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听格娃,不只是情怀

 阿里山图书馆 2019-10-13

多年以前,在北京一家古典音乐唱片店里,彼时还是中学生的我在翻翻看看的过程中拿起一张莫扎特《魔笛》的唱片。踌躇之中,店主念叨了一句:“这还犹豫什么,格鲁贝罗娃啊!”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出现在那张唱片上的名字,还有海汀克、波普等一众明星,而聆听之后,我明白了店主为何单单对格鲁贝罗娃念念不忘——她那种通透、飘逸的高音,确实闻所未闻,正是她的出场使得这张唱片成为发烧友们的必选。

那张奇迹般的《魔笛》唱片录制于1981年,而我听到的时候已是2006年,反复聆听唱片的同时,我对于现场听到格鲁贝罗娃的演唱没有抱任何希望,毕竟那钻石般的嗓音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的回忆,而我印象中花腔女高音们的职业生涯都不可能横跨几十年。直到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日程发布,我发现了这个熟悉的名字。

唱片里听了十多年的艺术家忽然来到你面前,不激动是不可能的,开票1分钟就抢光的入场券也体现了观众的热情。但对于这种“太奶奶级”歌唱家的声音,乐迷们的期待也是有所保留的,“听个情怀”是大家的普遍预期。然而格鲁贝罗娃登上音乐节舞台,尚未张口之际,其风采气质已然告诉我们,大家预期错了,传奇就是传奇,不可以常人的眼光看待。

音乐会曲目令人叹为观止——6首正规曲目,每一首都是花腔或戏剧女高音曲目中分量十足的存在,既有标准的美声时代咏叹调,也有偏重花腔的艺术歌曲和戏剧女高音咏叹调,可以让听众全面领略格鲁贝罗娃作为“美声传奇”的艺术造诣。格鲁贝罗娃的天赋,主要体现在高音区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以及音色通透、流畅稳定的花腔演唱,这些特点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反而因演唱中音乐性的增强,听起来比大师年轻时的录音更具感染力。在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的咏叹调“美妙的歌声随风荡漾”中,格鲁贝罗娃的音色婉转、甜蜜,少女情思跃然舞台;在贝里尼《滕达的贝亚特里切》的咏叹调“如果容许为我立碑”中,格鲁贝罗娃的演唱则充满坚定与悲壮,强音撑满整个音乐厅、直击人心;而到了威尔第《茶花女》中薇奥列塔著名的咏叹调“真奇妙!真奇妙!”,格鲁贝罗娃将主人公从激动,到犹豫,直至最终撇下幻想的绝望,演绎得恰如其分,终曲部分更是令人撕心裂肺。6首曲目、6种情绪、6类人物,格鲁贝罗娃坚持了她一贯的表演风格——技术绚丽但不抢镜,一切服务于音乐和剧情。对于一位以技巧见长的花腔女高音来说,这种对音乐和作品的谦逊难能可贵,也给听众带来了感官冲击之外的更多体会。

整场曲目听下来,必须承认,格鲁贝罗娃的声音里已经有了岁月痕迹的烙印,但那真的只是痕迹而已,其通透、饱满的声音质地、钻石般明亮的音色,使得舞台上的格鲁贝罗娃依然保持了女王般的风采。而安可曲目中,格鲁贝罗娃不仅以一曲约翰·施特劳斯歌剧《蝙蝠》中的“笑之歌”再次展示迷人的花腔,更用《茉莉花》和《我爱你,中国》表达了她对新鲜作品的探索热情和对中国观众多年期盼的回应。并且,70多岁高龄的格鲁贝罗娃能将两首中文作品演绎得驾轻就熟、高潮迭起,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一晚,绝不仅仅是致敬情怀,而且让我们见证了声乐史上一代传奇的真实风采。

▲“欧洲夜莺”格鲁贝罗娃惊艳中国 绝美演绎《茉莉花》

不知不觉中,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走到了第22个年头。格鲁贝罗娃的一曲《我爱你,中国》,是对新中国70华诞的礼赞,也是献给北京国际音乐节最好的生日礼物。在默默耕耘的22年里,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带给国内的古典音乐听众无数惊喜,而格鲁贝罗娃这样美声传奇的到来,正是音乐节的价值所在。在未来的20天里,从景山公园到保利剧院、从三里屯太古里到颐堤港商业中心,整个北京城将在音乐的世界里沉浸,耕耘22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再次给这座城市带来不一样的跃动秋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