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粥的功效

 图书 馆员 2019-10-14

桂枝粥的做法

1 将桂枝择洗干净,放入锅中,
2 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
3 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葱白、姜末,

4 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

桂枝粥的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适 应 症:适用于风寒感冒,畏风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以及痛经,经闭,冻疮等。
粥义解说:桂枝,又名嫩桂枝、桂枝尖、川桂枝,为樟科植物的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尤以广西为多,通常于春季刈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中医认为,桂枝性味辛、甘而温,入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之功。《本草纲目》言其"主治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名医别录》言其"温筋通脉"。《长沙药解》言其"入肝胆而散抑遏,极止痛处,通经络而开闭涩,甚去寒湿"。《本草疏证》言其"能利关节,温通经脉......其用之道有六,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人型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桂皮醛可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通过发汗,加速体温散失而引起解热作用。桂皮油有健胃,解痉、镇痛以及强心作用。加葱白、生姜同用,可增强桂枝发汗解表作用,对外感风寒,风湿痹痛,冻疮,闭经等,有良好的发汗解表,温通经脉之功。

注意事项 

1.治疗感冒时,以服后卧被取汗为佳;风热感冒不且选用;

2.本品辛温助阳,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者不宜选用。

枝应用经验谈

桂枝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被后世医家誉为“医方之祖”的《伤寒论》全书载方112方,含桂枝加减运用的就有70方,约占全书载方的63%,“后世杂病方书之祖”的《金匮要略》中载方205首,其中亦有52方含有桂枝。蒲辅周为现代中医学家,曾任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医师、内科主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他对桂枝的应用颇有心得,介绍如下。

蒲辅周与桂枝的渊源很深,早年他甚至因桂枝有过“撤牌读书”的佳话。蒲辅周早年在家乡行医时已享有盛誉,每日病员比肩接踵,络绎不绝,但是有一次他治疗一个外感病人,误用了桂枝汤,虽然当时患者颇感轻松,头痛发热消退,但次日症状反而加重,头痛加剧,全身无力,又来复诊。蒲辅周复诊后始知患者属于误汗,虽经细心调理,历时半月,患者康复如初,但蒲辅周还是非常内疚,遂重读《伤寒论》,认识到桂枝汤的最佳效果是“微似有汗者益佳”。否则“病必不除”,自此他自觉基本功还不扎实,遂摘牌停诊,闭门读书3月,钻研医籍,博采各家之长,经年累月终成一代宗师。

中医认为桂枝辛、甘而温,人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之功。蒲辅周常加葱白、生姜同用,以增强桂枝发汗解表作用,对外感风寒、风湿痹痛、冻疮、闭经等都有良好的发汗解表、温通经脉之功。此外,蒲辅周认为应用桂枝治疗感冒以服后卧被取汗为佳,且风热感冒不且选用:而本品辛温助阳,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者亦不宜选用。食疗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下为数则蒲辅周常用的食疗方。

对风寒感冒,畏风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及痛经、经闭、冻疮等患者,治宜发汗解表、温经通阳,可用桂枝粥:桂枝10克,大米100克,葱白2茎,生姜3片。将桂枝洗净,清水浸泡5分钟-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葱白、姜末,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卜剂,连续3-5天。

对风寒咳嗽,鼻塞声重,咽痒流涕,头身疼痛,大汗等患者,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用桂杏止咳粥: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5克,大米100克,红糖适量。将上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红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食。

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健忘,面色无华,头晕目眩,食欲不振,浮肿尿少,腹胀恶心,舌淡苔薄白,脉结代或细而无力的患者,治宜益气养血,可用人参桂枝粥:人参5克,桂枝10克,大米50克,红糖适量。将诸药洗净,水煎取汁,同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红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2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疗程。

冬季外感宜辛温解表

经云:“善治者治皮毛”,故解表一法,具有早期治疗、控制病邪入里、从而获得及早康复的积极意义。今观不少医生治外感以辛凉为多,笔者认为外感初起恶寒未罢,舌不红、口不渴、咽不红肿者,一般不宜用辛凉之品。辛凉药虽不比苦寒药,但其也有凉遏之患,只不过不像苦寒药那样冰伏而已。故而言之,外感病初起以用辛温药为宜。尤其冬季(11~12月)之间,大多患者以感寒居多,此时人体腠理致密,辛凉药既不对症,也难开腠理,故服之多于事无补。若症见风温初起,用银翘散治之。也可在大队辛凉药中,适加荆芥、防风等辛温之品,以助开腠理,使外邪随汗而解。
  关于辛温药的使用,当以桂枝、苏叶、荆芥、防风、葱豉之类为宜。药后常能发泄腠理,一汗而解。若属桂枝汤证者,则可用桂枝汤全方。若寒热无汗,鼻寒声重,身痛且伴咳嗽者,常用荆芥、防风,配肺经药。如桑白皮、杏仁、陈皮等同用。至于一般的外感寒热,症状轻微者,当推葱豉汤轻散即可。
  对于桂枝汤,有“桂枝下咽,阳亢则殆”之古训,故医者见发热多不敢轻易取用。实则用桂枝汤,如配伍得法,往往可收奇效。仲师立桂枝汤,其中既有姜桂辛甘发散之品,又有芍药酸甘化阳之药,实有左右逢源之妙。只要辨证得法,用之何惧。当然,若用单味桂枝,其性偏阳,实有动气耗血之虑,但需知药物是以偏制偏,若是对症,用之无防。
  冬季外感宜治以辛散,笔者临床常用败毒散加减,就是取其辛温发散之功而每每获效。一得之见,与同道共商之。

实用药对

(一)麻黄 桂枝
【单味功用】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本品中空而浮,长 于升散。它既能发汗散寒而解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以致恶寒 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又能散风止痒、散邪 透疹,用于治疗麻疹透发不畅,以及风疹身痒等症,还能宣肺平 喘、利尿消肿,用于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闭,以致咳嗽气喘、胸 闷不舒,以及水肿兼见表证者。另外,还可温散寒邪,以治风湿 痹痛,阴疽痰核诸症。
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本品为肉桂的嫩 枝,体轻,色赤,有升无降。其功用:①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温 阳化气、利水消肿,用于治疗体弱表虚、外感风寒,症见发热、恶 风、微有汗出、而表证不解者;②治心脾阳虚、水湿内停,以致 胸胁支满、心悸、气短,以及浮肿、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③ 能横行手臂、温经通脉、祛风除湿、宣通闭阻、散寒止痛,用于 治疗胸阳不振、心血瘀阻,以致胸膈不利、胸满闷痛、痛引肩背、 心悸、气短、脉结代等症;④治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而引起的关节 疼痛,以及妇女经寒瘀滞、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诸症。
【伍用功能】
麻黄辛温气薄,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开 玄府以发汗;桂枝辛温发散,色赤入营,解肌以和营,协同麻黄 入于营分,随麻黄31出于血分,以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令汗出 而解。二药伍用,发汗解表,善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 疼痛之表实证,为辛温解表之重剂。
【主治】'
1. 感冒风寒',以致发热、无汗、恶寒、怕风、头身疼痛之表 实证;
2. 风寒湿邪所致之痹痛诸症;
3. 表邪壅盛,阳气不得宣发,而致咳喘诸证。
【常用量】
麻黄3?6克。
桂枝6?10克。
【经验】
麻黄、桂枝伍用,出自仲景《伤寒论》麻黄汤。用于治疗太 阳病风寒在表之表实证,风、寒、湿三气所致之痹症,以及冷风 哮嗽。.
麻黄、桂枝配伍,为辛温解表重剂。其开腠理散寒邪之作用 暈强,尝治高寒地区患者,冬季深夜外出,被大寒所袭,恶寒发 热,四肢疼痛,不能转动,用麻黄汤一剂而解。此时麻黄开玄府 行卫气,桂枝解肌表和营气同时并重。若以治痹痛,则用桂枝温 经散寒,并以通血脉为主,而麻黄解风寒宣卫气为辅(麻黄配桂 枝治痹痛,仍以风寒痹痛为宜,或佐以附子、防风,其效更佳), 用以治喘,则麻黄为之专功,而须以麻黄为主矣。
滕宣光云:用桂枝6克,麻黄3克,从未见发汗,反而见平 喘止咳,可见里外俱所致的哮喘证,非桂枝助麻黄莫属。
(二)荆芥 防风
【单味功用】
荆芥味辛,性温。入肺、肝经。生用发汗祛风解表,治感冒 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又能透发麻疹,治麻 疹透发不畅诸症。炒用则入血分,可止血祛风,治血、便血、崩 漏等症。另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疮疡初超而有身证者。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入膀胱、肝、脾经。本品浮而升,为 祛风圣药。既可治风寒之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诸症,又 可治风热之感冒,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还能祛风湿而止 痛,治风湿痹痛等症。防风炒用,也有止血之功,可用于治疗便 血、崩漏等症。
【伍用功能】
荆芥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性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 功,偏于发散上焦风寒,炒黑入药,又入于血分,可发散血分郁 热。防风气味倶升,性温而润(昔谓:“风药之润剂”),善走上焦, 以治上焦之风邪,又能走气分,偏于祛周身之风,且能胜湿(凡 风药皆能胜湿)。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并走于上,发散风寒,祛 风胜湿之力增强。
【主治】
1. 四时感冒,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头、身疼痛等
症;
2. 风疹(类似荨麻疹),皮肤瘙痒症;
3. 疮疡初起,兼见表证者;
4. 便血,月经过多,泄泻,痢疾。
【常用量】
荆芥6?10克。
防风6?10克。
【经验】
荆芥、防风伍用,名曰荆防散。《本草求真》说:“荆芥…… 不似防风气不轻扬,驱风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宣散风邪,用以 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荆芥发汗散寒之 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功较胜。二药参合,既能发散风寒,又能祛 经络中之风热,故凡四时感冒,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全身疼痛 之症,均可配伍应用。施老认为,若属外感表证,用麻桂(辛温 发表重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辛温发表轻剂)用 之最宜。
(三)葱白淡豆豉
【单味功用】
葱白味辛,性温。入肺、胃经。本品生辛而散,熟甘而温,外 实中空,升多降少,功专发散,既能疏散风寒、发汗解肌(发汗 之力较弱),用于治疗感冒风寒轻症,又能明目利窍通便、通阳气 而散阴寒,用于治疗气血凝聚、头昏头痛,寒凝气滞、腹胀腹痛, 以及膀胱气化失司而小便不利等症。
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加工发酵而成。制法有 二:①通常于夏季将黑豆洗净、蒸熟,摊在席上,用桑叶、鲜青 蒿盖在上面,使发酵成黄色后取出,去其桑叶、青蒿,拌以清水, 放入瓮内,封口置于露天晒三星期,然后取出晒干备用。②每百 斤黑大豆,用苏叶、麻黄各2000克,水浸汁,将黑豆煮透,药汁 煮干,倒于竹匾内,晒至八成干后,装入大坛内,夏季三天、冬 季五天,待其充分发酵,取出晒至将干,再行蒸透,然后晒干收 存备用。本品前一制法,味辛、甘、微苦,性寒。后一制法,味 辛,性微温。既能发散表邪、透邪外达,用于治疗四时感冒,发 热、恶寒、恶风、头痛等症,又能散郁清热除烦,用于治疗热性 病后期的余热未尽,以致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等症。
【伍用功能】
葱白辛而带润,温而不燥,升多降少,入肺宣散,发汗解肌, 以通上下之阳;豆豉气味俱降,祛风散热,利水下气,活血解毒, 散郁除烦。二药伍用,一升一降,直通上下左右,通阳发汗,解 表散邪,祛风散寒。二药参合,通阳发汗而不伤阴,更无寒凉遏 邪之虑。清代张璐云:“豆豉吐虚热懊侬,得葱则发汗。”可谓二 药相合,相得益彰矣。
【主治】
外感病初起,邪在卫分者,症见恶寒发热(或微恶风寒)、头 痛、四肢酸痛、苔薄白、脉浮数,或鼻塞、咳嗽等。
【常用量】
葱白3?10克;或2?5寸。
淡豆豉6?12克。
【经验】
葱白、淡豆豉伍用,出自《肘后方》葱豉汤。用于治疗感冒 风寒初起,头痛鼻塞,邪轻病微者;亦治温病初起,而有恶寒者。 笔者认为,二者参合,以解肌发汗,可代麻黄汤之用。清代张璐 谓:“本方药味虽轻,功效最著,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 感冒,靡不随手获效。”

(四)桑叶 桑枝
【单味功用】
桑叶为桑树的叶子,又叫冬桑叶、霜桑叶。味苦、甘,性寒。 入肺、肝经。本品质轻气寒,轻清发散,既能疏散在表之风热,又 能清泄肺热、滋肺燥、止咳嗽,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之发热、头痛、 咽喉肿痛、咳嗽等症,还能散风热、清肝热,用于治疗肝经风热, 或实火引起的眼睛流泪、红肿涩痛等症。另外,还可凉血止血、乌 须黑发,用于治疗血热吐血、发须早白、脱发诸症。
桑枝为桑树的嫩枝,故又叫嫩桑枝。其味苦、性平。入肝经。 本品长于祛风活络、通利关节、利水消肿,用于治疗周身风热痒 疹、肤干欠润、风湿痹痛、经络瘀滞所致的关节疼痛、筋脉拘挛、 四肢麻木等症。
【伍用功能】
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长于疏表邪、散风热、凉血滋燥、 清肝明目;桑枝长于通络道、行津液、利关节、祛风除痹止痛。桑 叶以散为主,桑枝以通为要。二药伍用,疏通兼备,清热疏风解 表,祛风通络止痛益彰。
【主治】
1.外感初起,身热不甚,头痛,周身不适、疼痛等症;
2-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关节疼痛等症;
3.风热痒疹等症。
【常用量】
桑叶6?10克。
桑枝15?30克。
【经验】
桑叶、桑枝伍用,善治四时感冒诸症。若风寒较甚,与荆芥、 防风伍用》若风热较重,与银花、连翘参合,其效更著。
(五)栀子淡豆豉
【单味功用】
栀子又名山栀。味苦、性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 (入心、肺、三焦为主)。本品生用泻火(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它既能清泻三焦之火邪而除烦,用于 治疗热病心烦、郁闷不舒、躁扰不宁等症;又能清肝明目,以治 肝热目赤肿痛等症;还能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用于治疗湿热黄 疸、胁肋胀满、疼痛,发热、纳呆、尿少色黄等症。另外,还能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魈血、尿 血诸症。
淡豆豉(见第4页)。
【伍用功能】
栀子味苦气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善泻心肺之邪热,使 其由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本品炒后入药,既 能走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可谓 气血两清是也;豆豉色黑,味苦气寒,经苏叶、麻黄煮水浸制之 后,其气由寒转温,故能发汗开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烦。梔 子突出一个“清”字;豆豉侧重一个“解”字。二药伍用,一清 一解,清解合法,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泄里热,解郁除烦甚 妙。
【主治】
1.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诸症;
2. 热性病后期,余热未清,以致胸中烦闷、躁扰不宁、失眠.
等症。
【常用置】
栀子4. 5?10克。
淡豆豉6?10克。
【经验】
梔子、淡豆豉伍用,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梔子豉汤。用于 治疗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心中懊侬者。《本草 求真》说烦属气,躁属热。仲景梔子豉汤用梔子以治肺烦,用香豉 以治肾燥。又用梔子作吐药,以散膈上之邪。即经所谓高者因而越 之是也。故梔子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食。”
作者体会,不论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之发烧者,均宜 施用。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不退, 而心下郁烦不适者,即应手取效。
施老治外感病,以“清”和“解”为要法。清是清热,解为解表。即 临证一面清里,一面解表。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参以脉象、舌苔, 辨清寒热的比重,分别给予三分清七分解,或五分清五分解,或七 分清三分解,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二药虽然简单,一以梔子 之清,一以豆豉之解,亦示后人治外感之大法也。
(六)桑叶 菊花
【单味功用】
桑叶(见第5页)。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入肝、肺经。本品质轻气凉,为 疏风清热之要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之头痛、发热等 症,又能清肝泻火、平降肝阳,用于治疗肝阳上扰、头痛头晕、肝 火上攻、目赤肿痛等症,还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疮疡肿毒诸症。
【伍用功能】
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能升能降,为疏散风热、宣肺泄 热、润肺止咳之要药;菊花质轻气凉,轻清走上,善疏风清热、清 肝明目。桑叶长于散风,菊花长于清热。桑叶清疏之力较强,菊 花清疏之力略弱。故二药协同为用,疏风清热、解毒退烧、清肝 明目、润肺止咳效力增强。
【主治】
1. 风热感冒,风温初起,身热不甚,有汗表不解,咳嗽,口 微渴者;
2. 肝阳上扰,或风热为患_,所引起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
等症。
【常用量】
桑叶6?10克。
菊花6?10克。
【经验】
桑叶、菊花伍用,为辛凉解表之剂。出自清*吴鞠通《温病 条辨》桑菊饮。用于治疗风温咳嗽。笔者体会,桑叶长于散风,菊 花长于清热,二药参合,散风清热、解表退烧之力加强。故凡四 时感冒,证属风热者,或风温初起,有汗表不解等症,用之均有 良效。

感冒论治-刘渡舟

今天谈一个小题目——感冒。一般以为感冒是常见的轻浅的外感疾病,没有讨论的必要,即使讨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然而问题恰恰产生在这里。如果允许说,作为一个大夫不能做好感冒的辨证施治,甚至只用几种成药应付,或者是不能掌握感冒的一般治疗规律,而偏偏能治温病、伤寒等复杂的病证,都是很难想象的。同学们通过五年的系统学习,刻苦钻研,当然比一般的水平要高,但是正因为水平高,对于这些所谓常见的轻浅的疾病,更要特别注意。
    感冒的病因病机和证状等,《中医内科学讲义》上说得很清楚,不再重复。现在重点谈谈辨证施治,也就是如何将书本知识在临床上正确地运用。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祛风当用辛散。由于四时的气候不同,风邪的侵袭往往挟有不同的时气,一般以风温和风寒为多见,在辛散中又分辛凉和辛温,这是治疗感冒的基本法则。在这基础上,遇到挟署、挟燥、挟湿的,结合清暑、润燥、化湿;遇到患者内热偏重或痰湿偏多的,也可结合清热或化痰。
    感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肺,故用辛散治疗的目的在于宣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职司治节。凡是感冒上出现寒热头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都是通过肺来治疗。当然,兼见胁痛的也用疏肝,兼见食呆烧心的也用和胃,总之是以宣肺为主,从宣肺结合其他方面。
    感冒的发生和发展,同人体正气的强弱,及卫气的调节失常有关,故多因寒温不适和疲劳等引起,尤其是体虚的人容易感受,感受后往往纠缠不解。但是在这种内、外因相引发病的情况下,不能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把因果颠倒。因为感冒毕竟是外感新病,应以祛邪为先,只是不能看作轻浅的外庙病而忽视内在因素。
理解了这些问题,对于感冒的治疗已经网珠在握,可先温习一下感冒的常用方剂:
葱豉汤(《肘后方》)——豆豉、葱白。
杏苏散(《温病条辨》)——紫苏、杏仁、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姜、枣。
香苏饮(《局方》)——紫苏、香附、陈皮、葱白、生姜甘草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川芎茯苓甘草
以上是辛温发散方。葱豉汤通阳发汗,温而不燥,通用于寒邪伤表。杏苏散宜于咳嗽痰多。香苏饮宜于胸闷气滞。荆防败毒散宜于风寒较重,伴见四肢酸痛等证。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连翘芦根甘草
银翘散(《温病条辨》)——银花、连翘、豆豉、荆芥薄荷、牛旁、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以上是辛凉发散方。二方同样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银翘散重在发汗清热,兼有解毒作用。
三坳汤(《局方》)——麻黄杏仁甘草
这是辛平发散方。一般因麻黄性温,亦列于辛温解表剂。我认为麻黄虽然偏温,其性轻扬,为肺经专药。但本方用杏仁泄肺利气而不用桂枝,不同于麻黄汤的辛温发汗,且加入石膏即麻杏石甘汤,成为辛凉宣泄。说明本方的发散,重点在于宜肺止咳,一经结合不同气味的药物便能改变其性质。我对一般感冒咳嗽,取其简单有效,临床上常作为基本方,根据具体证状加味。
桑杏汤(《温病条辨》)——桑叶、杏仁、象贝、豆豉、山桅皮、沙参、梨皮。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香薷厚朴、扁豆、银花、连翘
霍香正气散(《局方》)——藿香、紫苏、桔梗厚朴白芷白术、陈皮、半夏曲、茯苓、大腹皮、生姜、红枣
以上是感冒兼证方。桑杏汤治风邪兼燥,新加香薷饮治风邪兼暑,藿香正气散治风寒兼湿。其中新加香薷饮因暑多挟湿,故用厚朴,如果只属暑热,可改六一散。藿香正气散主要化肠胃湿浊,亦有解毒作用。
桂枝汤(《伤寒沦》)——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红枣。
参苏饮(《医垒元戎》)——人参、紫苏、葛根、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木香甘草
玉屏风散(d得效方》)——黄芪、白术防风
以上是体虚感冒方。桂枝汤调和营卫,加强体力以使其出汗;参苏饮在一般祛寒止咳内加入扶正补气;玉屏风散则益气以托邪外出。三者的作用不同。
治疗感冒的方剂并不多,但在这些方剂里可以看到同样治疗感冒,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也可看到在疏散的原则上,目的还是一致的。再从这些方剂的药物来分析:
疏表散邪——豆豉、紫苏、荆芥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羌活、独活香薷薄荷、桑叶、菊花、葱白、生姜
宣肺化痰——麻黄桔梗、牛蒡、杏仁、象贝、前胡、半夏、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山栀、竹叶、生甘草
生津润燥——沙参、芦根、梨皮。
化湿理气——厚朴、藿香、白蔹、茯苓、大腹皮、陈皮、枳壳木香香附
补气和中——黄芪、人参白术、扁豆、红枣、炙甘草。’
治疗感冒的方剂和药物当然还有,但掌握这些方药已经足够应用。问题在于有些方剂的组成比较简单,有些比较且杂,有些药物的作用比较单纯,有些也比较复杂,如何来适当地加减使用,我认为主要还是掌握几个基本用药法则,因再进一步具体说明如下。
一、疏 表: 感冒均由外邪引起,就必须疏表。然外邪的侵袭有轻重,性质也有不同,必须加以区别.大概初起微觉恶风形寒,头胀鼻塞,偏寒偏热不明显,用防风薄荷等轻泄,兼有低热者加荆芥、桑叶使其微汗,风热和秋燥相同。感受风寒较重,形寒头痛亦较剧者,不论已经发热或未发热,均宜辛温发汗,或用紫苏、防风,或用豆豉、葱白,或用麻黄桂枝,在夏季惯常用香薷。若是暑热挟湿,仍宜轻泄法内加入佩兰、藿香。疏表虽为感冒的重要治法,一般只用一、二味,并不多用。柴胡葛根独活等,非在特殊情况下也少使用。
三、清 热: 感冒用清热药,多在辛凉解表剂内用来治疗风热之邪,或是风寒感冒已有发热,用以帮助缓解。常用者为连翘、银花、山栀子黄芩,用时亦只选择一、二味;在夏令又惯用青蒿、六一散之类。所以清热法在感冒上不是主要的,如果离开了疏散,单用银花、连翘等为主,是不恰当的。至于风热和秋燥感冒用瓜楼皮、芦根等,虽然也有清热作用,目的在于生律润燥。
三、宣肺肺主皮毛而司卫气,疏表药不离肺经。里所说的宣肺,系指宣扬肺气来治疗喉痒、咳嗽、痰多等肺脏证状。正因为疏表必须通过肺经,宣肺也能协助解表,用对应取得联系。一般治喉痒用蝉衣、胖大海轻扬宣散,咳嗽用麻黄、牛蒡、前胡、桔梗、苦杏仁、象贝母、橘红等宣化风痰,湿重者用半夏温化。必须注意,感冒咳嗽忌用止咳,愈止则邪愈不透,咳愈不宁,故批把叶等常用咳嗽药不用于感冒初起,热痰、燥痰用川贝母、甜杏仁,亦常与象贝母、苦杏仁同用。
四、兼治用疏表、宣肺,适当地结合清热,是感冒的基本治法。很明显,大多成方就是这样组成的。但在感冒上出现的其他证状,也应适当照顾,即也有了解用药的必要。如:鼻塞流涕用苍耳子、辛夷;头胀疼痛用菊花蔓荆子;四肢酸疼用羌活、桑枝;咽喉红痛用山豆根、马勃;大便秘结用栝楼皮、积实;胸院痞闷用郁金、香附,或用桔梗枳壳的升降调气;等等。
治疗任何一个病,首先抓住病因病机,通过病因病机来消除主证,其他兼证亦随之而解。这也就是说治疗一个病应从全面考虑。如果不从根本治疗,见一证用一药,便会造成杂乱现象。尽管在基本治法上根据具体证状适当照顾,没有限制也没有什么冲突,难免有叠床架屋之嫌。感冒,正如一般所说是常见的轻浅的外感疾病,我认为也应当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在治疗上作全面的考虑。
夏天的一次无心(其实是有心的)终于破解了我儿时困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对关元的描述,我便顺手拍打起来,几天下来出大汗的现象没了,真是好惊喜(原来小肠经治盗汗而关元又是小肠经的募穴)。

治疗盗汗的神药——桑叶

治盗汗:冬葵子三钱,水煎兑白糖服。(江西《草药手册》)

治疗盗汗一绝

取玉米自汗盗汗皆可治,玉米茎芯显奇效
取玉米杆里的白色芯一大把,煎汤顿服。不论中医里的邪热郁蒸、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都可以治疗
出汗有盗汗和自汗之分.中医认为,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入睡后出汗为盗汗;清醒时自觉出汗称为自汗.治出汗,可用玉米茎芯(削去外皮取芯)煎水当茶饮.
盗汗是睡着后出大量虚汗,以头胸部为多,睡醒后汗自止。
玉米芯性平,属甘涩之品,甘可滋养阴液,平肝宁心,涩可收散止脱,故表敛汗,故药后心液自调,阴阳得固,不论阴虚热扰之盗汗,还是卫阳不固之自汗,皆可治愈.此方简便易行,取材方便,甘甜可口,无毒副作用.杆里的白色芯一大把,煎汤顿服., 
治疗盗汗
可取带壳桂圆12粒,清水洗净后用手捏破放在锅内,加水一碗,再加红糖少许煮成八分碗,于晚上睡觉前服用,吃桂圆肉喝汤,一剂即愈,有特效。
桑叶为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其治病入药始于东汉,《神农本草经》里列为“中品”,其意是养性。据说,它可以治疗20多年的顽疾。

相传宋代时,某日严山寺来一游僧,身体瘦弱且胃口极差,每夜一上床入寐就浑身是汗,醒后衣衫尽湿,甚至被单、草席皆湿,20年来多方求医皆无效。 

一日,严山寺的监寺和尚知道了游僧的病情后,便说:“不要灰心,我有一祖传验方治你的病保证管用,还不花你分文,也没什么毒,何不试试?”翌日,天刚亮,监寺和尚就带着游僧来到桑树下,趁晨露未干时,采摘了一把桑叶带回寺中。叮嘱游僧焙干研末后每次服二钱,空腹时用米汤冲服,每日1次。连服3日后,缠绵20年的沉疴竟然痊愈了。游僧与寺中众和尚无不惊奇,佩服监寺和尚药到病除。 

中医认为,其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肝、肺经,具有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之用,其实桑叶还有止盗汗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亦早就有“桑叶除寒热、出汗”的记载;《丹溪心法》中亦有“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汤调服,止盗汗”的记录。
出汗多,盗汗 
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方用:
白术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剂。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1986;(5,43)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彻邪。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五苓散原方:茯苓,白术,猪苓各12克,泽泻18克,桂枝8克,研粉,每次服2克,开水冲,日三次。
自己按穴位治盗汗:阴郗+后溪;太溪+复溜
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
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
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
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我儿子4岁,盗汗有一段时间了,每晚他睡着后我们都要帮他擦4-5回汗才行,一般出汗情况至少持续一个钟头,昨晚开始给他按阴郗穴位和后溪穴,还是出汗不止,后面加上太溪和复溜穴,每个穴位按三百下,按完我就出去看电视了,半个小时回来,默默儿子后背发现没汗了,暗暗欣喜,今晚继续,有信心!
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易出现自汗、盗汗,表现为白天稍活动即汗出,睡中亦汗出,常浸湿枕巾。孩子常形体偏瘦、食纳欠佳、少言懒动,二便正常,舌淡、苔薄黄,脉沉细。通常医师会推荐生脉饮、玉屏风颗粒等中成药治疗,不过家长也可尝试一下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张占玲医师的经验方仙枣汤。该方主药仙鹤草能收敛止血、补虚强壮,合甘温之大枣补气养血,使小儿形体健旺、腠理固密,治疗小儿汗症甚为合拍。
处方:仙鹤草30~50克,大枣5~10枚。

  用法:水煎频饮,每天1剂,7天为1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