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对照《黄帝内经太素》、《外经微言》,应为“肾移寒于脾”,见下文。)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è,鼻梁)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肾移寒于脾,癕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癕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鬲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下坚,水气客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裹囊,治主肺者。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素痉。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辟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靡。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密疝,为沉。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胃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名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烦鼻淟(tiǎn,污浊),鼻淟者,浊涕下不止,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厥气。 三阳(太阳)急为瘕, 二阴(少阴)急为痫厥, 二阳(阳明)急为惊。
“应龙问曰:肾移寒于脾,脾移寒于肝,肝移寒于心,心移寒于肺,肺移寒于肾,此五脏之移寒也。 脾移热于肝,肝移热于心,心移热于肺,肺移热于肾,肾移热于脾,此五脏之移热也。 五脏有寒热之移,六腑有移热、无移寒,何也? 岐伯曰: 五脏之五行,正也(子午卯酉); 六腑之五行,副也(寅申巳亥)。 五脏受邪,独当其胜; 六腑受邪,分受其殃。 且脏腑之病,热居十之八,寒居十之二也。 寒易回阳,热难生阴, 故热非一传而可止,脏传未已,又传诸腑,腑又相传; 寒则得温而解,在脏有不再传者,脏不遍传,何至再传于腑乎? 此六腑所以无移寒之证也。 应龙曰:寒不移于腑,独移于脏乎? 岐伯曰:寒入于腑而传于腑,甚则传于脏,此邪之自传也,非移寒之谓也。 应龙曰:移之义若何? 岐伯曰:本经受寒,虚不能受,移之于他脏腑,此邪不欲去而去之,嫁其祸也。(类似于各部门互相推卸责任。) 应龙曰:善。 陈士铎曰:六腑有移热,而无移寒,以寒之不移也,独说得妙,非无征之文。”
![]() 先后天八卦图 先天为体,为内,故内圈为先天八卦; 后天为用,为外,故外圈为后天八卦。 脏腑寒热相移皆由外至内也。 肾(后天坎)移寒于脾(先天坤), 脾(后天坤)移寒于肝(先天巽), 肝(后天震)移寒于心(先天离), 心(后天离)移寒于肺(先天乾), 肺(后天兑)移寒于肾(先天坎)。 肾→脾→肝→心→肺→肾,五脏移寒起于肾(坎)。 脾(后天坤)移热于肝(先天巽), 肝(后天震)移热于心(先天离), 心(后天离)移热于肺(先天乾), 肺(后天兑)移热于肾(先天坎), 肾(后天坎)移热于脾(先天坤)。 脾→肝→心→肺→肾→脾,五脏移热起于脾(坤)。 胞移热于膀胱(不符合规律), 膀胱移热于小肠(不符合规律), 小肠(后天离)移热于大肠(先天乾), 大肠(后天乾)移热于胃(先天艮), 胃(后天艮)移热于胆(先天震), 胆移热于脑(不符合规律)。 胞(男女藏精之所)→膀胱→小肠→大肠→胃→胆→脑,六腑移热起于胞。 注:胞、脑属于“奇恒之腑”,在五脏上属肾—坎卦。 《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地主包纳收藏,脑、髓等六(者)法地之气,阴藏不泻,故得名臓;以其聚,故亦名腑。腑,聚也。此本非是常腑,乃是奇恒之腑,奇异恒常(异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