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理记】刘宗周: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下)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9-10-13

刘宗周为什么要在那时提出慎独观念来纠正王学之弊呢?这跟他当时的经历有一定的关联度。崇祯四年,在刘宗周54岁时,他成立了证人社,《年谱》中称:“先生于三月三日率同志大会于石篑先生祠,缙绅学士可二百余人,同主事者为石梁先生(陶奭龄)。石梁,石篑之介弟也。初登讲席,先生首谓学者曰:此学不讲久矣,文成指出良知二字,直为后人拔去自暴自弃病根。今日开口第一义,须信我辈人人是个人,人便是圣人之人,圣人人人可做。于此信得及,方是良知眼孔,因以证人名其社。”


看来同时跟他讲学的人还有一位陶奭龄。此人乃陶望龄的弟弟,而望龄又是周海门的弟子,这位周海门乃是王艮的泰州学派中人,《子刘子行状》中称:“当是时,浙东之学,新建一传而为王龙溪畿,再传而为周海门汝登、陶文简,则湛然澄之禅入之,三传而为陶石梁奭龄,辅之以姚江之沈国谟、管宗圣、史孝咸,而密云悟之禅又入之。”

因此陶奭龄在证人会上所讲的阳明之学,其实是用佛家的观念来予以解释。陶奭龄的这种讲课方式让刘宗周大为不满,两位主讲思想差异如此之大,当然难以继续维持局面,于是陶就带着一帮弟子到他处另立门户了。

这件事让刘宗周觉得一定要恢复阳明之学的真正面目,他在之后的数年,其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阳明学原本面目的阐述和修正,因此,侯外庐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上予以了这样的总结:“刘宗周的思想体系比较复杂,充满矛盾。他一方面在本体论、人性论和认识论上,提出了理学相对峙的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新观点;另一方面,又力图维护心学的地位,其‘慎独’、‘敬诚’之说的提出,就是针对王守仁的心学危机而发的,旨在‘补偏救弊’。”

刘宗周首先说,王阳明原本所说的“致良知”没有杂入禅宗观念,同样,朱子的学问体系也未曾支离:“时谈禅者动援阳明而辟朱子。先生曰:朱子以察识端倪为下手,终归涵养一路,何尝支离?阳明先生宗旨不越良知二字,乃其教人惓惓于去人欲,存天理以为致良知之实功,何尝杂禅?”(《年谱》)

虽然有如此一说,但他对朱子的理气关系也有着修订,他在《学言》中称:“理即是气之理,断然不在气先,不在气外。或问理为气之理,乃先儒谓理生气,何居?曰:有是气,方有是理,无是气,则理于何丽?但既有是理,则此理尊而无上,遂足以为气之主宰,气若其所从出者,非理能生气也。”

刘宗周断然否定“理在气先”这个观念,按照他的这句话,基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气在理先”,他认为有气才有理,因为如果没有气的话,那理就没有安顿的地方,刘宗周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破除后世指责朱子学问的支离:“知此则知道心即人心之本心,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本性,千古支离之说可以尽扫,而学者从事于入道之路,高之不堕于虚无,卑之不沦于象数,而道术始归于一乎。”(《学言》)

关于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刘宗周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圣学宗要》中称:“天地之间,一气而已,非有理而后有气,乃气立而理因之寓也。就形而下之中指其形而上者,不得不推高一层,以立至尊之位,故谓太极,而实本无太极之可言,所谓无极而太极也。使实有是太极之理为此气从出之母,则亦一物而已,又何以生生不息,妙万物而无穷乎?今曰理本无形,故谓之太极,无乃转落注脚。太极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生阳生阴而生水火土金木而生万物,皆一气自然之变化,而合之只是一个生意,此造化之緼也。”

刘宗周在此强调天地之间就是气,并且不是先有理而后有气,真实的情况是先有了气,理才包含其中。为了能够解释这种无法形容的宏大气象,所以不得已给它起个名字叫太极,但真实的情况其实没有这个太极,所以周敦颐就说出了“无极而太极”这句话。而刘宗周认为,有些人因为理的无形,所以把它解释为太极,而真实的情况其实不存在太极,因为太极只是阴阳之气。

虽然如此,他认为太极也不是真空,因为它能够生生不息地诞生出万物,而这也正是刘宗周对太极做出的独特解释,因为他认为朱熹在无极之上又加了一个太极,而陆九渊又提出将此取消,这两种观念刘宗周认为都不和周敦颐的本意。

然而到了刘宗周晚年,他却进一步地感觉到了王阳明的良知说很容易让后世弟子流于禅学,因此他对王阳明由坚信不疑,渐渐变为了发生了疑惑,他在去世前曾跟弟子说:“若良知之说,鲜有不流于禅者。”

到了南明弘光元年,也就是清顺治二年,清兵将南京攻破,福王被捕后遇害,同年六月,潞王在杭州投降。面对此况,刘宗周写下遗书后绝食而亡。从他一生的经历看,他未曾受到过朝廷的重用,然而他却有着如此的气节,这应当说正是他理学观念的知行合一吧。

刘宗周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延安路塔山中学旁。拜罢阳明墓,让司机开车回驶,路上司机问王阳明是干什么的,我想了一下,只能说他是个哲学家。进绍兴市,在延安路塔山中学旁找到刘宗周故居,故居的右侧紧邻沈园,沈园乃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发生地,本欲先进内一观,可能是因为下雨的原因,大门紧锁,敲门无人应。

闻声看到小亭内拉二胡的大爷

见我走来,他收起家伙,转身离去

上次没有看到的小亭


刘宗周的故居是延安路仅存的一片古建,门口有一位环卫工人坐着避雨,他示意我可以随便进去。整个院落占地面积不小,留存至今还有四进,已变成了很多人家的大杂院,进杂院内随意拍照,因为没人知道自己是哪家来的客人。整个院落的结构基本保留完整,只是各家的私搭乱建,使得院落显得拥挤而破烂,但总体结构没有进行大动,其中一家的墙上悬挂着市文物局的保护牌,上书: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最后一个院落应该是此片故居的正房,本欲进内细看,但门口站着一中年人,眼睛一直盯着我的一举一动,从眼神看无善意,我也只好免开尊口,拍照几张而退出。院内有几个居民在忙碌,我试着问刘宗周的事儿,他们说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继续上行

浙学渊源

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儿

两边墙上刻着蕺山学派的宗旨

上次我隔墙而望,就觉得这个像藏书楼

书院之名

时隔两年,终于走了进来

蕺山薪火


从环境来说,蕺山书院处在一座小山顶上,这里虽然是南方,但毕竟时节已经到了深冬,除了我之外,没有任何游客,使得这处新修的书院增添了几分清幽的古意。院落确实不大,在正中的位置有一块空地,而左侧则有一排平房,此处的门楣上所挂的匾额写着“蕺山薪火”,而右侧则是一座仿古楼房,从外形看是典型的古代藏书楼,可惜的是我手边的各种资料均未查出蕺山书院有藏书的记载。此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当年一定有藏书在,我的这个推论想来还不那么牵强。此楼一楼的匾额上写着“刘念台先生讲堂”。

新刻之石竟然做成这个模样

书院的主楼

简介上的字迹已经很难辨认


刘宗周初名宪章,字宗周,他18岁时应童子试,在考卷上误把自己的字写成了名,这种做法就如同是把身份证上的名字写错了,所以就只好一直这么叫了下来。刘宗周字起东,又作启东,而念台则是他的别号,这个别号的来由跟他的出生有关系。刘宗周出生于明万历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在他出生前的半年,他的父亲刘坡就病逝了,因此刘宗周算是遗腹子,他从小跟着母亲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之后,他为了纪念父亲,就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念台”,因为其父刘坡字秦台。

刘念台先生讲堂

刘宗周像

讲堂内还摆放着一些桌椅

这里还有一处院落

而今修复的蕺山书院只是当年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这二层小楼之内正中的位置,悬挂着刘宗周的画像,两侧摆放着一些桌椅,显现着当年讲课的场景。可能是因为游客太少的原因,这里面没有开灯,旁边的侧窗上总算透进来一些光亮,几分钟后我的眼睛渐渐适应里面的光线。

里面是刘子祠

刘宗周神位牌

重要弟子神位

这个抱柱联提到了越王勾践在此采蕺草的事情

同根双株


无意间注意到此房的侧边还有一个小门,从这个小门穿过,在里面看到了一处更小的院落,院中有一个三开间的小房,上面写着“刘子祠”。祠堂的正中摆放着一块神位牌,上面写着“明忠端公刘先生讳宗周神位”,在此神位的两边还摆放着其他一些神位牌,这些应当是刘宗周的弟子和门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