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修悟搏 2019-10-14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河西走廊示意图

《辞海》:“河西,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指今晋、陕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汉唐时指今甘、青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北朝时又泛指今晋地吕梁山以西的黄河东西两岸。”河西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生存。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开始,狩猎业、畜牧业和农业相继在河西地区发展起来。其中,畜牧业中的养马业发展最为突出。河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驯马、养马的情况,到了秦朝有了一定的发展,汉武帝元狩二年,河西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之后得到了有效开发,并为汉代的养马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

(1)自然环境

河西走廊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气候类型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荒漠面积辽阔。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在历史上曾是游牧民族的乐园。秦汉时期,正处于我国气候史上第二个温暖期,当时各地普遍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河西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光热和水、土资源丰富,形成若干绿洲。温暖的气候、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场,这是能够饲养马匹的先决条件。得益于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西养马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祁连山脉

《民乐县志》载:“祁连山,逼近江水,森林很多,峰峦洞深,松林葱蔚。合黎山美水草,多森林,东乐堡之民,多畜牧于此。”丰富的林业资源被用来饲养马匹、建造房屋和弓箭等,满足了当地生产生活的需求。汉宣帝时赵充国在祁连山军屯,说“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万余枚”可以看出当时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丰富的林业资源反过来又涵养了水源,武威山区。总之,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有利于森林牧草的生长,也保证了马匹的正常饮水。正是祁连山的雪水,孕育了河西走廊广阔的草场和大片的绿洲,使它变成了一个宜农宜牧,适合人们居住的丰饶之地。

此外,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开阔、食盐丰富等都有利于饲养马匹。两汉时期,河西地区已有食盐生产的记载,并且数量很大。如简文:“永始三年计余盐五千四百一石四斗三龠。”河西地区食盐资源丰富,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还有剩余的部分来满足牲畜的需要,从而保证了马匹的健康。

(2)社会环境

河西归汉前,这里曾是月氏、乌孙和匈奴等民族的乐园,他们有着丰富的驯马、育马经验,畜牧业历史悠久。河西归汉后,汉朝在这里置郡设县、移民实边、驻军屯田,揭开了河西历史上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序幕。大量人口的到来不仅为河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技术,开发了河西地区,而且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耕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时河西地区主要的蓄力就是牛和马,因此对马匹的需求扩大,再加上河西走廊狭长,主要交通也靠马力,生产马匹就成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需求。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河西走廊上的马场

河西地区养马业的发展得益于当地深厚的畜牧文化。春秋至西汉前期,河西曾是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乐园。月氏在先秦时已游牧于北方地区,其生活习俗与匈奴相同。史书云:大月氏“行国也,随畜移徙”,乌孙人“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说明河西地区畜牧业非常发达。当乌孙人、月氏人陆续西迁后,河西地区便成了匈奴人的游牧场所。匈奴依靠河西走廊绿洲的肥美水草,“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后来河西走廊被汉军占领后,匈奴因失去河西而发出“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叹息。

河西地区养马业的发展也是农耕、交通等社会需要的产物。河西归汉后,汉朝在这里展开了大规模的屯田。“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大规模的屯田不仅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还需要充足的蓄力。土地的开垦、作物的种植以及运输都离不开蓄力,农业对牛和马等大型牲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河西走廊狭长,交通不便,走廊内的信息主要靠人骑马来传递。随着河西四郡的设置,汉朝对交通的畅通和信息的获取有了更高的要求。又由于走廊地势高低起伏,不利于车等交通工具行走,再加上马匹本身具有体质好,日行千里的优点,因此马匹当之无愧的成了河西交通工具的首选。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万马奔腾”场景

(3)政治环境

河西地处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咽喉,又是匈奴南连羌人的必经之路。其地跨越边塞,占据险要位置,水草丰饶,适合屯田放牧。在冷兵器时代,军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河西归汉后,为了加强西北边防,汉朝展开了一系列建设活动,移民戍边和驻军屯田,大力养殖马匹,积极发展骑兵。边防的需要是汉代河西养马业发展的政治背景。汉初,匈奴一直控制着河西地区。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为了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著名战役河西之战,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降汉,标志着河西走廊正式归入了汉朝的统治范围。

在冷兵器时代,军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各国已有强大的骑兵建制,“秦国有‘骑万匹’,魏国有‘骑五千匹’,赵国有‘骑万匹’。骑兵行动迅捷,转战灵活,突击凶猛,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其杀伤力比传统的车兵和徒兵大得多。战国军事家孙膑曾总结骑兵的优越性曰:“用骑兵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敌虚背;三曰追散乱击......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故名离合之兵也。”

汉初,在与匈奴的较量中,匈奴骑兵以其高速、灵活的特点,在战场上或包抄,或偷袭,或出其不意断其粮道,给汉军以沉重打击。因此,建立一支强大的铁骑便成为汉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然而马匹严重不足,史载汉初皇室仅有“厩马百余匹”,自然无法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铁骑队伍,也就无法抵御匈奴的侵扰,看来“为伐胡故,盛养马”是当时汉王朝的必然选择。汉武帝占领河西,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想利用这个天然的牧场,增加马的数量,改良中原马的品种,加强汉军骑兵的力量。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河西走廊上的马场

二、汉朝河西养马业发展的表现

(1)牧场与厩苑规模的扩大

汉代设太仆掌马政,太仆之下设牧师苑令,牧师之下有马苑。《汉书·百官公卿表》载: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长丞......”

随着河西四郡的建立,河西地区的牧场规模逐渐扩大。规模较大的牧场有山丹大马营草滩、酒泉盐池湾、阿克塞海子和天祝松山滩等,其中以山丹大马营草滩最为著名。据《五凉志·沿革》载:“汉阳大草滩即指古之大马营草滩,东自高古城堡,西至永固堡,南屏祁连,而大马营草滩正处祁连、胭脂两山间。”境内水草丰美,适宜牛马的生长与繁殖。除大牧场外,还有分布于四郡各地的厩苑。汉简中有大量记载:“阑厩啬夫千秋里马敞,年卅七”由此可知河西牧场不仅规模大,而且数量多。尤为重要的是各厩还设有啬夫、丞等官员专门进行管理,足见当时河西地区养马业已具规模。

(2)马匹饲养方法的科学化

河西地区在马匹饲养方面有一套比较科学的方法。不仅积极引进苜蓿等新饲料,丰富马匹食物,而且将草秸和粮食等精、粗饲料搭配起来喂养马匹,促进马匹对营养的吸收。同时,还懂得夜间加喂的方法。马匹的草料主要包括精饲料和粗饲料。精饲料主要是粟等粮食作物,“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可见马匹食物消耗量较大;粗饲料主要指的是谷物的草秸,如茭等。随着河西农业的繁荣,这一时期粟、麦、糜等农作物被大量种植,有效的解决了河西军民的基本用粮问题,同时还有一部分粮食被拿出来喂养马匹,这在汉简中有大量记载:“出粟二百七十一石二斗,摄食候长、候史私马廿匹,积千七百六十匹”等,从简文可以看出马匹的饲料种类丰富,粟、麦、糜等粮食作物被用作马匹饲料,但这应该是很少的马匹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汗血宝马

这一时期河西马匹的饲料主要还是茭等草秸。《说文解字》:“茭,干草,从草交声。一曰牛蕲草,古肴切。”茭就是干草,为马、牛羊的主要饲料。除以上饲草外,汉朝还积极引进西域苜蓿等优质饲草,“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苜蓿种植成本低且容易成活,产量高。《齐民要术》:“地宜良熟,七月种之。畦种水浇,一如韭法。……长宜饲马,马尤嗜。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苜蓿从西域传入,第一站就是河西走廊。苜蓿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还有动物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是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

这一时期马匹饲养技术更加科学化。除了精、粗饲料并用外,还注重饲料的深加工,尤其对粗饲料。《汉书·尹翁归传》:“豪强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斫莝。”,加工后的饲料易于马匹咀嚼,消化较快,从而有利于马匹对营养的吸收。此外,当时人们不仅白天喂养马匹,而且在夜间也进行加喂,《居延汉简》记载:“食用茭四百九十二束,夜用二百五十束。”这样,喂养马匹的时间更加合理,自然有益于增强马的体质。还注意马厩的清洁,防止疾病的发生,“八月丁丑鄣卒十人。其一人,守阁。二人马下。一人吏养。”其中“马下”指养马和负责马厩的打扫、清理。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汗血宝马

(3)马种的改良

马的种类很多,颜色多样。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骑兵围刘邦于平城之时,曾以马的颜色分类编队,“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駹,北方尽骊,南方尽骍马。”汉代特别重视种马的引进和马匹的改良,尤其是西汉武帝时期。早在汉初就有人认识到中原马的不足,正如晁错所说“(匈奴人的马)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加上中原地区的马,不适应边塞气候,如赵充国所说:“汉马不能冬,屯兵在武威、张掖、酒泉万骑以上,皆多羸瘦。”为了战胜匈奴和打通西域要道,汉武帝积极引进西域良马。

“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河西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良马引进来到达的第一站便是河西地区,因此这一时期河西地区成了良种马的培育基地。汉武帝得到良马后,在河西等地设牧马苑养之。河西各地亦重视马匹品种的改良,善于捕捉野马来改善马种。野马和家马相似,但体躯比一般家马稍小。头部较大,耳朵较小,鬣毛短且直,额毛短,吻部为乳白色。野马栖息于环境比较恶劣的荒漠、草原、丘陵、戈壁及多水草地带。春夏季节常常结群,游移生活。冬季则结成大群来共同寻找食料和防御狼群的袭击。食物主要以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莎草科等为主。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马饲料:青干草

(4)马匹用途扩大

由于河西地区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的安危影响着西北边境的安危,进而影响着汉朝的安定。汉朝在建立河西四郡、将河西纳入版图之后,建立了大规模的邮驿制度,以此来有效控制边防地区。这一时期马匹传递信息的功用更加突出,大批马匹被用于邮驿传递,汉简中关于驿马的记载就是很好的例证,“驿马,骍,一匹。”;这一时期马匹还被用于农业生产。随着河西地区的不断开发,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用于农业生产,人力资源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这时候对蓄力的需求格外强烈。马匹速度快、力量大,行动灵活,有着其他蓄力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成了当时蓄力的首选。汉简:“父以负马田敦煌。延寿与父俱来,田事已。”

此外,还有大量马匹被用来驾车,车的种类也名目繁多,汉简记载的有传车、轺车、方相车等。“第廿五车夫平陵里辛盈川。”;除了大量被使用的马匹外,还有大批备用马匹,如简文:“以食候马、传马、萃马。”,“萃马”即备用马。总而言之,马匹在这一时期用途广泛,不仅用于军事、交通、耕种,还被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为当时社会生产生活和边塞安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有效的保障。

三、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影响

(1)政治影响

河西养马业的直接作用是生产了大量的马匹,增加了社会财富,增强了军事实力,为汉帝国的强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养马业的发展满足了当时农业生产、军备边防、交通运输对牲畜的需要。对抗击匈奴侵袭,维护边郡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汉代在河西开养马之先河,使得后代历朝政府皆重视河西地区牧马,比如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隋唐时期西北分设四十八监牧,明清时期依然有在太仆寺辖下的苑马监,掌边地茶马互市,其影响波及至今。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西汉骑兵

河西地处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咽喉,又是匈奴南连羌人的必经之路。其地跨越边塞,占据险要的位置。曾是中原通往西域各地的必经之路、是丝绸之路交通的主动脉,它又是中原经营西北的重要根据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河西四郡建立后,河西与汉朝的联系更加紧密,汉王朝通过建立牧马苑和其他一些机构,牢牢控制着河西地区。同时,河西养马业的发展也加强了边郡与汉朝的经济联系。由于河西地广民稀,自然无法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该地的自然资源,于是在河西归汉以后,朝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开发利用边郡的畜牧资源,从而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

汉代河西地区养马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首先表现在改变了河西单一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亦农亦牧、农牧并举的发展格局,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发展河西经济的共识,其经济意义不可低估。汉得河西以前,这里的居民“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匈奴战败退出走廊以后,“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屯田大规模兴起。屯田的开展使得养活更多的人口成为可能,大量人口涌入河西地区,不仅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验,对当地经济的开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游牧区逐渐转化为农业区。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东汉重装骑兵

屯田发展的同时,河西的水利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河西,水是人血脉。伴随着屯田的兴起,河西水利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当时河西四郡的张掖、敦煌等地就有规模较大的水利灌溉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灌溉了农业,保证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资源,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当地成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的农业区。农业的发展不仅保证了当地军民的口粮,而且还有一部分粮食作物拿出来喂养马匹,解决了马匹的饲料问题,从而有利于河西养马业的发展。河西游牧区的马、驴、骡等大牲畜输入内陆农业区,不仅对内陆农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汉朝骑兵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

(3)环境影响

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的存亡关系着汉王朝的整个统治,大批良马的产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巩固边防、传递军情、后勤运输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大批良马用于农业生产,为河西的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不容置疑的是河西地区的养马业对河西生态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大量草地的开发,对于河西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破坏在汉代即已发生,且危害匪浅。

河西位处风沙前沿,随着固沙植被的破坏,其沙漠化过程遂接踵而至。虽然汉代养马业的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有积极意义,但它对环境等方面的破坏也很严重,由于缺乏长远目标和总体规划,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盲目的移民垦荒,单纯地追求垦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总产量的增加,而忽视植被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掠夺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汉书》、《河西通史》、《匈奴史》、《中国养马史》、《《说文解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