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邱细荣:心理绘画——用另一种语言对话考前情绪

 以字为马 2019-10-12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状态会影响考试的表现水平。因此,每到中考或者高考季,学校纷纷邀请专家开设考前心理辅导讲座、进行团体心理素质拓展。激情澎湃、轰轰烈烈的活动在当下或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缓解一时的焦灼,但很难实现深层次的情绪唤醒与心理疏导功能。活动过后,考前的心理状态依然如故。

其实,学生的考前心理状态通常是以某种或几种情绪形式呈现,如果用纯粹的语言告诉学生如何应对考前焦虑,很苍白,收效甚微。苏珊·朗格曾经说:“有些地方单纯靠语言的影响力是达不到的,那就是所谓内在经验的领域,也可以称之为情感或情绪……艺术的基本功能就是将这种情感客观化,从而思考和理解它们。”心理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性心理辅导技术,它利用心理投射机制的作用,冲破语言的局限性,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御,帮助学生自由地表达内在世界。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尝试,从心理绘画的角度分析、探讨考试前的情绪辅导。

一、觉察考前情绪

对于学生,尤其是高三学子来说,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常常让学生处于混沌状态,无所适从,容易紧张、焦虑、抑郁,产生情绪困扰。

(一)心理绘画初体验

在“‘看见’你的情绪”一课中,教师设置了一段趣味性热身游戏体验,邀请学生进行简单的放松冥想。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尝试觉察近期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情绪。如果没有,试着感受自己的身体信息,找出特别疲倦的部位或者不舒服的地方。在情绪被初步唤醒的状态下,请学生用颜色表达出近期主要的情绪状态。每位学生都有一张结构良好的彩绘模板,这样他们不会因为绘画技巧和水平而不敢动笔,只需要填涂颜色。他们选择颜色以及分布颜色结构时,内在的情绪进一步被唤醒。学生暂时抛开繁重的学习任务,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放松地用不同颜色的画笔在无意识层面随意创作,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绪用作品表达、宣泄出来。

(二)教师引导点:觉察具体的情绪

情绪管理的起点是情绪的自我觉察,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情绪的管理,利用自己的情绪资源和力量专注于学习。学生彩绘结束后,要给自己的作品命名,然后分享。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不同,心理课堂上的分享涉及个人内在心理世界,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防御。但分享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因此,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寻找信任的一个人或几个人分享。例如,绘画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作品中的颜色表达了什么情绪?如此等等。在自愿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学生在全班面前分享交流。

在考前的压力情境下,学生的情绪多种多样。作品《希望》表达了愉悦感和满足感,学习过程虽然苦,但看到成绩时特别有成就感;作品《风中的小草》表示伤心难过,一直努力,却还是原地踏步;作品《大学》透着担心,很焦虑,很紧张,上不了理想的大学;作品《蜘蛛网》表达着自己有点倦怠,不想学习,有很强的无力感……

学生的具体情绪渐渐清晰,不再混沌模糊。教师要求他们试着把自己的情绪做成“我的情绪心电图”。和医院检测的心电图一样,情绪容易波动、起伏、变化,有些会反复出现,有些情绪峰值很高,可以标注记号。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微小情绪没有被处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阻碍学习能量的畅通。情绪状态良好的时候,凝聚学习能量,专注于学习行为;情绪糟糕的时候,学习能量疲缓,不想动弹。情绪的处理,需要倾听情绪的声音,理解情绪背后的需要。

二、探寻考前情绪背后的需要
(一)心理意象绘画

情绪是内心世界的外部表现,它传达了一种信号,引导我们去觉察背后蕴含的需要,倾听背后的声音。在“‘听见’你的情绪”一课中,要求学生继续分析“我的情绪心电图”:哪种情绪出现频率最多?哪种情绪带来的困扰最大?然后邀请学生放松冥想:这么多情绪中,哪种情绪让你非常不舒服?友好地邀请它与你对话,触摸它、感受它。它的形状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味道?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有嘴巴,它说了些什么……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开始绘画。先将A4纸张对折,分成两个部分,左边画下刚才脑海里浮现的意象,右边写下它会说的话。

(二)教师引导点:倾听情绪的声音

分享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介绍彩绘过程中的感受和联想到的事件、人物,尝试去触摸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探寻这种情绪存在的缘由,寻找与这种情绪有联结的人或者事件。作品《本宝宝》表达了亲子依恋关系的需要,例如父亲母亲的关心,希望他们不仅会关心自己的成绩,更能关心孩子本人;作品《顽固的石头》发现苦闷的后面,是异性交往的冲动与无奈,希望被对方关注、认可、欣赏。更多的作品是在寻找焦虑情绪后面的需要,虽然呈现的意象不尽相同,比如“刻板的中年女人的脸”“某个大学”“微小的黑点”“眼泪”等等,但表达的需要指向却有共通之处。因此,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

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是成长经历的表达和呈现。消极作用明显的那部分情绪,是某种未被满足的需要的表达。如紧张焦虑的情绪,表达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成长的需要。它告诉我们,自己的学习内驱力在增强。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力量。也就是说,每位同学都有生命成长的本能,都有不断实现自我、不断变得优秀的需要。高考在即,表面上我们是在乎高考成绩。实际上,我们在乎的是成长路上有利于继续深造的更好的学术资源、就业资源、发展机会,直至最终的自我实现。

有些学生还有恐惧情绪。恐惧,传达了自我保护的心理需要。它告诉主人,自我成长的需要过于强烈,过于在乎结果,过于担心不良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这种担心状态让他很害怕,没有安全感。它要求主人合理设置期待值,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考这个成长契机。

此外,教师可以进一步延伸相关情绪的需要,帮助学生对形形色色的微小情绪进行分类梳理。例如,悲伤传达了求助的信息,引导我们关心自己,觉察哪个部分不舒服,需要去照顾那个部分;愤怒也表达了自我保护的需要,用激烈的表达方式来诉说自己的权利没有被尊重。

三、接纳考前情绪

当学生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或许会习惯性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建议,并不能给学生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忽略了情绪和内在感受。学生需要的是,自己的情绪能被他人理解,被自己接纳。

(一)绘画“双极情绪图”

A4纸上有一个空白的大圆,引导学生分成两个部分。可以平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自由分割。一边画出现在的样子,一边画出考前想要的样子。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他们的大圆分界情况,“现在的样子”和“想要的样子”分别占了多少面积。如果只有“现在的样子”,而且意象以消极为主,说明学生的考前情绪能量过于强大,干扰到自我功能,比如学习行为的发挥。如果只有“想要的样子”,说明学生在回避,不愿意面对当下的考前状态。如果同时呈现,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愿意面对和接纳当下的状态。当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意象、结构、颜色与自己对话。

(二)教师引导点:接纳“现在的样子”

分享环节,教师要注重倾听、抱持、积极关注、支持等心理技术的运用,利用班级团体的朋辈资源,在交流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

1.允许当下情绪的存在。“紧张情绪可以放大并加重任何一个轻微的疼痛。轻微疼痛的感觉在情绪欢快时可以轻易忽略,但在情绪低落时却会让人感到疼痛难耐。”因此,对于消极作用明显的那部分情绪,学生可能会选择躲避它们、压抑它们,把它们隐藏起来。又或者执拗地与其抗争,试图消除这部分情绪,结果反而变相加剧了焦虑。教师应引导学生允许不同情绪的存在和发生,不去抗争,不去逃避。真实地呈现自己应对压力时的情绪,让它作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友好相处。

2.“现在的样子”就是最正常的样子。考前的情绪是我们用惯有的模式应对考试压力的结果,是成长经历铸就的结果。正如有人曾说“他人强烈的情绪不一定跟现在发生着的事情相关,却总是源于过去未处理的冲突或是艰难的生活环境”。过去的经验总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和行为,以某种情绪表达出来。曾经的经验可能是快乐的延续,也可能是创伤的积累,这些逐渐成为我们的行为底色、情绪底色、思维底色。这些底色,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比如考试压力情境,会投射在我们的语言、行为上,然后通过当下的情绪来表现。“现在的样子”,对每个人来说就是最好的样子。我们只有在接受自己是不完整的这个事实之后才能变得完整。

3.舍弃不合理信念。不愿意接纳当下,不愿意承认当下,主要因为我们内心有不合理的信念,有不合理的目标。因此,接纳意味着需要舍弃。舍弃对高考的不合理期待,舍弃与情绪的抗争,舍弃对情绪的逃避,舍弃对完美的执念。马克·吐温说过:“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舒服下来。”面对高考,不要因为学业现状而自我攻击,不要过于恐惧和焦虑,试着接纳现有的情绪。接纳“现在的样子”,真诚地与它们对话,感受它们在自己的奋斗历程里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发挥的能量。随着内心的冲突在作品中呈现,压抑的情绪被“看见”,学生在分享中不知不觉提升内心的能量,慢慢地开始接纳现有的情绪状态。

四、转化考前情绪

接纳自我的考前情绪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转化情绪的力量,利用这种能量资源来学习,而不是消除它。有了情绪的参与,高考前的记忆、注意、思维会更加深刻,更有生命力。

(一)修改“双极情绪图”

1.观看视频。“你远比自己想象的美丽”的视频讲述的是,一位画家通过两种方式帮人画像。第一次是邀请对方的朋友或者相关他人描述外貌,画家根据这种描述画出对方的第一幅人物素描。第二次是邀请对方描述自己的外貌,画家画出第二幅作品。多个人体验的结果,都是他人描述远比自己描述产生的画像美丽。或许,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当下很“不堪”,很消极。事实上,表面上看起来悲惨无助的后面蕴藏着巨大的积极力量。

2.优点轰炸。学生把自己的“双极情绪图”放在小组的中心位置,每位组员轮流对这张作品评价,用真诚、积极、正向的语言,发现同学“现在的样子”中的积极力量。

3.重绘“现在的样子”。每位学生在“双极情绪图”的另一面再次绘画“现在的样子”,感受前后作品颜色的变化、结构分布和意象呈现的变化。

(二)教师引导点:把情绪转为执行力

“痛苦是我们最伟大的教师之一。经历了痛苦,我们才会成长。最深的伤口往往会产生最强大的力量。”接纳情绪之后,试着去寻找背后的力量,然后转化成学习行为。

1.识别自动化应对模式,努力调整行为。高考成绩决定了下个阶段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条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它所带来的压力从客观上要求学生成长,既要投入学习,还要尝试处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绪。在这样的压力情境下,学生会不自觉地启用常用的自动化压力应对方式,例如,讨厌学习、沉迷手机游戏、依赖电子产品等等。通过消极的逃避方式,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无奈与苦闷,让我们内心舒服。悲伤常见的应对方式是厌学、沉溺痛苦、自责埋怨、逃避现实压力。焦虑的常态应对方式是生理表现,出现头脑空白、心跳加速、紧张流汗等相关症状。

通过回忆每次遇到压力、困难时自己的第一反应以及后续的行为,学生可以觉察和识别自动化的应对模式,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情绪、行为。制订学习计划,从微小行为做起。每天坚持一个学习行为,例如背诵一首小诗歌、读一段美文、跑步十分钟等等,微小行为的坚持可以增强学习自信,并把坚持的力量迁移到学习、考试当中。

2.识别情绪的信号,利用背后的积极力量。每种情绪背后都有多重力量,我们可以把关注点放在积极资源方面。例如,对高考结果的恐惧,对未来前途的担心,这种情绪提醒我们,未来不可控,只能做好当下。我们要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启动心理韧性机制克服学业困难。适度的焦虑能提高学习效能和意志努力水平,过度的焦虑则提醒我们需要休息、放松、调整,那么可以腾出部分时间去找教师、长辈、同伴寻求帮助,或者做些放松的事情。悲伤这种强烈的情绪,提示我们失去了在乎的、重要的某个东西,我们要用行动力、执行力来转移痛苦,会让学习记忆更加深刻。愤怒的力量具有破坏性,当它指向学习时,会造成冲动有余、耐心不足,因此,我们要走出教室,寻找合理的方式宣泄。

3.尝试自我对话,学会自我陪伴。学习是一条无限延展、永不停息的直线,高考不过是当中颜色鲜亮的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高三生活当成陪伴自己成长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不会因为6月7日、8日的到来就消失。这个朋友有开心的时候,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日记、自言自语等方式与这个朋友对话,告诉她自己的烦恼,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她。例如,可以这样告诉她:“嘿!朋友,你最近有点紧张哦。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带着这种状态学习。”“好朋友,听说你最近睡不好?没关系,一两天没有睡好,不会影响学习。”如此等等。

总之,要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考前情绪,明白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在未来的压力情境下,觉察自己情绪的信号,利用情绪的积极力量。

◆  ◆  ◆  ◆  ◆  

 

【作者:邱细荣,福建省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