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钱首相小泉 2019-10-13

何谓书法?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什么叫书法?我认为,书法是汉字书写的一门学问。这句话意思很明确,但是和一些字眼相互碰撞,仍必须进行解释。如“书”和“写",“写”这个字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比“书”这个字晚。“写"是一个动词,我们称它为“书”或是“写"。写什么呢,写汉字,随着这些年我对汉字理解的加深,我觉得我们的汉字文化很博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影响深远,但是古代的四大发明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其承担的责任却在不断减少,而汉字这一发明却没有因为时代演进而使其所承担的责任减轻,更没有使它的光辉被掩盖,反而是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鲜明地突出了它的重要性。002在哲学领域,康德把世界上的事物分成了十大范畴,门捷列夫曾经把化学元素制成一个周期表,这种分类对世界来说是了不起的贡献。但我们的汉字还没有做到这种程度,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比方说:汉字分成若干部,每部里举个代表就两百多个部首,就是两百多个类,而这些类就是对客观世界许多类别的反映。我们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使得许多不认识的字、不能理解的词都得到了解释,非常了不起。可是,我们还没有开始从宏观上进行类别的划分。我觉得这些类别的划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上的划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超出这些类别之外的划分。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但仍都在这个类别之中。比如:如果出现了新的化学元素,若属于金属类,则会在表声的部分加上“钅””字旁;如果发现了新的气体,则相应的汉字会带个“气”字头,几乎所有的气都在其中,没有出现更新的类别。

之所以说这些,就是想说明,汉字有多少就等于我们发现了多少事物。从有汉字的那一天开始,汉字就不断地得到补充和丰富直到现在,仍包容在这些字之内。所以我觉得,这是汉字的一个重要贡献,我们要尊重这个贡献。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我为什么谈到这些?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基础。书法,就是围绕这些汉字而产生的一门学问。

书是写,写得好,可以供别人学习和模仿的,叫“法书”,把它汇集起来成为学问就叫“书法。这就好像艺术的“艺”字,艺的什么?艺的是术。而很多文字的解释都是相通的,如日本叫书道,也有这样的含义,如佛法无边等,好多法都有这样的意思。这样简单一说,区分对于“书”“法”“书法”这几个概念是有好处的,能够清楚地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比如,有人专搞书法理论,我们说他是搞“书法”的;他专心写字,我们说他是搞“书”的,如果说他是搞“书法"的,就不那么确切了。比如,拿出一幅字来,说这是一幅"书法”,就很不妥当。我们说一幅字为一幅“书”可以,说书法”不妥,但在口头上还这么说。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我想这样:"作字行文,文以载道。"写字是什么?是为了行文。行文是为了什么?是文以载道。这就把我们作字这个问题提高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它不是随便乱写,是为道而服务。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字的展示方法除了书写外,还有印刷和电脑也可以作字,更可以文以载道。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的书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许多朋友来信问我,现在是电脑时代,写字慢,浪费时间,又没有价值,还有练习书法的必要吗?必须承认的是,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对“写”是有一些冲击的,但我觉得它自有它自己那一份工作。我后边两句是:“以书焕采,切时如需。”我们用“书”这个办法要载哪个道,行哪个文,焕发出它的哪个光彩,使它比印刷、电脑的光彩更加鲜明?虽然也有不鲜明或写得不好的,但我们希望的是能够焕发新的光彩,能赋予它更强大的生机,并且更能符合时代潮流,为当代服务。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能不能这样?完全可以。所以,我写这四句话:“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这是我这几年在写字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我不想把“书”的问题提高到没有它不可的高度但我也不想把它贬低到没有作用和耽误事的位置。我觉得它有它的贡献,它可以使许多文字上的东西焕发出光彩,使没有神采的焕发神采,使没有节奏的有了节奏。它可以使某个字更加鮮明,展现出它的生机,因此“书”的作用还是有的。比如说“悬书”。“悬书”是在春秋时期,县城里突然发生某件大事,或者发布命令,就将内容写成大字,悬挂在域门的一边大家都能看到,这叫“悬书”,在郑国特别流行。这样的好处是什么?不单有记录、交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广而告之,让大家都能够看到,这在我们书的历史上成为一个保留节目。

建筑也离不开汉字,现在保留的许多中堂、楹联,都是这样而来的。在没有说话之前,来个先声夺人,把我们要做的事情、要保持的身份和高度、希望别人得到的东西,一股脑儿展现出来,让你还没有进到屋里,单从楹联中就可以知道家里是个什么境况。当你走到屋里面,看到中堂,就明白主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目前,出现了更多新的建筑,新的形式,无处不用文字,这些鲜明地显示出汉字在文化、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它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

上述内容其实说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学问,一个是艺术。把话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学问怎么做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字怎么写的问。我在工作中紧紧地抓住这两项,从大专到本科,到硕土,到博士,再到博土后,使得这门学问不断向更深的层面发展。我很希望我们这个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学科中一门特有的学问。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这里,我再谈一下我的书法教学。我要求学生们把书法看成是一种文化,要紧紧地把中国的文化熔铸在“书”里面,作为“书”的基础,从字开始,一直到文、到诗都概括其中。所以即使一直读到博士,仍有研究不完的学问,应该说除了从字到文,还要从传统到创新。

对于传统我自己有一种理解,是开始有了,一直到现在还在传承着,还在起着作用的,这叫传统。如果传了半截就停止了,不传

了,这就不叫传统。比如裹小脚,裹了一阵儿不裹了,曾经传过“曾经”是历史上的一个现象,没有成为我们的统,很快就结束了这就不是传统。在我们的观念中,总认为传统是过去的,但事实上,我理解的传统是传来了,但是不是过去的还不敢说,也许到明年、再过10年、再过20年,它依然存在,还起着作用,它仍然是传统的。概括地说,传统也在发展,不是到现在为止,而是要看得更远。所以我要求学生不但要懂得古代的,也要懂现代的;不但要懂得中国的,还要懂得外国的。到博士学位的时候,要完全掌握两门外语。在学问这一点上,我们是把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国学这部分,作为必读部分,认真学习,只是在其中作了简单的划分。

我们的古人很了不起,他们把所有的书,一部分叫作“经",一部分叫作“传”,分成了不同的类。现在的书确实比过去多太多了,如果理不出“经”“传”,就要费很多时间。所以,在做学问的时候要抓住“经”这一部分,对学生的要求必须达到一个“会”字,比如诗词,他们不但要会读,而且要会作。我们的标准是在学问上要求"会”,在艺术上要求“能”。要做到“能”,我强调学,不强调练。我感觉字是练不好的,但可以学,看着谁的好,把别人的拿过来,变成自己的。把别人的能力变成自己的能力,化为己用,这是艺术能力的培养。什么叫能者?是以无所不能者为能者。把别人的会变成自己的会和把自己的变成别人的不一样,把自己的变成别人的不就这么一点,顺手推出去就是了,管你会不会,方便得很。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可是要把别人经验都集中到自己这儿来,是很苦的。所以说,做学生苦极了,让学生达到这一点,他不会,你更苦,在我教学的这几年,博士生都有不能按时毕业的,学问做不来不行,字写不来也不行。

我再谈一下艺术创作的问题。我原来不懂什么叫作创作,不就写幅字吗?怎么叫创作呢?我现在逐渐懂了。应当说,在写字的问题上也确实有艺术创作问题。目前,人们的想法很多,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维在变化,以致到了非常活跃的地步,思想更解放了,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想法,许许多多的理论。在许多理论的指导之下,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创作。对于这些所谓的艺术创作,我不想批评,好坏我也不想说,我只懂得一点,就是要确定标准,不确定标准,就没法衡量。为这个事情,我写过一首诗:踱步知长短,称衡决重轻。弃权折规矩,各自任纵横。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意思是用尺子量一量步子就可以知道长短,用称来称一称就知道哪个重,哪个轻。这两句话应该是天经地义,要想知道长短就得量,要想知道轻重就得称。因为它是标准,就这么简单。后面两句,把秤砣扔了,尺子也不要了,将它折断,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011吧。没法量了,也没法称了,進轻谁重也不知道了,长和短也不明白了。我写了这四句把该说的话都说了,头两句说有标准,后两句说不标准,哪个对啊,我没说。在我的思想里,无所谓对错;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也无所谓高低。進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字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应当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他一定有自己的奉献,他投入了他的艺术生命,得出的结果,是你能够轻易否定得掉的吗?他有他的想法,他有他的艺术思想,应当尊重他。

我也相信我们每一个入也绝不肯自己往低处走,也都在追求天天向上。但我也知道另外一条规律,也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天天向上,也有向左、向右、向下的,如果不是这样,都想着天天向上,那么这个天早就被冲破了,当然做学问也确实需要向上。天为什么没破呢?就是有人没有向上。每个人有毎个人的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标准,谁也不能强加于谁,他想把他自己的想法都体现出来,他自认为是向上的,但是不是真的向上,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有些事情无法分出哪个是真正的标准。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欧阳中石谈书法:何谓书法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从历史上看,朝代不断更替,也是五花八门地向前走着,争着天天向上。一个朝代过去了,有人顺着历史潮流来做总结,有的被历史承认,有的被社会承认,有的被否定,但都是身后的事情,自己说了不算,自己的想法也不算。因此说每个入都可以有自己的标准,可以展开思想的翅膀飞翔。但是总会有人给我们做个总结,这个总结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这个总结包括当时的问题、历史的问题、前进的问题。所以我想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创作实践,我们都应当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

把我说的问题分层次叙述,就是各人的理解是一个问题,教学的需要又是一个问题,包括社会认可,这是三个不同的方面,不能用一个标准来看待和要求。因此,我对比赛不大感兴趣,不希望在校学生参与社会上的比赛,也不想将自己置于被评判的位置。所以找这泊多年来大多处在一个身在其外,思想一直在其中的位置,虚心地思考着,关于“书”的问题和"书”的一些现象。我没有想否定任何一种说法,我只是想把某种说法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有些人我的思想太保守了,我不反駁,但我心里不承认。总起来说,历史是个标准,社会是个标准,它们都很无情,但非常公平,我们值也不能逃脱历史的评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