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爸985毕业,妈妈海归硕士,养出的孩子是个懒虫?都是不自律惹的祸!

 韬擂 2019-10-12

 01 
哥哥嫂子是小区里的模范夫妻。哥哥985毕业,嫂子海归硕士。他们职业体面,收入不菲。
 
可惜,他们的儿子,是个游戏迷。
 
小侄从小就贪玩。小学时,有嫂子在旁日日督促,成绩倒也不差,一直是班里前十。不过去年他升初,嫂子恰好外派国外工作。
 
这下可好,没了妈妈的督促,爸爸又经常加班,无暇顾及,他游戏迷的本性显露无疑。
 
放学回家,先是捧着手机大玩特玩,等来帮忙做饭的奶奶三催四请,才不情不愿地去做作业,然后草草了事,继续捧着手机逍遥快活。
 
没过几个月,小学的“老本”吃完了,小侄的成绩一落千丈,逐渐掉到了班里的三四十名。嫂子急得团团转,却毫无办法。
 
毕竟,山高皇帝远,任嫂子磨破嘴皮,小侄就是管不住自己躁动的心!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不自律的孩子,任你智商180,最后也逃不过像《伤仲永》中的主角那样,泯然众人的命运。



 
 02 
 
小侄其实特聪明,一二年级的时候,别人背书要半天,他只要看两三遍;别人算数想半天,他眼睛一转就算出来了。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所以,即使他很贪玩,不想写作业,嫂子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觉得,我儿子是学神,为什么要去做学霸干的事情呢?
 
她也特别不理解学校的老师要强制没收手机的行为:这个年代,谁还没有个手机呀?他要是想玩,没收得再多,他也照样能玩!
 
后来,小侄升到四年级的时候,靠小聪明显然不管用了,成绩也慢慢下滑。嫂子开始着急了,对小侄的学习也上心起来。这时候,小侄想肆无忌惮地玩手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她给小侄制定了每晚的时间安排表,天天搬个小板凳坐在小侄旁边督促他学习,提醒他这会该做什么作业,该读什么书。
 
如果小侄拖拖拉拉,嫂子就威胁他:“你要是不完成任务,就别想睡觉了!赶紧的!快做!
 
 
在妈妈的督促下,小侄再不情愿,也只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成绩也慢慢有了起色。
 
而嫂子看着这种改变的发生,也渐渐明白:老师没收手机的用意,和自己360度无死角的督促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希望靠外部的力量对小侄进行“他律”,从而让小侄慢慢地养成好习惯。
 
不过,不靠自律而靠管束的小侄,这就像一匹小野马,有缰绳有鞭子管着的时候乖乖的,一旦脱缰了,就撒欢撒到天南地北去洛,什么学习?不存在的!


 
 03 
 
自律的小孩最省心,自己的目标自己定,自己的时间自己排,自己督促自己好好做事。而不自律的小孩呢,则是一百个糟心,一刻离了大人的眼睛,就不知道跑哪快活去了。
 
都说自律好,自律是个宝。那么,孩子们的自律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孩子不听我们的,他们模仿我们


大文豪托尔斯泰认为: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
 
要想孩子是个自律的乖宝宝,自己首先要是个自律的好父母。
 
今年高考,广西有个双料状元轰动全国。南宁理科考生杨晨煜英语数学双满分,总分730分!妥妥的学霸大神,引来了各路记者争相采访。
 
在采访中,杨晨煜的妈妈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
杨妈妈认为,家长也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丢一边,自己在那玩手机。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家长天天下班就摊在沙发刷抖音、打王者,孩子会觉得“凭什么你们可以玩,我却要苦哈哈地做作业?”言行不一的父母,说话最没说服力。
 
杨妈妈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在孩子还没有形成主观意识时。”所以,杨妈妈在杨晨煜很小的时候就进行了严密的“盯梢”式监督,教育他勤奋学习,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杨妈妈的监督可不是很多家长以为的:坐在孩子旁边,自己在那刷抖音的“放羊式”监督,而是时时刻刻紧盯着孩子一举一动的“火眼金睛”式监督。
 
这种监督也是一种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你认真学习,我认真监督你,我们一起,共同让你变得更好更优秀!
 
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只有父母真正做到严于律己,让孩子看到自己为了既定的目标而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即使很累很困难,也坚持要完成任务再休息,这样才能真的影响孩子,让孩子觉得:“原来自律的人,好酷好帅气!
 
从小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能自律的,需要父母在小时候刻意去培养。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孩子在10岁前,是处于“他律”的发展阶段,还不能完全做到自律。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父母引导制定一些规则。
 
小提琴王子刘宪华自曝小时候并不喜欢拉琴,但从5岁开始,他的父母就严格要求他一定要每日练小提琴,日日如此,不许懈怠。
 
这种“他律”一直持续到了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当时,刘宪华参加了第一个小提琴比赛,从此开始真正喜欢上了小提琴,从“他律”变成了“自律”。
 
我嫂子就是因为在小侄10岁之前太过放纵,错过了“他律”的最好阶段,没让小侄的纪律意识萌芽,之后即使及时补救,也收效甚微了。
 
我哥从小也贪玩,不过不同的是,我父母从小对哥哥抓得紧,要求他每天回家必须先做作业,做完检查无误以后才能玩,不然就要罚站!
 
后来,哥哥慢慢地变得自觉学习,最后考上了985,还娶了美貌能干的嫂子。
 
就像上面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所说的:“所有的习惯都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时,全部帮他打好。监督过程很痛苦,你要时时刻刻盯着他,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让孩子承诺自律,并适时鼓励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注重教育的民族,他们有句名言:
 
“自己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哪怕你完成得没有别人好,也要去做。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才能换来以后的完善。如果总是依赖别人,那么你的一声将始终与贫穷和低声下气为伴。
 
总是依靠“他律”的孩子,始终难以约束自己,做事往往事倍功半,难有大成就。
 
要想让孩子慢慢地从“他律”走向“自律”,承诺是第一步。
 
心理学名著《影响力》中,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这样描述了承诺的力量:书面承诺比口头承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证据表明,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就越大。
 
我哥哥就是这样借助了“承诺”的力量。
 
他跟小侄说:“儿子啊,你这样天天只顾着玩手机,成绩退步得很快,我和你妈妈都很担心。你妈妈一个人在国外,各种不适应,还要为你的事情操心,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表现得好一点,让妈妈省点心?嗯?
 
小侄也心疼嫂子,点了点头。
哥哥接着说:“嘴上说说可不行的,你要写下来,贴在书桌上,比如写:我保证,放学后一定先做完作业,再玩手机!然后签名。
 
小侄照做了,还把这张签了自己大名的“保证书”贴在了书桌最显眼的地方。
 
第二天,哥哥下班回家,发现小侄又在捧着手机玩游戏,就问他:“儿子,你作业做完没有?检查过了吗?”小侄用力地点了点头:“都做完了,在书包里,不信自己去看!
 
哥哥半信半疑地翻了一下小侄的作业!嘿!这小子今天还挺认真!确实做完了,而且准确率还挺高!
 
哥哥很高兴,抱起小侄一顿猛亲,然后夸他:“儿子你真棒!你真的有好好按照昨天保证的去做!是个小男子汉了!了不起!
 
 
得了爸爸的猛夸,小侄自然洋洋得意:原来自律的感觉这么爽!之后做起作业来,也不像以前那么拖拖拉拉的了,总能先做作业,再去玩。
 
又过了两个月,小侄已经形成了先学习,再娱乐的习惯,偶尔学习到太晚,娱乐项目也就省略了。
 
期末考的时候,他的成绩又回到了前十名,哥哥嫂子都特高兴,说这个暑假让他随便玩,不用上补习班了!
 
虽然很多人觉得,自律的人被很多条条框框束缚着,似乎不够洒脱,不够自由,可我觉得日本演员山本耀司说得对: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读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

平时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有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

可以把感受和问题写在留言区,后期推送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喔!

别忘了转发和点击“在看”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