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放牛娃到奔驰大股东,李书福:我是一步一步拼出来的

 英雄异大陆 2019-10-13

只要你愿意走出第一步,

创业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晚

上小学时,他利用假期为生产队放牛,每天0.15元,一个假期下来能挣6-10块钱。“有了这笔钱,我比其他同学富裕多了” 。

17岁的时候,他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自行车,“如果再戴上一块手表,出门就很有面子了”。

21岁,身为照相馆小老板的他成了万元户。“在当时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1989年,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千万富翁。

28岁,他研究、生产装潢材料,后来又成为全国第一家铝塑板生产厂商。直到今天,仍然是吉利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十九年前,他回应企业家的轿车梦:“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八年前,他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福特汽车公司旗下的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

54岁时,与其儿子以1100亿身家排名胡润百富榜前10名,公司市值至少1545亿人民币。

今年,他又花费90亿美元,拿下奔驰母公司近10%股份成最大股东。

他是李书福,55岁,中国最大民营汽车公司企业掌舵者。

观察李书福几次的创业,从电冰箱到装潢材料再到汽车,人们不难发现,他碰到的一切似乎都成功了。就像一个走钢索的人,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他一直是一个赢家。

说李书福是草根,应当不为过。所谓草根,是芸芸众生中没有高贵血统,生来自我挣扎的一群人。就如王朔的一句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李书福的版本与王朔也有得一拼:“我是农村出来的,我什么也不怕,失败了没有关系,大不了回去种地、养鱼、养虾,照样有吃有喝。”

正因为草根的身份,李书福刚刚闯入汽车圈时,惊世骇俗的狂言颠语没少说过,譬如他曾说“中国汽车的价格太高,很多汽车厂商都是骗子,只知道骗老百姓的钱”,他还说“要像卖西瓜一样卖汽车”,而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轿车是什么?轿车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

从放牛娃到造车疯子,他走了36年

1963年,李书福出生于台州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排行第四,整个学生时代,他都没有离开过台州。上小学时,他替别人家放牛,每天0.15元,一个暑假能赚6元-10元人民币,对他来讲这是一笔大钱。学费是免交的,有了这笔钱,他比其他同学富裕多了。

谈到放牛,李书福表示:虽然用弹琴的方式与牛沟通交流很难奏效,但只要方法得当,态度真诚,就会实现有效沟通。比如白天把牛喂好,晚上还要为牛驱赶蚊子,这都需要有合适的方法才能让牛满意。小时候的我就是骑在牛背上,一边请牛吃草,一边看书学习,完全可以实现合作多赢。

放牛的时候,李书福回忆到,自己八九岁,而且由于营养不良,个子长得很矮,很难登上牛背,但为了登上牛背,他暗地观察,终于找到窍门:先把牛牵到草长势较好的地方,请牛低头进食,然后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弯曲时,我先用手抓住牛的脖子,然后抬脚迅速踩上牛的大腿关节,这样就能很轻松地登上牛背,实现双赢。

李书福原名李胥福,上学后,李书福将名从“胥福”改为了“书福”——书生有福,即使李书福此后的决断从来不都不像一个书生。

虽然名叫书福,但囿于家庭条件,李书福高中毕业后就没学上了。李书福拿着父亲给的120块钱做起了照相生意。最开始,他只能背着相机在公园里或大街上给人拍照。半年后,他用积攒起来的钱,租了一个店面,开起了照相馆,给人拍照的时候不用再满城跑了。

李书福高中读书的时候比较认真,知道洗照片用的定影液中有溴化银,还知道用便宜的硫化钠就可以把银置换出来。在常识普遍缺乏的年代,这点知识让李书福成了小城里的废定影液回收者兼炼金术士。很快靠这项技术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但83年的《金银管理条例》让李书福的卖金银经济活动成为了将被打击的投机倒把,李书福第一项稍具规模的事业因此中断。

所幸改革开放之初,遍地都是机会。1984年,瞅准越卖越好的冰箱,李书福联合家中三个兄弟成立了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生产冰箱制冷的主要配件。

配件越卖越好,李书福兄弟等人干脆自己成立了北极花电冰箱厂,与一众国营企业竞争而不落下风,有资料称其销售额一度达到了4000万元。

但好景不长,李书福的冰箱厂长没当两年,北极花电冰箱厂就因为国家定点生产冰箱的政策而被迫关闭——在这项政策中,民营企业被拒绝。其实这个政策并非没有操作空间,找一家被政府支持的国有冰箱厂挂靠,就可以继续生产。但李书福当时并不懂那么多。

冰箱厂关门后,李书福走上了深圳求学之路,在深圳李书福又挖掘了镁铝曲板这门生意,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为何今天的吉利集团旗下有“吉利装潢材料有限公司”,并自称铝塑板20年生产经验老厂家。而如今“吉利”之名,也源于这个公司。

在各个创业项目中,李书福积累了数千万元资金。资金多了,野心也开始膨胀,李书福开始寻求做更大的生意——房地产。

1992年前后海南房地产热潮正猛,上过大学的潘石屹、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组成了万通六君子已经先行入场,看到2万家房地产公司在这片热土上搏杀后又心惊肉跳地退了出来。没上过大学的李书福看得没那么明白,带着数千万元资产奔赴海南岛。

“海南地产热那一段,几千万全赔了,人都回不来了。”李书福说,“这一段就不要讲了嘛。”

李书福在海南进行房地产生意不到两年,做了些什么项目,李书福很少向外人谈起,在他个人的介绍中,这一段也被省略。海南房地产的失败,李书福说:“事实证明我只能做实业。”

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李书福折返台州,开始踏踏实实做他的实业。中国可能少了一位地产大亨,但却会收获一位汽车狂人。

梦想的实现,还需蹚过一个个骨干现实

在深圳学习期间,李书福花6万元买了一辆中华牌轿车。“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凭着这股无畏的劲头,李书福把目光投向了全新的领域。

但上世纪90年代,汽车行业还没有向民营企业开放。

1996年,他向浙江主管部门提出造汽车的申请,收获的是旁人的讥笑和讽刺。

即便这样,也没能拦住李书福的野心。为了实现造车梦,他瞒着政府部门,偷偷在临海市征地850亩,以生产摩托车的名义,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

为了可以正式造车,他好几次跑到北京,堵在有关部门门口苦苦哀求给民营企业一次做汽车梦的机会,并声言不用国家投一分钱。

可能有的人早就放弃了,但李书福却为了这个梦想不惜北京、浙江来回跑,而且一跑就是6年。

不顾众人反对,不懂生产技术,但他却坚定的说:“我们要让吉利车走遍世界各国,而不是让世界各国的车走遍中国。”

1997年,李书福买了一个四川客车的生产资质,只能生产客车和面包车。当时,不仅没有政府支持,同行也在嘲笑打压他。但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李书福在这种打压下坚持了下来。

1998年,吉利在宁波建立工厂,开始规范进入汽车制造行业。但还是不能生产轿车,只能生产客车。

那段时间有多艰难?研究汽车技术的时候,李书福要用布将厂房蒙起来,以免被别人举报。

他不断告诉自己,“我们要坚定,我们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李书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场价定在4.79万元,在当时市场上是最便宜的“电喷车”。

但挫折只是开始,那一年李书福专门搞了一个“下线仪式“,他发出去700多张邀请函,结果只有一位副省长前来捧场。就因为这台车还没有列入国家生产目录。

“我当时真想哭。办了100桌酒席,却没有来宾,这是什么滋味?”回想起来,李书福仍有些心酸。

1999年,有领导前往吉利集团视察,李书福对他说:“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经过几年的等待,2001年11月,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吉利终于获得生产轿车的资格。回想这段经历,李书福感慨:虽然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不会很平坦,但我们每前进一步就会取得一点积累和进步。”“吉利汽车的目标是要做真正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受人尊重的中国汽车品牌。

在创业初期,李书福用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当时每辆车的价格都在3万多元。高档一点的售价也不过4万元。超低价位引发了同类小轿车的降价风潮,普通人终于也可以实现轿车梦了。

但拥有了价格优势并不代表发展就一帆风顺,外界开始对吉利轿车的质量表达疑虑。甚至有人戏谑道:“开吉利轿车的人,要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另外,因为过于模仿其他汽车,吉利也没少吃官司,李书福的处境十分尴尬,情绪也极端低落。有人说他快疯了——见人就讲自己是怎么造出3万元轿车来的。有一回,他与同事喝酒后号啕大哭:“我一不偷、二不抢,每天从早晨6点半工作到晚上11点,辛辛苦苦办企业,为什么就没人理解我、还要嘲笑我?”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李书福萌生了收购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念头。与此同时,李书福自己也有一些转变。过去他讲究经济实用、连30元以上的衬衣都舍不得穿,现在却穿起了西服,颜色和样式也多样化了。

吉利从2007年开始,实施全方位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向“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形象开始清晰起来。

曾有记者问他经营这么大的产业帝国有没有压力,李书福的回答是:“我没有压力,真是没有压力,什么叫压力我不懂,因为我是农村来的。你说我怕什么,失败了没有关系,回去种地、养龟、养虾,对不对?承包两亩地,一亩地种菜,一亩地种水稻,怕什么呢?有吃有喝。”没有这样的心态,李书福也许很难坚持到现在。

蛇吞象 上演草根逆袭

吉利收购沃尔沃最终是在2010年才得偿所愿。

但在这之前,李书福其实早在2002年,就已经埋下了“计划”。李书福放出豪言,收购沃尔沃,让员工做好的准备。所有人听到这句话都瞠目结舌。毕竟那个时候吉利才刚刚拿到小轿车“准生证”,一年的销量才几万辆。而沃尔沃是彼时全球四大豪车之一,有近70年历史。

2005年,李书福向还在华晨集团担任副总裁的赵福全透露这个想法时,后者同样瞠目结舌。

用了八年时间,一方面与福特汽车数度沟通、初期被断然拒绝,但他仍蛰伏等待,为并购网罗人才,做充分准备。直到金融危机爆发,李书福找准机会,看准福特的关键诉求,态度真诚、多次沟通,最终成功完成了当时中国汽车史上最大的海外并购案。

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海外扩张的野心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在消化沃尔沃技术基础上孕育出了新品牌领克,还数次资本腾挪,连续将宝腾、路特斯、伦敦出租车几个品牌收入囊中。

今年的2月24日,又是李书福,用90亿美金持有了戴姆勒股份公司近9.69%的股份,让吉利成为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巨头的最大股东。这既是一次脑动大开的资本布局,或许也是对多年前的一个夙愿的交代。要知道,在李书福人生中所造的第一辆车,就是1994年造着奔驰的新车组装出来的“吉利一号”。

这几年内,也是李书福个人风格实现蜕变的过程,刚开始李书福急于向这个权威林立的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显得狂妄,毫无敬畏,但这两年的他,虽然行事风格依然富有闯劲,但业内人士越来越感受到了他的低调、谦逊,甚至腼腆。

这是从一个草根商人,到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家的蜕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