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多鄂尔多斯人是“走西口”到鄂尔多斯的?

 乘风而来plus 2019-10-12

历史上的“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最早的“西口”特指杀虎口(今山西省右玉县),后来则改指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肇始于三百年前的这场迁徙,根源于晋陕两地贫瘠。“河邑山多地少……或赴蒙古租种草地,春去冬回,足称勤劳。”(《河曲县志·道光本》)。“河邑人耕商塞外草地,春夏出,岁暮而归。但能经营力作,皆足糊口养家。”(《河曲县志·同治本》)。就地理而言,这场路途不过六七百华里的迁徙波及晋西北的河曲、保德、偏关三县,雁北的朔县、平鲁、左云、右玉、山阴五县,陕北的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六县。这场从内陆至塞外、从季节性到永久性的迁徙,既有因贫困被迫无奈,也有贸易的利益驱使。这种迁徙,从生活上解决了数十万晋陕移民的温饱,在艺术上产生了悲悲切切的二人台《走西口》。

明长城有两大互市关口,河北省的张家口称“东口”,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称“西口”。中国历史上的“走西口”,指中原人从“口里”经张家口以西明长城的各个关口到“口外”今内蒙古西部务农、打工、经商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陕西省府谷县毗邻内蒙古准格尔旗有个重镇古城,晋西北和陕北许多地方的人走西口都要从这里过长城,然后通过古城关帝庙的门洞到达口外鄂尔多斯。有一首民歌,详细记录了走西口的路线和行程:从河曲保德走西口到包头,有紧七慢八之说。

第一天住古城,走了七十里整,

虽说那路不远,跨了它三个省。

第二天住纳林,碰见个蒙古人,

说了两句蒙古话,甚也没听懂。

第三天乌拉素,要了些烂朴布,

坐在个房檐下,补了补烂单裤。

第四天翻坝梁,我两眼泪汪汪,

想起了小妹妹,想起了我的娘。

第五天沙蒿塔,拣了个烂瓜钵,

拿起来啃两口,打凉又解渴。

第六天珊瑚弯,碰见个鞑老板,

说两句蒙古话,吃两个酸酪干。

第七天长牙店,住店没店钱,

叫一声店嫂子,你可怜一可怜。

中国历史上的走西口始于北元阿拉坦汗统治河套。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阿拉坦汗率蒙古铁骑包围京畿,迫使明朝与其通华互市协议,揭开晋陕边民走西口的序幕。

满清入关,封禁塞北河套,边民垦种蒙荒,必须春出秋归。还在鄂尔多斯南沿长城北侧划出一条南北宽五十里、东西长两千多里的禁地“黑界地”,汉民不得越界北上,蒙人不得越界南下。但生活所迫,长城以北还是出现了铤而走险的汉民。为“借地养民”,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准许晋陕汉民在“黑界地”垦种,汉民潮水般涌入蒙地,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走西口的第一次高潮。这一高潮一直持续到咸丰年间。如二人台《走西口》所唱:“咸丰正五年,山西遭年限……”

清朝第二次走西口高潮出现在光绪年间。光绪二十七年,签订《辛丑条约》,清廷为筹集巨额赔款,于1902年派贻谷督办绥远垦务,蒙荒全面开放,晋陕移民大量定居蒙地。一代又一代人走西口,完全是天灾人祸,生活所迫,有民谣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最早走西口的人是先行的拓荒者,在他们的接引下,走西口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了“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太春才决意离开新婚妻子走西口。

走西口对于商贩来说,是一条发达之路,如山西祁县乔智庸创办了“大盛魁”。对多数穷苦人来说,则是一条谋生之路。正如这首河曲民歌所唱:

在家中,无行计,西口外行,

到口外,数不尽,艰难种种。

上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

下黄河,拉大船,二鬼抽筋;

钻后山,拔麦子,两手流脓;

进后套,挖大渠,自带囚墩。

在沙梁,锄糜子,腰酸腿疼;

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冻;

大青山,背大炭,压断背筋;

走后营,拉骆驼,自比充军;

翻坝梁,刮怪风,两眼难睁;

小河川,耍一水,拔断儿根;

东三天,西两天,无处安身;

饥一顿,饱一顿,饮食不均;

住沙滩,睡冷地,脱鞋当枕;

铺枳芨,盖星星,难耐天明;

遇传人,遭瘟病,九死一生;

沙蒿塔,碰土匪,险乎送命。

《走西口》唱的是清朝咸丰五年,山西大旱,颗粒无收。贫苦农民太春告别新婚老婆玉莲走口外打工的一段离别故事。

来源:鄂尔多斯山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