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一词就是古代推销“矛盾”的尖商的精神病得意忘形时候的癔语! 一,辩证法是模糊思维的产物 矛盾的本意就有“不共戴天、不能并立、你死我活”的意思!韩非子的寓言已说得很清楚!《韩非子.难一》说:人有鬻矛与楯者,誉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百度还解释说:“矛盾”还指以文词相辩难,还有“屏障”意思;还有违抗的意思。可见,“矛盾”一词就是一个感性思维的含糊性的产物。辩证法却用含糊的“矛盾”一词来表示的对立统一规律,说明辩证法就是感性的含糊思维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初民们的寿命不长,但又希望长生不老,巫师说他可以帮助人实现不死之梦,这就是辩证法矛盾律思维的起源!现实是:人会死的,其愿望却是不死的!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就表现在巫师的长生不老的神仙思维中:中医说吃人参可长生不老,又说吃仙桃可长生不老!这就是巫术辩证法的起源。后来发展为阴阳辩证法,认为:阴阳合而万物生,阴阳离而万物亡。 荀子在《天论》中对陨石雨的解释:“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实际上什么也没说清。在古代典籍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关于磁铁石吸铁的原因,宋代人陈显微说:“磁石吸铁……皆阴阳相感、隔碍相通之理。岂能测其端倪哉?”这就是承认阴阳相感的奥秘无法弄清。既然不知其奥秘,科学就无从谈起。 几千年来,华人就是这样阴阴阳阳、模模糊糊地走过来的,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不能用正确的逻辑方法思考问题。 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巫术辩证法的复辟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1770-1831)称自己的“正反合”辩证法来源于中国的《易经》。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周易》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其“正、反、合”相当于《周易》八卦的“阴、阳、合”,显然是生殖崇拜的性合模式。 巫术相信“万物有灵论”,万物通过各自的灵魂发生相互感应(列维.布留尔的“互渗律”),这就是“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学说。弗雷泽认为:巫术思维的规律有相似律与接触律。中国特别发达的类比“象思维”就是相似律的发展,华人特别强调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式的体认式理解事物是巫术“接触律”的发展。臣民与皇帝握手后三天不洗手;以及一些女孩喜欢当二奶都是“接触律”心理。 辩证法爱好者柏拉图也是泛“神”论者。柏拉图把原本只存在于人脑中的抽象概念(即理念)单独拿出来作为万事万物的模型。于是“理念”就成了万物的本质,是万物能够被分类的原因。柏拉图不仅认为万物有灵,而且一物有很多的“灵”,这个“灵”就是理念。这众多的理念构成了宇宙的秩序,使之形成为一个有理性的宇宙,而最高的理念就是“善的理念”。 在柏拉图“理念”的基础上,黑格尔就把抽象概念外在化、实在化了,并命名为“纯粹概念”或绝对精神。纯粹概念脱离了人类的心灵,并“注入”到万物之中,成了实体的“精灵”,而且正是这一精灵主宰了万物的存在和演化,是万物存在和演化的唯一根据。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分为:正题、反题和合题。反题是对正题的否定,合题继承了正题和反题的合理之处,抛弃了它们的缺点。因此,事物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事实上,正题自身不会产生反题,正题和反题的矛盾自身不会产生合题。20世纪的分析哲学大师罗素在《西方哲学史》说,黑格尔是一个受东方巫术思维影响的江湖术士,“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 三,“矛盾”是精神病的癔语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面之间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前者叫同一性,后者叫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即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属性。 简言之:对立的双方必须在一个统一体里,或者说,同一事物包含了你死我活的两个冲突的要素!这种矛盾体有吗? 一个家庭里,夫妻被辩证法视为矛盾体,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斗争性;若有这样的斗争性,就是夫妻离婚家庭解体甚至家破人亡。可见,家庭矛盾体不成立。 同样,在学校(企业)等单位,师生关系也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关系,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师生关系的终结,或学生转学或老师调离,不然会出现学生杀害老师的恶性事件,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包含了你死我活的两个冲突因素的矛盾体只是一种病态,如艾滋病人。一方面,艾滋病毒要人死去;另一方面,病人会采取一切手段消灭艾滋病毒。这种你死我活的矛盾存在一个人身上,但艾滋病毒是外源性的,并不是人类天生就有的。只有癌症等少数疾病是内生性疾病。相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来说,疾病只是一种暂时状态!病菌进入人体使人得病死亡,或人体消灭病菌后康复,都是一种暂时的情况!其他非生命的物质就不存在这种矛盾的状况!辩证法却把万事万物都说成是矛盾体,显然是夸大其词! 根据基因的自私性原理,生命不可能是一个矛盾体。矛盾的意思是说,你既是你又不是你;也就是说:你“肯定、发展自己又否定、消灭自己”,这是精神病的癔语。因为“否定消灭自己”不合自私性的要求,只有“肯定发展自己”才合基因的自私性原理。所以,生命不是搞“自否定”的矛盾体。 四,辩证法是反逻辑的语言游戏 现实中的事物是不会矛盾的,因为它们就是它们本身,A就是A,不是非A。矛盾是由于把并非同一物体的A和非A“两个物体”当成同一个物体看待,是观察主体的反逻辑和非理性造成的。如果破除掉这种非理性和反逻辑的诡辩,就会发现现实事物就是它本身,而不是它的否定概念。 波普尔批评辩证法说:命题与命题可以互相矛盾。现实中的事物不可能出现辩证法所说的矛盾。辩证法所举的例子只说明世界是多元的,事物是复杂的,但不能证明世界或单个事物(或事实)是矛盾的。 比如所谓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矛盾”,阳光和黑暗之间的“矛盾”,并非真正的矛盾。真正的矛盾是:一个东西具有某种属性而同时又不具有某种属性。电子和质子、阳光和黑暗是两种东西,不构成矛盾。 至于说“原子既包含带负电荷的电子又包含带正电荷的质子,因此是个矛盾的统一体”,或说:“一天既包含阳光,也包含黑暗,是个矛盾的统一体”,是因为语言含混而造成的。因为“原子既包含电子又包含质子”,精确地说,等于“在某个时刻,原子的某些部位是电子,而另一些部位是质子”。“一天既包含阳光,也包含黑暗”,精确地说,等于“一天在某个时刻是充满阳光的,在另外的时刻是黑暗的”。当我们说得很精确的时候,表面的矛盾就消失了。原子和一天不是矛盾的统一体,而只是复杂的东西。 只要你能理性思维,精确地描述世界,矛盾就消失了。当你满脑浆糊、非理性地表述事物的时候,矛盾就存在。 比如: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这二者矛盾吗?不矛盾,因为电子和质子是两个东西。既然质子和电子并非同一,它们带不同的电荷也就丝毫没有矛盾之处。矛盾来自于主体糊涂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认为质子和电子“乃是同一”,所以它们带不同的电荷才会被“当做矛盾看待”。如果能够理性地看待和表述事实,就会发现质子和电子并非同一。 所以,辩证法只是反逻辑的语言游戏,是模糊思维的想象与忽悠,它没有任何实践意义,只有矛盾的斗争性造成“割命性”破坏,离间了人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