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头一捆竹” 传奇

 老虎子 2019-10-14

紫气氤氲怡心目,毕智穷工赛玉琢。

珍若拱璧大亨壶,当数龙头一捆竹。

一首诗引出一段传奇故事,是关于清代紫砂名家邵大亨的传奇人生、传奇壶艺和“龙头一捆竹” 的传奇经历及该壶流转的传奇故事。

话说中国紫砂历史上出现的经典作品“龙头一捆竹” ,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知道该壶作者邵大亨传奇人生和该壶创制因由以及如何进博物院曲折历程的却不多,当代有关书刊上的有些描述也存商榷之处。

尊重一段历史,揭秘一个真相。现将个人掌握的几段鲜为人知的轶闻和研究成果辑录成文,以飨求证者。

清 万泉款 龙头一捆竹

大亨壶的传奇经历

卲大亨于道光年间所创的“龙头一捆竹” 能留存下来,还有一段传奇经历。

话说民国二十三年(1934)夏至日起,宜兴地区连续40天未下雨,又遇上多年不见的大干旱,连东、西两氿都干得个底朝天,氿里可推车行人,四五十里外的杨巷人可沿着河道进城上宜兴。当时的宜兴,于雍正四年(1726)被划分为宜兴、荆溪两县,同城异治,县境以东西溪为界,溪南属荆溪,溪北属宜兴;城垣以东西为界,东半城隶荆溪,西半城隶宜兴,同属江苏常州府辖,直至民国元年(1912)才撤废。

两县官员组织民工清理河道,清淤时,一位民工用钉耙在长桥(蛟桥)下的桥洞里清理,忽然钉耙齿上勾出一团东西,当时还以为是只躲在淤泥里的甲鱼呢,仔细看,却是一把壶,可惜的是被钉耙齿勾破了。至此,久沉桥洞河底里的这件壶,终于重见天光。这民工心想,把壶藏在桥洞里,说不定是件值钱货,于是找来水洗涤一番,拿到长桥边的一家茶馆里请人看,正好有一懂行的窑货老板在,认出是一度从人间消失的“龙头一捆竹” ,竟然肯花两担米把壶给换了过来。这民工在这荒年用一把破壶换得两担米,如碰到天上掉馅饼,欢天喜地比扒得到几百只甲鱼都开心。

上世纪虹桥旧影

那么“龙头一捆竹” 怎会出现在桥洞下的河道里呢?这首先还得对长桥有个交待:横跨在东西溪河道上的这座长桥,位于宜兴城中,河道穿城而过。东汉时为木桥,当时南北长72丈(将近现在的200米),每隔5丈筑一墩,共13墩,时称长桥。长桥中高起如虹,屡屡损毁,重修重建。宋代易木为石成为拱桥,根据“周处斩蛟”的传说,苏轼大书“晋征西将军周孝公斩蛟之桥” 十二字。光绪年间重建,桥石上有阳刻“重建蛟桥” 四字,桥东侧题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妙墨尚留苏学士,行人安稳布帆无恙神威犹仰晋将军”, 西侧题刻“平步青云对南郭铜峰千秋巩固,重看明月印东流氿水万派朝宗” 桥联。1970年拆毁改筑水泥大桥,更名“人民大桥”1995年随人民路拓宽恢复“蛟桥”旧称。现桥南东为“华地”、 桥北东为“天健” ,西氿边仿建的蛟桥离原桥址西移了近千米。

估计是清末民初时期,随着改朝换代、军阀混战、农民暴动等的进行,宜兴城时常处于战乱状态,持有“龙头一捆竹” 的那人,说不定是为避乱或有事外出,别出心裁地将壶藏在了桥洞下的河道里,以后不知是客死他乡还是其它原因,反正再也没回来取走。与韩其楼合编《中国紫砂茗壶珍赏》的紫砂名家、学者夏俊伟先生曾告知,直至解放后的1956年,有人提起民国二十三年“龙头一捆竹”重现的这件事,经追查,在宜兴一姓周的大地主家被发现收缴,先是送到苏州,后移交苏南文管会(南京博物院藏品有多件来源于该单位)。

笔者在与江苏省陶艺大师王小龙的接触中还了解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当时知名度和技艺最高的几位紫砂艺人,就曾对龙头一捆竹” 进行过多次讨论。195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王小龙随父亲王寅春到裴石民家串门,朱可心已在,一会儿来了施福生、范增根,几个人围在桌旁边喝茶边聊天。裴石民又提起了“龙头一捆竹”,由于各流派门户风格有异,对历史上的经典造型评价时也是各抱己见,有说好、也有说不见得咋地的,但对“龙头一捆竹” 却是看法一致无不佩服之至。王寅春还曾在王小龙面前多次赞叹,并希望他好好研究,条件许可不妨“上上手” 

当代壶艺大师顾景舟,最崇拜的也是邵大亨和其名作“龙头一捆竹” 。他在《宜兴紫砂珍赏·紫砂陶史概论》中写道:“他精彩绝伦的传器,理趣、美感盎然,从艺者观之赏之,如醍醐灌顶,沁人心目;藏玩者得之爱之,珍于拱璧,不忍释手。他一改清代宫廷化繁缛靡弱之态,重新强化了砂艺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既讲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适用,又表现出技巧的深到,成为陈鸣远之后的一代宗匠。笔者自习艺开始,以之为毕生孜孜于斯道技艺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谛,遂得以奠定基础。”

然而,由于大亨的技艺超群和该壶的结构独特,加上大亨逝世后技艺失传,又没实物参照,当时的七大老艺人和多位高手均未能进行复制。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为完成父亲的夙愿、再现“龙头一捆竹” 的精彩,王小龙曾三上南京,与南博副院长宋伯胤先生取得联系,得以近距离观察,并在参照实图的基础上,经漫长实验和多重高难度的创新,终于完成“龙头一捆竹系列” 的成功创制。当代能重现大亨“龙头一捆竹” 形神兼备风采的,也只有王小龙、施小马为数不多的几位名家高手。王小龙还告知,当时他所见到的实物,确是裂损后用线条捆扎着的,现拍摄于收藏在南京博物院的“龙头一捆竹” 图片,我们仍能发现壶身底足部有一道捆扎着的丝条带。这正是:

神龙束竹气韵扬,太极八卦玄机藏。

损伤难掩玉润香,历经沧桑岁月长。

吴冠中作品《宜兴虹桥》

邵大亨的传奇人生

关于邵大亨的出生和卒年,正史典籍均无详载,只有“生卒年不详” 一句,绝非有关文章和网文所言的1796-1850年”(虚龄56岁)、“1796-1861年”(67岁)、“1831-1874年”(44岁),至于“乾隆晚期至道光末年、嘉庆至道光、嘉庆至同治年间人”等的说法,也不准确。笔者根据不多却是有据可查的记载和大亨在世时的社会背景,推测出邵大亨比较可靠的生卒年代,约为嘉庆二十年(1815)至咸丰十年(1860年),在世44年左右。

邵大亨是“年少成名”, 即十五六岁;他的成名作,就是道光年间被选录进皇室宫廷成为贡品的“龙头一捆竹” ,该壶的问世年代约为道光十年(1830),这与其“年少成名”吻合。

邵大亨是“壮年死于乱世” ,即三四十岁。嘉庆时,他还是个处于童年的小孩,道光时的三十年间,宜兴地区基本处于太平年月,只是到了咸丰末、同治初期才真正遇上乱世,民间称“长毛反” 。据1990年版《宜兴县志·大事记》载:文宗咸丰十年(1860)二月,宜兴戒严。四月十二日,太平军辅王杨辅清率兵数万,自归美桥至和桥。十三日,攻克宜兴、荆溪县城,选史姓宅第建王府(现宜兴人民医院西侧的辅王府)。同治三年(1864)正月二十三日,太平军撤走。

邵大亨的脾气“秉性刚烈” ,说不定还很固执,自然不会轻易俯首屈服,结果吃了大亏,至于究竟是被太平军还是加入了太平军被清军所杀,就难以断定了。反正景德镇的御窑即是在太平天国年间被捣毁的,2012年版《宜兴陶瓷史》有载:咸丰、同治年间,宜兴窑受战争破坏,各类陶盆烧造一度中断,看来也与景德镇差不多,损害程度不轻。

因此,邵大亨自道光初期开始学艺,肯定练就出了不同凡响的高超技艺,才能在年少时就能创作出惊世骇俗的“龙头一捆竹” ,却又不幸“壮年死于乱世” 。依据45岁前的“壮年”“长毛反” 时的乱世背景,邵大亨很可能是死于兵荒马乱的咸丰末年;往前推算到十五六岁时的“年少成名” ,约在道光十年(1830)左右,再往前推十五六年,就到了嘉庆二十年的1815年了。从嘉庆到咸丰年间,估算下来,差不多应该就是18151860年,近四十四五岁。如再往后推至同治年间,则是到了4559岁的中年期了;而前推至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期,邵大亨实际未能活到五十多岁,与“年少成名”及“壮年死于乱世”等史实背景也不符,很难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大亨实际的人生经历衔接。

以上推算的是邵大亨大概的生卒年代。

至于他的人生经历和性格脾气,也正因为他年少成名,故就有了心高气傲的资本,所创茗壶自然不会便宜,以致价高量少,一壶难求。又因为他不把钱财看得很重,不媚权贵,有财有势的人不在他眼里,对看不惯的人,即使愿出高价也不给。传说他还喜欢喝一口,今朝有酒今朝醉,不醉不休,存不住积蓄。也许他的人生过得并不美满,故希望借酒浇愁以驱烦恼。

人生中不可能什么都顺心遂愿,毕竟不如意者有十之八九。反正有许多我们今天不知道的原因,让年少成名的大亨竟然生活得不是那么顺畅甚至艰辛。世事叵测,人生难料。紫砂史上,不乏有曾经大名鼎鼎、风光一时的艺人,最后还是因穷困潦倒而死的先例。作为工匠的紫砂艺人,毕竟过去的社会地位不高,费心耗力的苦累活干得动时还能挣得点钱,干不动时就要忍饥挨饿,尤其是遇上乱世,就更难维持生计了。

性耿气刚的邵大亨虽做壶堪称一流,为人处事却不善变通。按理说,大亨做壶近三十年,十天半月做一把,数量也不会少,又因珍贵被人奉为至宝,存世量应该较多,可实际情况却是流转下来的传器寥寥无几,稀于凤毛麟角。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缺乏实物可考,在时过几十年后,他的大名竟然变得模糊几乎淡出人们关注的视线。在他离世七十多年后的民国二十三年(1934)初,南海“百壶山馆”主李景康、顺德“碧山壶馆” 主张虹在合编《阳羡砂壶图考》时,因缺乏实物佐证和史实记录,只能将大亨列入“待考” 艺人名列,称“大亨是壶肆抑壶工名号,尚待考正”。 不过,尽管外乡人缺乏了解,当地却有着民间口口相传下来的多个大亨故事在流传,本土乡士深知大亨壶的贵重。

当代,拂去尘埃让这颗金子闪闪发光的第一人,当数在上袁村长期生活过、被誉为“壶艺泰斗” 的顾景舟先生。他在《邵氏宗谱》中发现一段有价值的记叙,是与邵大亨同时代文人高熙所著《茗壶说》中“赠邵大亨君” 的那篇翔实描述:“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每博览古人名作,辄心揣手摹,得者珍如拱璧,其佳处,力追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也。……”2012年新编《宜兴市志》中的《紫砂名人》章节,也将邵大亨编入,称:“邵大亨性格孤傲,清介正直,不喜钱财,常穷困潦倒,虽其壶价昂贵,常人却一壶难求。”

这些记载,可为我们更接近于邵大亨的传奇人生提供佐证,以增进对真相的了解。在笔者看来,他的人生信条,很有一番豪放、洒脱的情怀,恰如唐代李白《将进酒》诗所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清 邵大亨 八卦河图洛书龙头一捆竹 南京博物院藏

邵大亨的传奇壶艺

上袁村是紫砂壶起源和兴盛的发祥地之一,自明以来,名家辈出,时大彬、陈信卿、陈子畦、惠孟臣、陈鸣远、邵旭茂、邵二泉等名工巨匠,都是上袁村上人。世居上袁的邵氏一族,祖祖辈辈从事紫砂壶的制作。浓郁的壶艺氛围熏陶,优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影响,为邵大亨年少成名创造了先决条件,关键还是他把握住了机遇,以精湛的技艺创作出了能被选录进入宫廷的造型独特的“贡器” 

清初,康、雍、乾三帝痴迷于釉色华贵的瓷器,追求极致的色彩艳丽。由于“土不入宫” ,能成为贡品的紫砂器,多为紫砂内胎,外施珐琅彩、炉钧釉或运用髹漆、包金、镶玉等豪华的装饰工艺,才能以艳丽缤纷的面貌成为御制品。直至嘉、道年间,所承制的宫廷御器,才由施釉加彩的重妆华丽向型制繁缛又典雅古朴方面转移,开始注重使用和欣赏功能并举,方使素面本色的紫砂壶得以跻身进贡行列。

传说道光六年(1826),新疆张格尔叛乱,道光帝于道光七年平乱成功并俘获张格尓。这是他一生中获得的最大功绩,志得意满之际,让内务府置办相关的御制器以为纪念,要求“于一器之中,盛载天地乾坤”,然各地呈上的许多贡器却未能满足朝廷旨意。直到道光十年左右,宜兴地区选呈的一批壶器中,邵大亨创作的那件“龙头一捆竹” ,才真正得到了道光帝的认可。

“龙头一捆竹壶” 的最大特征,是首次将龙的形象融入紫砂壶艺。在封建社会,“龙” 为帝王专属,民间老百姓谁敢触及,也只有胆大的邵大亨才会想到,也是他巧借为帝王歌功颂德的机遇,将藏于深宫的“龙”请下了神坛,为紫砂壶艺创作赋予了更广泛的祥瑞题材,使中华传统文化与紫砂文化实现了又一次更密切的融合。另一特征是结构巧妙:壶身似以64根细竹围成,腰间束竹,从壶身延伸、由8根竹子为一组的四足协调得体,竹的清雅和坚贞品格在壶上高拔。壶盖上有微凸的伏羲八卦方位图,位处中心的壶钮上有阴阳太极图,壶底饰有河图、洛书,天地玄机,一壶尽收。龙头形嘴、把,显得威武雄壮。整器既将代表帝王的龙威龙德显示了出来,又满足了圣上“于一器盛载天地乾坤”的旨意,实为一件精思妙构、匠心别具的稀世珍宝。

邵大亨年少时就一举成名,然而,也是大亨的秉性使然,在“一壶千金、几不可得” 的境况下,竟然得罪了不少“有求于他”的人。据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载:“有邑令欲得之,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不知这位邑令是哪一点让他不入眼,还是有哪处得罪了他,结果成为未能攀附权贵成为座上宾、却落得个挨打受辱的下场。

要说邵大亨舍不得把自己的壶轻易卖送,几乎到了惜壶如命、近似小气的地步也不见得。传说有一财主好不容易得到了一把大亨壶,却被佣人不慎摔破,财主暴怒,将其痛打一顿还逼以天价赔偿,佣人赔不起欲投河自杀。大亨得知,带了几把壶找到财主,让他任挑一把以饶恕佣人。财主还想出重金买下余壶,谁料想大亨却将壶一并砸向地面,甩手离去。他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怪人。

大亨壶的存世量稀如凤毛麟角,除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龙头一捆竹” 外,传器仅有“鱼化龙”、“ 掇球”、“ 蛋包”、“ 风卷葵” 几件。其“鱼化龙” ,是他首创的另一件龙题材作品,盖面上的龙头龙舌在注水时能伸能吐,神奇了得。“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乡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高熙《茗壶说·赠邵大亨君》)

邵大亨在世时不肯简单地重复原有的陈式,他意在出新,志在超越,这也是高熙有言详介的:“或游览竟日,或静卧逾时,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否则终日无所作,或强为之,不能也。”

本来就做得少,其真品至今几经社会变迁,难免不遭毁损,有的作品一旦没了,就失传再也无法查考了,不免令人惋惜。

邵大亨是个奇人,也只有奇人才能造得出奇壶,才干得出让人无可理喻的奇事。他的传奇壶艺,已化作为一个个神奇的传说在世间流传。在笔者看来,邵大亨的传奇壶艺,宗旨还在于追求壶艺的至高境界,做壶不在量多而在艺精,在于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能耳目一新,能历久弥新。为了实现这一人生抱负,真正到达他所期待的壶品艺境,他耐得住孤独寂寞,忍得了贫穷冷眼,不敢粗制滥造,不想欺世盗名,像一株劲竹,脱世、超尘、静修、求索,欣赏自我而坚定信念,特立独行而执著艺道,塑造完美而心存敬畏,无怨无悔而缘系紫砂。他的才思是超常的,他的壶艺是超凡的,他注重的目光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对紫砂一往情深,至亲至爱,诚如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诗所形容的那样: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施小马 龙头一捆竹

结论综述

综合上述,我们现即可对邵大亨的传奇人生和传奇壶艺作一概括:

卲大亨,世居上袁,清嘉庆至咸丰年间人(约1815-1860年),道光十年(1830)左右以创“龙头一捆竹”进呈清廷而年少成名,惜咸丰末年正值壮年时不幸死于“乱世” 。曾创“龙头一捆竹”、“鱼化龙”、“ 掇球” 等多个经典款式得以传存,其艺品艺德深受世人景仰。他是中国紫砂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是紫砂壶艺界继时大彬、陈鸣远之后出现的又一位奇才,堪称一代巨匠、一代宗师。有诗为赞:

高峰低谷任性行,做人做壶随初心。

但求艺品达臻境,不敢欺世盗虚名。

文:徐晓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