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被誉为“香祖”,是传统“四君子”之一。对于兰花,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与性格认同,在我们观念里,它象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质与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 兰花幽静、淡雅、芳洁,在诗文与画作中常以喻人。但它入画比梅花晚,大约到唐才开始。及至宋朝,画兰的人多了起来,据说苏东坡就曾画过兰,且花中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而在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来表示宋邦沦覆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郑思肖便以画墨兰著称。 董玉山作品欣赏 透过历史我们看到,不管是文人或是画家,在对兰的审美观照中皆看到了完整的自我,以画抒情是精神的超越,笔墨简约,是境界的深沉。 “ 庄子说:“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 如今,圈内有个说法,写意花鸟俱怕画三类题材,笔墨功夫不好,一画就露馅,那就是兰,竹,藤。为此,鲜有人涉足,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一塌糊涂。 画兰讲究用笔清劲、畅快、方圆兼备,最怕笔墨不和谐、缺乏节奏感。 比如画兰叶,它的每一笔都有浓淡虚实、轻重缓急、起伏转折的变化,如果功夫不扎实则会出现:一、叶叶相匀,枯燥无味;二、笔墨凌乱好似随意涂抹;三、缺少“笔断意连”、“意到笔不到”之笔。此外,如遇成丛多叶,画面既要交加不重叠,也要俯仰生动,曲折有姿。 再说花头。画花时,必要能掌握花的正侧、向背、偃仰、含放、呼应以及在风、晴、雨、露条件下的变化。而花心则常以重墨点出,下笔干脆,犹似草书! 董玉山作品欣赏 而要说创作中与兰一同入画最多的题材,则莫过于石。 中国人对石头的钟爱非常独特。“石头”在绘画史中的出现,明确地表明了古代文人对石头欣赏的兴味。在画石、与石相交、与石对话的过程中丰富了精神世界。石的坚韧不屈、刚劲挺立与兰的淡雅、高洁,正激发了文人的创作情趣。一笔一画间,不仅是技艺的体现,也是品质的勘验。 董玉山作品欣赏 因此,作为更讲究以书入画的写意创作,若用笔不精、使墨不达则难以体现书画呼应、书画观照的道理,当然也更难以表达自身的情怀。 所以,作画是纤毫之争,一种精度的游戏,想要练达必要有准确的方向与方法。除了临古学古,我们还要善于思考、总结、博采众长,毕竟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会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本次,为了帮助大家创作出更优秀的写意兰石作品,我们邀请到了霍春阳先生的入室弟子——董玉山老师,他将结合自身多年的绘画经验,遵循“书画同源”之理,利用五课时为各位学员讲解示范兰石作品的创作过程。帮助大家将情感纵情于笔尖,绘制出意境悠远,用笔精巧的兰石作品。 导师介绍: 董玉山 1976年生于山东菏泽。 霍春阳先生入室弟子,居于天津。 现天津霍春阳传统绘画艺术研究室助教、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天津市花鸟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 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何水法中国花鸟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郭怡踪花鸟画艺术工作室,受教于何水法,马其宽、徐家昌、毕彰、郭怡孮、邵昌弟、陶吉为等诸位先生。
董玉山作品欣赏 在这期课程中,董老师将系统地示范兰叶、不同姿态的兰花、以及和石头的组合搭配,从构图造型,讲到技法理论。让你循序渐进,扎实功夫,步步为营。 机会难得! 喜爱写意兰石的你还在等什么? 赶快加入董老师的课程,让他为你一解困惑~ 添加微信liangchanglishao,回复“董玉山”视频学习+微信群交流+作业点评 (10月18日开课,首节课仅需1元) 更多作品欣赏 ![]() ![]() ![]() ![]() 添加微信liangchanglishao,回复“董玉山”视频学习+微信群交流+作业点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