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实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史说两宋“士人画”名家

 zpin 2019-10-14

两宋士人花鸟画主要有梁师闵、扬补之、陈容、赵孟坚、郑思肖等,其中扬补之虽未做官,然人品高洁,为士人所喜。

梁师闵,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后期,字循徳,京师人。以资荫补缀右曹。父和尝以诗书数师闵,略通大意。能诗什,其后和因其好工诗书,乃令学丹青,下笔遂如素习。宣和年间任左武大夫、忠州刺史、提点西京崇福官。《宣和画谱》云其:'长于花竹羽毛等物,取法江南人,精致而不疏,谨严而不放,多就规矩绳墨,故少瑕,盖出于所命而未出于胸次之所得,出于规模未出于规模之所拘者也。大抵拘者犹可以放,至其放则不可拘矣。盖师闵之画,于此方兴而未艾,欲至于放焉。'宣和御府藏其画作两幅:《柳溪新霁图》、《芦汀密雪图》。

现存《芦汀密雪图》卷为梁氏真迹,绘严冬湖天雪景,湖滨近处倩枝修竹,敲斜多姿,远处寒芦霜蓼,白雪皑皑。卷前水中一对鸳鸯相伴嬉戏,卷后两只鸂依偎憩息。全幅用笔细润,皴法简括,水墨为主,略施赭色,大片空白之运用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绘画'虚实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特质。全幅景致清幽空旷,笔墨温厚雅致。

卷首有徽宗瘦金书'梁师闵芦汀密雪'七字,卷末署有'芦汀密雪臣梁师闵画'款。卷中有乾隆御题诗:'院本横识瘦金,雪溪宛转荻芦深。鸳鸯两两相随逐,不为严寒异故心。'画中钤有'宣和'、'皇姊图书'、'乾隆御览之宝'、'乾'、'隆'等印玺多方,后幅有道岩、朱标二家题记,曾经宋内府,元大长公主,清乾隆内府收藏,《宣和画谱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

“虚实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史说两宋“士人画”名家

扬补之《雪梅图》

扬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自号清夷长者、紫阳居土等,江西清江人,西汉扬雄之后。高宗时秦桧专权,扬无咎耻于依附,屡征不起。工诗,善书,工画梅兰、竹石、水仙、人物,水墨人物学李伯时,梅竹、松石、水仙笔法清淡闲野,为世一绝,尤以擅墨梅名天下。由于补之人品高洁,所画墨梅为历代文土所喜,有一则轶事历代相传,元代虞集《题赠叶梅野序》云:'近代扬补之作梅,自负清瘦,有持入德寿官者。内中颇不便于逸兴,谓日:'村梅'。补之因自题日:'奉敕村梅'。'现存补之梅画有《梅花图》页、《四梅图》卷、《雪梅图》卷等。

《梅花图》页(绢本墨笔,纵23厘米、横24厘米,天津博物馆藏)以纨扇形制,角式构成,局部特写梅枝左下右上向横斜于画面,于、枝、花之质感、意态、笔法各个不同。老于用淡墨飞白,笔法苍劲;新枝饱笔浓墨,笔法圆润;细笔淡墨勾花,花又有怒绽、含苞之别,疏香冷蕊,笔致秀逸飘然。左侧款署'清夷'二字,为晚年杰作。

范成大《梅谱》评述:'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扬补之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实繁。'无昝画梅法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更新,变释仲仁水墨染花为淡墨白描、'圈花不着色'画法,承前启后,影响尤大。之后,汤正仲、徐禹功、赵孟坚继起,使墨笔花卉画成为一种新时尚。

《四梅图》卷乃无咎应友人范端伯之请而作,局部特写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种形态,疏枝冷蕊。画法虽纯用水墨,仍然给人斑斓之感,'运墨而五色具',此之谓乎。图中枝干多用飞白法,疏影横斜,豪放洒脱。花白描,清瘦圆润,仿佛有暗香扑鼻。后卷自书《柳梢词》四首并题,款'乾道元年七タ前一日癸丑,丁丑人扬无昝补之书于豫章武宁僧舍'。'乾道元年'为公元1165年,扬氏时年六十九岁。画上钤'柯敬仲'、'天籁合'、'启南'、'文征明印'等印多方,卷后有元人柯九思题诗,明人项元汴,清人笪重光、费念慈、韩崇、黄寿凤题记。《铁网珊瑚》、《汪氏珊瑚网》、《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过云楼书画记》等书著录。

“虚实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史说两宋“士人画”名家

陈容《九龙图》局部

《雪梅图》卷以一角式构图,左上右下向局部特写斜卧的两枝梅花,枝间竹叶掩映。疏枝淡叶,布局、笔法简逸疏略,浓墨写枝,中锋细笔勾花,淡墨染天色,留出绢地以作雪,自然脱俗,意境冷艳清新,别具一格。该图无款,卷首处钤'草玄之裔'、'补之'、'逃禅'印,有题诗日:'笔端造化出天巧,写出江南雪压枝。谁道春归无觅处,横斜全似越溪时。'画面左下南宋海野老农题诗并识云:'扬补之得墨梅三昧,山谷道人叹日:'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则笔端春色之妙,此言尽矣。海野老农。'引首和前隔水有清高宗弘历书并诗题。后幅有元人顾德璋、李升,明人唐幼明、吴宽、吴勤、李澄之,清人高士奇等题跋。画幅上钤清高士奇及乾隆、嘉庆、宣统内府收藏印多方,经《式古堂书画汇考》、《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墨梅之外,扬无咎也善画墨竹,《庚子消夏录》卷二著录其《孤竹图》云:'世传画竹惟此两枝数叶,孤清欲绝。柯敬仲所藏,后有顾阿瑛题一诗:'碧眼胡儿叫横玉,落月如盆照茅屋。美人清梦断梅花,却写相思在修竹。……按:无咎在高宗朝以不直秦桧,累征不起,自号清夷长者,盖南宋一代高人也。故画法清旷如此,百世可想其人。扬无咎亦作设色画,《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其《红梅图》,方绢本,着色,红梅枝,疏花细蕊,嫣然可爱。上有宋光宗题诗一首:'去年枝上见红芳,约略红葩傅浅妆。今日亭中足颜色,可能无意谢东皇。赐贵妃。'

陈容字公储,自号所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端平二年(1235)进士,历郡文学,悴临江,入为国子监主簿,出为莆田县主簿,'仕典州牧',贾秋壑招致宾幕,无何醉辄狎侮之,贾不为忤。诗文豪壮,善画水龙,得变化之意,罕作具体,多写龙头。泼墨成云,噗水成雾,醉余大叫,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或全体,或臂一首,隐约而不可名状者,曾不经意而得皆神妙,时为松竹,云:'作柳诚悬墨竹岂即铁钩锁之法软?'宝祐间名重一时,垂老笔力简易精妙,绛色者可并董羽。《画继补遗》卷上'陈容'条云:'每画成,辄自题跋,他人不可假也';《图绘宝鉴》'陈容'条云:'往往赝本亦托以传。'现存陈容画作有《九龙图》卷、《墨龙图》轴、《墨龙图》卷、《云龙图》轴等。

“虚实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史说两宋“士人画”名家

陈容《九龙图》局部

《九龙图》卷以长卷形制,摄取组织龙、云、浪、岩等局部构成画面,绘九龙穿云、攫珠、追逐于烟云、白浪、山岩间,极尽驾雾腾云、倒海翻江之能事。九条龙一字排开,形态各异,或腾跃,或潜游,或飞跃,或盘踞,或回旋,或飞龙在天,或蓄势待发,龙头角度或正面,或侧面;表情或怒,或惊,或吟,或思;肢体或露,或隐,配以时隐时现之云雾、波涛、山石。显露的龙头、龙身、肢体,以墨笔勾勒,刻画精细;山岩用小斧劈造型,质感坚硬;白浪主要以浓淡不同的墨色渲染,间以劲挺线条勾勒。细看之下,每一局部都是写实的,但由局部构成的整个画境却呈现出气势磅礴、动感强烈、神秘雄壮、深沉怪异的超现实意境。卷后有陈容自题长诗,尾钤'所翁'一印。

卷前又自识'九龙图作于甲辰之春,此画复归于甥馆仙李之家,神物固有所属耶'二十六字。'甲辰'为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表明画作当为作者中年之后所作。拖尾有元董思学、张嗣成、吴全节、欧阳玄、张翥、王伯易等跋。卷中钤有清耿昭忠及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陈容《九龙图》真伪学界一直有争议。就伪作而言,如1978年广东省博物馆苏庚春在介绍该馆所藏陈容《云龙图》时认为美国波土顿所藏《九龙图》'恐是元人摹本'。

陈容的画龙,真伪难辨','现在被说成陈容的作品有数件,但确定无疑的尚无一件。波士顿美术馆藏《九龙图卷》,有甲辰淳祐四年自题,为清室旧藏而久负盛名,但其墨法、笔法尚有不足。山岩用直角相交的斧劈皴画出,水波的浪头画法见于南宋《钱塘观朝图》,浮动的云气表现,适当设置余白以及巧妙的写出龙的形形色色姿态等,有一种非凡手所能的气息;但其描写中尚含有一种生硬,画中还能见到喷墨喷云之法,和日本德川黎明会藏本有共同点','尽管苏庚春先生有异议,我认为波士顿的《九龙图》表现了陈容墨龙的本质。这里所绘龙是用水墨方法自由游戏的陈容的风格。龙活跃的天地可以看作非凡间的自然缩影,充满了可怕的气氛','我并不是因此而断言《九龙图》是陈容真迹,但可以看作是出色传存了陈容画法的作品。'

谈福兴《南宋陈容存世作品及其真伪》(下)认为《九龙图》不是陈容真迹,应属后人的托名之作。'有可能是陈容四世孙陈亦所的作品。'李凇淞《一个陈容,两个所翁一一从书法角度看美国波土顿美术馆藏《九龙图》的作者与年代》在'检视了相关观点,确定了更具可靠性的陈容真迹,从书法的角度,通过将该图题跋书迹与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结合历史文献,讨论、支持并发展了那些质疑的观点',认为:'波土顿的《九龙图》不是通常所认为的作于南宋淳祐甲辰年(1244)的陈容真迹,很可能是另一个'所翁'即他的四世孙'陈亦所'的作品,作于下一个甲辰年,即元代大德甲辰年(1304年)。

“虚实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史说两宋“士人画”名家

陈容《九龙图》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