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勇 什么时候最考验人的智慧,最能考察一个人是否有真才实学?在对方没有准备时,进行突然袭击,突然发难,当属其一。 如果才学不够,这时候是最容易露馅的,如果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时候也是最容易露脸的。 晚清重臣张之洞,少时聪颖好学,才华横溢,深受老师喜爱。一天,老师带其春游,触景生情,出了个对句: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张之洞歪着脑袋,两眼盯着路边的莲池,对出了个俏皮对句:瘦脚莲蓬歪结籽,白鹭斜观。老师听后又出了一联: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春色。张之洞思索了一阵后对曰: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这副对联至今被楹联界称为绝对。 道光年间,张之洞的故乡南皮县举办县试,很多书生都去赶考,那时候的张之洞还是一个10岁小娃,张之洞也去了考场参加考试。主考官一看这年纪纷纷瞧不起张之洞,对他说,小孩子来凑什么热闹?这让张之洞心中不悦,抬头挺胸底气十足的说到我是来参加考试的,不是来参加年龄比赛的。主考官就出了个对子打算刁难张之洞,并说如果能对上就让他参加考试,对不上就回家去。没想到上联一出,张之洞出口成章的对上,上联“南皮县童子十岁”,下联“北京城皇上万岁”。这让主考官很是钦佩,让其参加考试,在这场考试中,张之洞中了秀才。 后来有人作“树已半枯休纵斧”,张之洞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还有“欲解牢愁惟纵酒”,张之洞对以“兴观群怨不如诗”,令人拍案叫绝。 张之洞奉命招待日本驻华使节横露,席间横露阴阳怪气地说出了一句上联:日本东来,光照大清一统。这句话无形中体现出了对大清的侮辱,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惊愕。横露十分得意,用轻蔑的眼神看着在场的人们。张之洞见状,十分愤怒,从容地端起酒杯喝了口酒,从容镇定地高声吟道:天朝上看,气贯全球五洲。天朝是当时中国的别称。张之洞的下联对仗工整,妙句天成,从气势上压住了横露的邪气。 可以说,对联是张之洞一生所学,强项中的强项,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驻地武昌,大力兴利除弊,为地方办了些实事、好事,一时声望如日中天,成为洋务运动中的领军人物。当时梁启超年未及冠,游历武昌。这一日,梁启超来到总督府,投递名刺(相当于今日的名片),求见总督张大人。张之洞本人系科举正途出身,见名刺上只题愚弟梁启超顿首,便有些不悦。于是出联刁难: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这上联高傲无礼,且拒人于千里之外。梁启超则气度不凡,坦然对出下联,请来人回送张之洞。联文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硬朗,气势慑人,这样的年轻人张之洞不能不见。 张之洞传见梁启超,梁启超昂然而入,长揖不拜。看到梁启超小小年纪,气宇轩昂,张之洞不觉心动。一贯喜欢奖掖有志气之青年人的张之洞决定考考梁启超的才学。略加思索,张之洞口占一联,要梁启超对出下联。张之洞的上联是: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张之洞把天喻作围棋盘,星星喻作围棋子,显示出开阔胸襟。梁启超应口而答道: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梁启超以地喻琵琶,以路喻弦,同样表现出博大的胸怀。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有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再次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梁启超将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儒、佛、道三教,以儒为首,天、地、人三才,则人居末位。张之洞以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的问题刁难,梁启超则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应对,更是余味不尽。既打消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何敢在先,何敢在后通至儒家中庸之道,表明自己变法维新,追求适度合理,既不是冒进,更不肯守旧。 张之洞一听,拍案叫绝,惊为奇才。他发觉梁启超的才气与胆略,绝非等闲之辈。虽然,在政见上与张之洞代表的洋务派格格不入,但他不仅盛情接待了梁启超,还资助康梁发起的强学会一大笔款子。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影响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文化巨匠和启蒙思想家。他天资超群,自幼聪颖,读书勤奋。他8岁能作诗文,9岁能缀千言,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可谓生活中的文曲星,对个对联只是小菜一碟,是其平生所学的沧海一粟。但关键时刻的急智,足见此人智慧的过人之处,后来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自《通辽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