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职妈妈的四点半魔咒,该如何打破?

 乐康居 2019-10-13
以前,我经常会跟别人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我就好像一位四点半的灰姑娘。

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前,我可能都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练练瑜伽,看场电影,和朋友一起吃个饭或者下午茶,四点半前我是各种光鲜照人。

到了四点半,我就要赶赶忙忙地去接我的两个孩子放学,做饭、吃饭、洗碗、陪孩子做作业、照顾孩子洗澡、睡前游戏、陪睡等等等等,四点半后我就被打回原形了。

这就是我做全职妈妈的生活。

画/茶茶

在孩子还没有上学之前,我经常暗地里发誓:等到两个孩子都上学了,我起码要给自己三个月时间好好享受生活,就是上面我所说的,练瑜伽、看电影、喝下午茶……

但很奇怪,我发现当我真的拥有这样的生活后,还是觉得缺点什么。

我曾坚信自己带孩子那么多情绪,是因为没有照顾好自己。

可是后来我的孩子都上学了,我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可以照顾好自己了,我依然感到郁闷。

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我就很容易有情绪,独自捣鼓两个孩子,老公忙着工作很少在家,各种无助、抱怨、指责依旧在那个时候蹦出来。

我常常问自己:你不用工作,你可以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唯独晚上要你带一下孩子,你为什么这么不满意?为什么还是不开心?

很想知道,其他全职妈妈会不会有我这样类似的想法和感受?

我一直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最近参加《真实的幸福》读书小组,我一直在读这本书,前几天我读到这么一段:

我在写上面那段话时正在吃鸡蛋百吉饼,上面涂了黄油和蓝莓酱。百吉饼不是我烤的,黄油不是我搅的,蓝莓不是我摘的,我的早饭都是“捷径”——别人替我做好了,不需要我有任何技术或付出任何努力。如果我的人生充满了这种容易获得的愉悦,不需要我面对挑战,不需要我发挥优势,我会怎么样?我永远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潜能,永远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挑战,而这种生活注定会导致抑郁。

在读完这一段话后,我特意标记了这些内容,还附上文字:激动!!!

一下子解释了我的四点半魔咒——四点半前很开心,四点半后很郁闷。

我老公很有担当,认为赚钱养家就是他的责任,他希望我好好在家带孩子就可以了,我的愉悦可以说是非常容易获得的,不需要花费我很大的努力,但这样的愉悦偏偏又是非常的短暂。书中对愉悦的解释:

愉悦是立即的、来自你的感官,而且是短暂的。它们不需要诠释,进化已使感觉器官直接跟我们的积极情绪连结在一起,触觉、味觉、嗅觉、身体的动觉、视觉和听觉都可以直接激发愉悦。

虽然你感到愉悦,但是你很难将生活的乐趣建立在感官的满足上,因为这些都是暂时性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们便很快跟着褪去。

真正能给到人幸福感的,不是愉悦,而是满意:

满意,比愉悦的感觉更长久,因为它是思考和诠释的结果,不容易习以为常,它的能量来自于我们的优势和美德。

全心全意地去做这件事,完全沉浸于其中而不受干扰,由此而产生的满意感、心流体验都不是当即的愉悦。事实上,完全沉浸在某样东西中时,可能是没有意识甚至也完全没有情绪的。

你可以用我在上一节中讲到的方法去找到、培养、强化你的愉悦,但是你无法用同样的方法去扩大满意。愉悦是感官和情绪的,而满意来自于施展个人的优势和美德。

现在回想,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一直待在愉悦这种感官的享受上,而是不断努力地去学习成长,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

最近我有这么一种体验:我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还要坚持学习,保持自我成长的速度,此外,我照顾孩子的那部分安排还是没有变,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我一般自己接送孩子,陪伴孩子学习和睡觉。

生活比以前忙多了,但我陪伴孩子时的状态却不一样了。

我发现我更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我更能冷静地跟孩子沟通,我的包容度比以前要大。

当我的幸福感是需要花费自己的努力和去创造和实现时,我越来越确定自己的优势和美德,我的自我价值感在不断提升,自我满意度增加,我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也变得越来越稳定。

书中有一段描述投资幸福和消费幸福的区别:

当我们在做愉悦的事情时,我们很可能是在消费。香水的味道、草莓的新鲜滋味、按摩头皮的舒服都带给我们暂时的幸福感,但是他们对未来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当我们体验心流时,我们在建构未来的心理资本。忘我、无意识与时间的停止,很可能都是进化在告诉我们:我们正在为未来储备资源。这样,我们可以认为愉悦是生理上的满足,而满意则是心理上的成长。

我是心怀激动地写下这一篇推文,我特别希望分享给全职妈妈,当然,也还有那些正处于享受愉悦但内心空洞的人们,希望我的文字,能唤醒你去寻找自己的优势与美德,创造真正让你感觉幸福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