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公式:H = S + C + V
H: 幸福持久度 幸福度可以通过短期的刺激改变,然后持久度是很难短期刺激得到的。
S: 幸福的范围 幸福分数有一半是由基因决定的,每个人天生就有一个幸福感的感觉范围。每个人都会维持一个积极或消极情绪的比例,这个比例决定整体幸福程度。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幸福感会慢慢回到之前的感知范围。它使你很快适应了好或坏的事情,然后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好的事情和坏的事情 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一样,特别好的事情不会长期使人维持更好的幸福感, 如中奖。特别坏的事情却可以明显、长期降低幸福感,如极度贫穷、丧偶。
C: 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可以影响幸福感,但改变生活环境很难、成本很高,甚至不切实际。
V:自己可控因素 根据生物精神病学的三个原则:
积极情绪
习得: 习得性无助悲观的人常常认为挫折、逆境或失败是长久的、普遍的,而且全是自己的错。乐观的人相反,困境只是暂时的,是别人行为的结果。悲观的人更容易习得性无助。
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革命推翻了弗洛依德和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经典条件反射是合情合理的,被试非常清楚非条件刺激紧跟条件刺激出现。但它又是片面的,不能解释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关系。
达尔文的看法是我们的祖先是适应环境特质的聚集,这些特质使我们能够活到现在。这些特质未必合理,但出错率很低,进化的结果也不一定合理。
John Garcia发现小白鼠在生病后就会拒绝进食,即使它们的病好了,它们也不会碰生病前吃的那些东西了。除此之外,它们没有其他方面的改变。这个现象符合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进食是条件刺激,生病是非条件刺激,拒绝进食是条件反射。但为什么小白鼠只对食物产生厌恶感呢?进化塑造了我们的感官系统,也塑造了我们的反应系统。习得的快慢和习得的程序完全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我们的感知也与习得有关,Arne Ohman研究了恐惧症更像是厌恶感的习得而不是一般的经典条件反射。
弗洛依德观点认伊为情绪是思维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每一个心理事件完全是由我们的过去决定的。情绪总需要发泄,在发泄之后才会忘记。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情绪是认知所激发的,而不是情绪激发认知。
感恩与宽恕: 对美好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赏,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是不幸福的罪魁祸首。感恩和宽恕能改变记忆,感恩能增加美好记忆的强度,宽恕则将痛苦记忆消除,它们会使你更幸福。
满意与愉悦: 愉悦是感官和情绪的,生理上的满足; 满意来自施展自身的优势和美德,心理上的满足。
当有人问怎么才会幸福时,他便得不到幸福。持久的幸福更像是投资而不是消费。增加愉悦需要利用感官刺激,这种刺激不但会迅速消失,有时还会产生消极后果。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美德会获得持久的幸福,这个过程往往会伴随中心流的产生。
心流: 愉悦比满意更容易得到,心流会带来满意,但它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技能,同时也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出现心流的状态:
工作:
在工作中体验心流需要:
|
|
来自: 昵称30501711 >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