结 农村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也面临着经济发展落后、不平衡、以及比城市更严峻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难题。如何有效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社会养老以补充家庭养老的不足,需要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地情、人情、发展阶段,绝不可脱离国情的盲目学习发达国家经验。依循中国农村固有的互助法则和非正式互助保障体系,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农村互助养老实践,本研究提出,互助型社会养老是与中国现实国情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方式,应当上升到低成本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高度,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 中国现代社会的互助虽然需要与公益、慈善理念融会贯通,但它并不等同于公益或者慈善理念,中国农村互助的本质是经济上的互助,它扎根于农村传统的亲邻互助网络,体现为组织层面的互助保障,和个体互助层面的可以获得回报的期待。之所以要通过互助这种方式发展社会养老,是为了有组织地发动邻里、志愿等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以(准)老年人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资源低成本地帮助服务。其根本还是要解决农村社会迅速变迁、经济不发达,国家保障水平较低,绝大部分老年人精神孤独且缺乏足够的现金流购买市场化的养老服务的问题,并且可以产生构建乡村互助共同体的外溢效应。总结而言,充分利用农村传统互助网络、居民闲力、组织优势,分阶段、分区域构建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再逐步区分照顾和护理,提高护理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的渐进式道路是更加符合中国乡村村情的、可行的且内含重大善治意义的发展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