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观不合的取经之路,唐僧师徒到底如何应对?

 鱼羊史记 2019-12-20

三观不合的取经之路,唐僧师徒到底如何应对?

智慧不同,思考方式就不同;三观不合,做事风格就不同。

唐僧师徒,往大了说是一个社会,往小了说是一个单位。

可以说,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三观完全不同,可又不得不凑在一起,他们能否找到正确的相处方式呢?就让我们去《西游记》中寻找答案吧。

01

唐僧,作为取经团的法定代表人,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取得西经。不过,他能力有限,文不登大雅之堂,武不能冲锋陷阵。遇到危险不能预判,遇到假象不能识别。喜欢听奉承,不喜欢听忠告。

孙悟空,取经团第一武力担当。能力强,人脉广,遇事不畏缩敢出头,但缺乏机变圆柔。

猪八戒,取经意志不坚定,但跟唐僧关系很好。武力强于沙僧弱于悟空,遇事善于权衡利弊,出力情况经常跟个人利益挂钩。

沙僧,各项能力都不十分突出。善于在各方之间周旋并为自己取得有力地位。

白龙马,虽然能力也不突出,但任劳任怨是他的主要特质。关键时刻敢于迎难而上。

分析完个人特质,咱们再看看这个团队的能力如何。

唐僧作为团队主要负责人,他的两个弱点注定会使他在团队管理上出现问题。其一,只喜欢听奉承话,让正确的言论没有了正常的表达渠道;其二,虚荣心太强,让能力强的悟空注定受到打压。

于是,围绕唐僧的一连串问题就出现了。

三观不合的取经之路,唐僧师徒到底如何应对?

首先是悟空,一个刚刚从五行山下出来的改造人员,过去虽然有着齐天大圣的风光,如今准备从头开始,再立新功。

满怀热情的悟空,带着激情与豪迈第一个加入了唐僧的取经队伍。他首先杀掉了自己的六识,就是要告别过去放荡不羁的自己,准备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可是突然发现,取经团的团长却成了自己施展才能最大的羁绊。自己杀的“六识”,在唐僧眼中是普通的盗贼。

唐僧性格刚愎自用,对悟空一顿数落。悟空一气之下离开了取经团。这是唐僧与悟空的第一次矛盾爆发。之后,悟空在龙王劝说之下,以大局为重又回来了。这边,观音菩萨给唐僧送来了紧箍咒。唐僧半哄半骗,把紧箍咒给已经回心转意的孙悟空戴上了。从此,唐僧有了制伏悟空的手段。

悟空的苦难才刚刚开始。紧接着,高老庄收了猪八戒,悟空的磨难接踵而来。

八戒是一个精致的实用利己主义者。他做事是典型的无利不起早。包括加入取经团,也是想远离占山为妖的孤寂,想修一个正果从此永享安逸。

眼高手低的八戒嫉妒心很强,因此大师兄就成了他打压的对象。正好师父唐僧也始终看不惯悟空心高气傲的样子,于是这师徒二人一拍即合,合起伙来一起算计悟空。

悟空心性简单,他觉得,只要自己一路降妖除魔,为取经之路扫平障碍,西天取经大业一定能够完成。但八戒不这么想,功劳都归你了,等到西天报功的时候,我拿什么业绩来述职呢?于是,一路之上,八戒也是想法设法跟悟空争功。但本来自己能力就有限,加上偷懒藏奸耍滑,他不想花力气,还想得到大功劳,怎么办呢?

三观不合的取经之路,唐僧师徒到底如何应对?

八戒还是很聪明的。他主打简单的妖精,从数量上先超越大师兄再说。再就是,悟空已经打死或者打得半死的妖精,八戒上去就是一顿钉耙,这样的结果,最起码算是两人合杀的。这就是“合作”的好处啊。这样的事情取经路上发生了多次。

比较典型的一次是八十六回的隐雾山折岳连环洞。这里住着一个豹子精。悟空下瞌睡虫迷倒豹子精,然后捉出洞来。八戒看到上前一钯,就把妖精打死了。

在敌毒山琵琶洞。孙悟空从光明宫请来昴日星官,悟空先诱出妖精,然后星官现出本相一声啼鸣,妖精就现出原形。二声啼鸣,那怪浑身酥软,死在坡前。本来妖精都已经死了,结果八戒抢上前去,把琵琶精捣成一团烂酱。

八戒抢功的事情就不一一例举了。好在悟空注重结果,并无意记录自己有多少功劳。只是八戒的谗言和唐僧对自己的打压,才是悟空最烦心的事儿。不过,悟空毕竟不是一般的猴子,他也想出了一个好的办法。

三观不合的取经之路,唐僧师徒到底如何应对?

02

唐僧不管怎么说,都是一心向佛的。只要你有信仰,这事就还有救。于是,一路之上,悟空就不断通过聊《心经》与唐僧进行着艰难的沟通。

悟空智慧高于常人,所以他对《心经》的理解深度也高过唐僧。开始时候唐僧对悟空的见解并不认同,因此悟空一说话,唐僧就直接硬怼回去。但毕竟是金蝉子转世,虽然在南瞻部洲迷失了不少心性,但本性根底还在。

正所谓“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钝。真佛不肯认,置功枉受困。不知清净心,便是法王印。”唐僧相比于八戒来说,他还是有很深的慧根。最起码他始终不放纵自己的心性,这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悟空经过四次讲解《心经》,最后终于得到了唐僧的认可,师徒二人终于达成了默契。但这已经是到了天竺国附近的舍卫国给孤独园的事情了。

那么唐僧与悟空关于《心经》的默契是什么呢?就是“默不作声”。这里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于《心经》的理解,无言语之解,既是真解。第二层含义就是对于心性的理解。同样,也是无言语的心性,才是真正的心性。

三观不合的取经之路,唐僧师徒到底如何应对?

在早些时候,悟空对于八戒的言语还是耿耿于怀。他三打白骨精被贬走的时候,还告诉沙僧“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被请回来之后,还说八戒“你凡事撺唆,是他个得意的好徒弟”。可见悟空对于八戒经常给自己上眼药的怨气实在不小。

但到了最后,无论八戒说什么,悟空都以沉默应对了。

悟空与唐僧之间因为讨论《心经》达成了心灵上的默契。而八戒和沙僧还在拿来调笑。

八戒说:“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八戒的话里充满了对悟空的调侃。

而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

对于两个师弟的冷嘲热讽,要是依照悟空以前的性格,他最起码会跟他二人好好解释一下。而如今却选择了默不作声。这就是悟空读《心经》悟出的智慧,每个人心性不同,所以不需要去做无谓的解释。不是谁看不起谁,而是我说得你听不懂,何必浪费口舌呢。

回顾西行之路,一群三观不合的人凑在一起,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但最终到了灵山。一路之上,悟空终于悟通如何与三观不同之人的相处之法。而唐僧也懂得了回头的道理。所以他们俩都成佛了。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风林秀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