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二

 赖子家的书虫 2011-12-21
中医理论之系统可大致概括为
  
  
  呼吸守神
  
  
  1.所谓真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所谓道生
  
  2.所谓至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亦归真人
  
  3.所谓圣人,恬淡自得,精神不散,可以百数
  
  4.所谓贤人,逆从阴阳,分别四时,益寿延年
  
  
  四气调神
  
  
  1.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2.夏三月,夜卧早起,使志勿怒
  
  3.秋三月, 早卧早起, 使志安宁
  
  4.冬三月, 早卧晚起, 无泄皮肤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生气通天
  
  
  传精神,服天气,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卫外,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因于湿,首如裹。
  
  因于气,为肿。
  
  风,百病之始。
  
  阴者藏精而起极。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四时五脏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五味五脏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阴阳应象
  
  
  治病必求于本。
  
  阳化气,阴成形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泄;浊气在上则胀。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味伤形,气伤精。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寒热风肿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五方五行五脏生成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阴阳寒热之辩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察色按脉开方用针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气精味气血高下补泻: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脉相: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
  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浮而散者为朐仆。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脊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涩,曰寒热。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胀。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