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5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2-2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下一段就是我们选的第三段,我们一共选了四段,第三段是教材的第32页,这一段讲的什么问题呢?可以给它提要一下,是阴阳理论与疾病的关系,我先把它读一遍: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盛则动,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湿盛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这不是讲的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吗?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这倒不一定是讲的人体的生理、病理问题,从自然上理解,这个病不要单纯理解为人体有病,当然你理解为人体有病也可以。
   凡是阴阳之间的关系,阳太过了,都可以导致阴不足,阴受到损伤,“病”就是损伤,就是伤害。
* 正常现象应该是阴阳相互协调的,阴阳相互为用的。
* 如果阳气过盛,那么就使阴受损伤,
* 如果阴气过盛,阳气就要受到损伤,
   所以他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病”就是损伤,就是伤害。

   对于人体当然也是这样。
“如果人体的阴气过盛,那么阳气就要受到伤害,受到损伤。
  如果人体的阳气过亢,那么阴精也要受损伤”,就是阴虚阳盛,阳亢阴虚,或者说阴盛阳衰,这不是都有这种现象吗?。

   就是从总的来讲,从阴阳总的规律来讲是这样,再有呢,阳主热啊,阴主寒啊,所以“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自然界中阳盛也热,阴盛也寒。人体内的阳盛它也热,人体内的阴盛也要出现寒证。阳盛就见热证,阴盛就出现寒证。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就是重叠的意思,因为物极必反。“重热”就是热而又热,它就发而出现寒,寒而又寒,就可能出现热,无极必反。
   在强调的,古时候只是说到“极”、说到“重”。我现在才说在一定条件下的事物向相反方方面转化。前面我们明确地提出了是有条件的,古时候只说是“重”或“极”,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有条件的。

   那么如果把这几句话和前面我们讲的那段“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联系起来,你也可以考虑“阴盛则阳病”。
   如果你食酸苦味药太过,“酸苦涌泄为阴”,酸苦味的药物用的太过的话,那就损伤人体的阳气,用大黄泻得太大了,瓜蒂散吐的太多了,那也可以损伤人体的阳气。
   同样的,“阳盛则阴病”如果用阳热药用得多了,辛甘药用的太多的话,也可以损伤人体的阴精。
   如果联系到前一段的那些话,《内经》本身并没有分段吗,分段是我们分的,联系到前面那些话,也可以理解为用药时,阴味药用得太多了,可以伤害人体的阳气,阳热药用得太过了,可以伤害人体的阴精。所以,联系到前一段话呢,也可以这样来理解。

   总之,看到了,阴阳相互制约,阴阳相互消长,所以“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又是因为阳主热,阴主寒,所以“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同时又谈到,阴阳可以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所以看了这样的三句话,它谈了很多阴阳理论的问题。

今天就讲到这里。=============继续讲第三段,

   这里面的第一小段,“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我们刚讲过,它讲了几个阴阳的道理,
一、是阳主热,阴主寒,所以阴胜则寒。
二、阴阳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有阴胜阳病,阳胜阴病,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三、是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转化的,所以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老话叫做“物极必反”。

   下面就比较具体地联系到医学问题了,因为刚才说的那一个小的自然段,那三句话,说是医学的问题可以,说是一般自然现象来解释也可以,下面这段就是医学上的具体问题。比如说: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这都是医学的具体内容了。

“寒伤形,热伤气”- 寒为阴邪,能够伤人之形体,这个形是指津液一类,寒能够伤津液一类。
   为什么说是伤津液一类呢?
   和“热伤气”相对应的嘛,下句话是“热伤气”。寒为阴邪,热为阳邪,寒伤人津液,热就伤人阳气,热邪伤人阳气。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
   形是阴,寒也是阴,所以寒伤其阴,伤其形;
   热为阳,气也是阳,所以热就伤其气,同气相求。

“气伤痛,形伤肿”-
“气伤痛”- 气受伤不通畅了,阻滞了,或者是虚了,都可以痛,不通则痛,不足它也痛,虚痛,空痛。
“形伤肿”- 津液受伤了,不能够正常代谢,水液不能够正常化了。寒邪所伤,水液不化,就可以出现肿,这个肿是指的浮肿,所谓水液停留而肿。
   那么这里面我们就看到了,
寒邪是阴邪,伤人体之阴,
热邪为阳邪,伤人体之阳,气是阳,同气相求。
   为什要把这句话又重复一遍呢?
   因为有些同学,在学习了六淫致病特点之后,就往往导出了一个不准确的结论。
   什么呢?
   就是阳邪就伤人体之阴,阴邪就伤人体之阳,导致这样一个不准确的结论出来。老师没有讲过,但是老师在讲课当中、学生在看书当中,慢慢地同学们,就可以产生这样一个所谓的认识,推论出来的结果。这个推论是不对的。
   邪气伤正气是对的,寒邪伤人体之阳,伤不伤?伤,寒邪伤阳很明显的,阴邪伤人阳气。但是你可要记住!寒为阴邪也伤人体之阴,所以才有“寒伤形”之说。
   热为阳邪,它也能伤人体之阳,所以才有“热伤气”之说。特别是暑热伤气,这是大家最常听到的话,清暑益气汤,要想清其暑,必须得有益气。
   为什么?
   暑为阳热之邪,不但伤人之阴,它也伤人之气。
   所以作为医学理论,原本的理论、正确的理论是这样的,我所以在这又强调一下这句话,还有一个意图,在于有一些同学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说是燥伤津液,所以燥为阳邪,那不对,伤津液的就得是阳,寒还伤津液了呢,寒也是阴邪啊。在这我就是引申,到后面会出现。
   《内经》里面这个矛盾没有,好像有一些书籍里头,那就把燥邪说成是阳邪了,好些同学原意接受这个意见。
   为什呢?
   他在脑子里推出一个东西出来了,那就是伤人阴的就是阳邪嘛,燥邪最明显的伤人阴了,所以燥为阳邪,好,在相当一定的范围内还有流传。其实那是不对的,起码说伤阴的是阳邪,伤阳的是阴邪,这个就是不对的。
   因为我们从《内经》里看得很清楚,在《伤寒》里也说了这个问题,它说是“风伤卫,寒伤营”,大家读《伤寒》的时候,老师们经常当顺口溜似的教给过我们的说“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大青龙。
   怎么就“风伤卫”呢?
   风是阳邪呀,寒是阴邪啊,卫是阳,相对而言营是阴啊,那风伤卫不是阳伤阳吗。寒伤阴,那不阴伤阴吗。哪儿有说伤阴的就是阳邪,伤阳的就是阴邪的?无论从《内经》,还是从《伤寒论》都没有这么说啊!
   所以我在这要把“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结合这几句话,又把邪气伤人的(情况)说了一遍。
   我刚讲了不但是阳邪伤阴,阳邪它也伤阳,还有同气相求一说嘛。将来我们在讲《太阴阳明论》的时候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是阳邪,伤人之上,上是阳啊;湿为阴邪,伤人之下,下是阴啊,这都是《内经》里记载很清楚的地方啊。

   下面我们接着讲,
“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 先痛而后肿对于这个病人的症状,先有痛的症状,后有肿的症状,那么这是先伤了气,后伤了形,这倒不见得说的是先受的热,后受的寒,没有这个意思,只是说先痛而后肿,这是气伤形,这个不是因为气伤了形,而是先伤气,后伤形。

   同样的,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先出现的肿,后出现疼痛,这是形先受伤,气后受伤。

   下面又说,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这是讲五气,按五行来算就是五气, 五气致病特点。
   这个五气,外邪致病,五气。
   五脏也可以化生,内生五气,
由于脾虚导致湿。
由于肾阳虚导致内寒,这它也叫寒。
   六淫之邪所谓外邪,风热燥寒湿,加上暑就是六气了,这是外邪。所以,外邪五气,内生五气,都有这个致病特点。
   风邪是什么特点呢?
   风邪胜的就产生动的症状,这个动,动摇,肢体的抽搐,这是动;自我感觉的动,头晕目眩,那也是在动,这些动摇不定的症状,那就是由于风引起的特点,或者说风引起的特殊的症状,和典型的症状,或者说症状特点那就是动。
   肢体的振摇,肢体的抽搐,头晕目眩,外观的症状和病人自我感觉的动,那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热邪致病的特点,
“热盛则肿”- 这个肿是红肿热痛之肿,是由于热邪侵入了血脉,导致血脉运行逆乱而产生痈肿。
   这一篇,还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就是血之气嘛,生为痈肿最多见的原因是热,热邪迫血运行急速,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现逆乱,“不从”就是不顺了嘛,不顺了就逆于肉理,不能正常地运行了,聚在哪里头,聚而为热,就可以出现红肿热痛。所以这是由热造成的。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引申联系一下临床问题,
   临床治疗痈肿、痈疮清热解毒大家都熟悉,一见到红肿热痛,清热解毒吧,对不对?对。
   因为“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这个郁,营血郁在里头,郁而化热,所以清热是对的,同时这个热邪的同时可能伴有毒气在里面,或者叫做毒热导致营血运行逆乱,因此解毒也对的。
   但是你要是从这条理论上来说,只清热解毒是不完善的,为什么?
“营气不从”吗,营是血之气,不能正常运行,应该你在清热解毒是对的,但是不全,不全在那里呢?你没有活血,对不对啊?
   不能运行了,瘀滞了它才郁而化热的嘛,应该加上活血才对,加活血还不算,还得加上理气才行。营者血之气,既要活血,又要理气,当然活血本身也可以凉血啊,因为清热解毒也包括清热在里头。
   因此要治疗这痈肿,从这句话上我们分析起来,中医要开个中药方子,治疗这红肿热痛的疮,那么,
* 清热解毒不能排除,
* 还要活血凉血,
* 还要行气,
   如果不把这几个思路考虑全了,那治疗是不准确的。

   不确切的治疗,可能有效,但是效果不是太理想。也就是说你单纯用清热解毒,治疗这红肿热痛的时候,可能肿消了,但是往往出现最后留一个结。
   这疮消了没有?
   消了。哎,最后还留了个疙瘩,小疙瘩在这化不了了。
   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一律用清热解毒,用凉药,把热邪给去掉了,但是气血没有通畅开,所以留一个结块,这个结块也可能就永远就下不去了。也可能是再过个一定的时间,身体抵抗力差了,又受毒热的影响,会接着从这儿再长疮,就出现这类问题啊,因为你原来都是用清热解毒,那些苦寒的药定下来了,把它给凝住了吧,热是去了,毒是去了,但是凝了。
   如果在当初治疗当中,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加了活血药,加了行气药,那么这个结块就留不下来,所以用中药治疗什么病都应该考虑用中医的理论作为指导。
   我不排出有些同志把蒲公英、板蓝根、银花、连翘、紫花地钉,当青霉素来看,西医用青霉素所治疗的那个蜂窝性组织炎,我就大量地用蒲公英;地钉去治疗,这个思路不对,起码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它不符合中医的辩证论治的完整的思路。

   燥邪致病的特点呢是干燥,
“燥胜则干”- 伤津液了,伤了津液就干嘛,这没什么可说的,燥胜则干吧。
   之所以有些同志认为燥湿阳邪,是因为看到了燥胜则干,干之后就伤了津液,伤了津液以后阴液不足了就产生热象,燥邪致病容易产生热象,当然不是都产生热象,这一产生热象,好了,这个邪气引起人体发病,结果产生热象了,那当然就是阳邪。
   其实不是这么个意思,因为在产生热象的时候,前面还有一段是干,是伤了津液,津液伤了之后,阴不足了才转化成出现热的现象,这是转化为热,不是燥本身就是热,就如同伤寒寒邪侵入人体,一定时间之后它可以转化为热一样,开头是麻黄汤证,过几天它一转化变成了热了,就变成白虎汤证了,转化为的热不是原来的热,原来该是寒邪还是寒邪。
   同样的燥邪伤了阴之后出现的热,那是后来出现的热是转化过来的,是病理的反映的热,不再是燥邪本身。当然燥邪伤阴很快,所以出现热象也很快,不象寒邪侵入得几天之后才转化为热,起码是若干个小时之后转化为热,它相对来说慢一些,所以人们看到这转化,看得明显。而燥邪伤人津液之后转化为热,转化得很快,所以甚至有人就把转化给忽略了,而认为燥本身就是热了,燥本身的致病特点就是干,就是伤津液,不是热,没有说燥胜则热,而是燥胜则干,最大的特点就是伤津液嘛。

   寒邪的致病特点,
“寒胜则浮”- 这个浮是浮肿的浮,由于寒邪伤了人的阳气,使得气化不能够正常运行,由于气化不能正常运行,所以就使水液停留,阳气不能化水了嘛,或者水液不能受阳气作用蒸化为津液嘛。
   寒邪导致阳气受伤,阳气受伤不能蒸化水津,于是乎水液停留而出现浮肿,所以寒胜可以出现浮肿。

   湿邪的致病特点,
“湿胜则濡泻”- 湿邪致病的特点,很重要、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常常引起人的腹泻,而这个腹泻是濡泻,濡泻不是水泻,不是那个火泻,不是暴注下迫,大下的那种泻。而是粘浊的,大便不爽的那种泄泻,所以叫濡泻,是湿泻,湿邪导致的。
   湿邪伤及了脾胃,伤及了肠胃,导致了腹泻是粘浊不爽的。

   当然湿邪导致的病也好,风邪导致的疾病也好,不止是这几点,这几点只是抓出了它这五种邪气致病的最典型的特点而已,不是全部的,所以“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湿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这是这五种邪气致病的典型特点,或者叫典型的征象。

   再往下看,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

“天有四时五行”- 这个天是指的自然界了,自然界有四时,春夏秋冬,有五行,有四时五行阴阳的变化,那么才有生长收藏。
如果按五行说,就是生、长、化、收、藏;
    按四时说,那叫生、 长、 收、 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然后,
“以生寒暑燥湿风”- 生这五气,寒暑燥湿风,它按五行来算来的,四时,有四时五行的阴阳变化,那么自然界才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也才有寒暑燥湿风这五气。
风是春之气,
暑是夏之气,
燥是秋之气,
寒是冬之气,
湿是长夏之气,
   你看他按五气了,要按四时的话得除了长夏。

   这里补充一句,在《内经》里头虽然是阴阳五行合并使用的,但是《内经》里在把这个阴阳五行相应合的时候,也还常常出现应合不是太吻合的情况,有的时候就按五行来算,有时候就按阴阳来算,阴阳五行合在一起,有时候说具体问题的时候,即出现点好像不太吻合的情形,这儿也出现了这个问题。
   你既然说四时有寒暑燥湿风,可是又说这五行,寒暑燥湿风就很好,
风是木之气,
湿是土之气,
燥是五行的金之气,
暑是火之气,火热之气,
寒是水之气,按五行就对上了。
   生长收藏,按四时对,寒暑燥湿风,按五行对,其实不要这么分裂开来,
四时生、长、化、收、藏,
五气寒、暑、燥、湿、风,
   将来咱们还讲六气嘛,还得加上火呢。

   总之,它是讲的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的变化,会产生四季的改变,生长收藏的表现,还产生了寒暑燥湿风这个五气。
   下面又联系到人了,把这阴阳五行的理论又联系到人身上,人有五脏,天有五行。

   天地有阴阳五行,人身上就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这个五气就是五脏之气,心肝脾肺肾的五脏之气,有了五脏之气才产生喜怒悲忧恐,这个心情、情绪的改变,按我们中医来说,笼统的都是属于神志的问题,神志的改变。
   喜怒悲忧恐这些情绪上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
   是五脏之气产生的。

   当然这个喜怒悲忧恐的“悲”字咱们教材【注释】4.提到了,《新校正》认为,根据《素问.天元纪大论》这个“悲”字应当是思,因为它是按五脏说的嘛,
喜是心之志,
怒是肝之志,
思是脾之志,
忧是肺之志,
恐是肾之志,
   五脏化生五气,五气才产生喜怒悲忧恐,那么当然如果悲忧,都属于肺的话,就没有脾所主了,所以《新校正》说,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
   如果悲作思的话,那跟五行、五脏,跟五志就密切地联系起来了,所以《新校正》的校正,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这里明确提出来的是五脏化五气,五气产生喜怒悲恐忧,这就是中医理论的特点,起码对关于人的情绪,意志、思维,《内经》上认为是五脏产生的,它并没有说这是大脑产生的,虽然我们不反对是大脑可以产生。
   但是从中医传统理论来说,它是五脏所产生的,因此,假如说要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怎么治疗?
   中医怎么治疗?
   中医是按五脏辩证来选方用药,来取穴针刺的,而不是按脑来辩证,对吧。这是理论体系就这么下来的。

   下面继续谈到病的问题
   情志致病的问题,说:
“喜怒伤气”- 情志致病是伤人之气,这个喜怒代指七情,起码是代指上文的喜怒悲忧恐,不是单指的喜和怒二气,也是代指了情绪的改变。
   伤人之气,伤什么气呢?
   伤人五脏之气,或者说伤人气机。七情致病、情绪致病,首先伤的是五脏,先伤人的气机,这是致病特点。
   四个字“喜怒伤气”,那就谈出来情志致病,或者叫情绪致病的特点,特点就是伤人五脏,或者伤人气机。

“寒暑伤形”- 寒暑是泛指外淫,我们常说六淫之邪,六淫之邪伤人,首先伤的是人的形体,先从皮毛,然后络脉、经脉、脏腑,然后才谈到脏呢。所以是“寒暑伤形”。
   六淫,外淫致病的特点,首先伤人之形体,那就和七情致病的特点截然不同。七情致病的特点,伤人就是伤脏腑之气。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仅八个字,就高度概括了,七情致病和外淫致病的致病特点。

   下面又把情绪致病又分析了一下,其中喜、怒致病还有不同,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暴怒伤阴”- 是说伤的肝,伤的血。怒为肝之志,暴怒伤肝,在于腹中,肝为阴脏,或者阴中之少阳,但是它还是阴脏。
   说暴怒伤肝,肝藏血,暴怒伤了干血,大怒之后可以吐血,可以崩漏出血。
   暴怒就不是一般的怒,超过了限度了,对吧,这个大家熟悉的,七情人之常情嘛,超过限度才能成为致病因素,所以这说的是暴怒。

“暴喜伤阳”- 喜太过了,这个伤阳是伤人之心,伤人之神。心藏神,暴喜伤了心神,使心神涣散。这又从喜怒所伤又有不同的致病特点。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厥气上行”- “厥”在这里是作逆讲。逆乱之气,逆就是向上。气上逆充满了经脉,可以使得脉搏充满,血脉充满。

“满脉去形”- 不单是脉搏,血脉充满,而且可以去形,去就是离开,离开形体。
   什么离开形体?
   是指的使人神气离开形体。

   这句话如果联系前文“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由于暴怒暴喜导致的是人的受伤,可以使得厥气上逆,或者使人的气机上逆,使得血脉充满,而神气离开形骸。
   神离形骸,因此可以出现昏厥,“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都可以出现昏厥,神志混乱。
   昏厥是死掉,摔倒了,昏扑了;也可以使得人神志混乱,就不知所以了。神气去离形体,这个好像在临床上可以见到啊,七情致病的很多的,出了精神病了也几乎是去离形体了,气死的,气晕过去的,这都有啊,这就是昏厥了。
   大怒之下,脑溢血了,“啪”昏厥了,所以那都是去形了吧,去离形骸了。

   下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上面讲的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又说暴怒、暴喜都能使人致病,所以这里说喜怒不节,进一步,深一步谈。
   结论是,七情不能注意调节的话,这个喜怒还是概指七情,七情不能够节制的话可以得病。

   寒暑六淫之邪不能注意回避的话,而过度冒犯,触犯寒暑,触犯六淫之邪,都可以使人得病,所以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生命即不巩固了,生命就要受到危害了。
   生是作生命,是作生气,生命之气,生命之气就不坚固了,人体的生命就不坚固了,就不巩固了,所以身体就要衰败,就要有病。
   所以说七情要调节,对外界六气要注意适当地回避,这样的话人体才能够健康,否则的话,生命就要受到危害了。

   下面又进一步,讲阴阳的道理,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说什么事过度了都不对,过度了就要反了。
重阴,阴气重叠了,太过胜了,那么它也可以转化为阳。
重阳,可以转化为阴,这和前面“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那是一个道理,物极必反的道理。
   你看下边就举例了,
   怎么“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呢?
   它说,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属于阴,寒属于阴,这叫重阴,必阳,那么到“春必温病”温病就是阳病,阳热之病,温热之病是属于阳的,重阴必阳。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天感受了风邪,没有注意好养生而伤了风邪。春天是阳,风邪也是阳,重阳。
   重阳之后到夏天产生什么病呢?
   完谷不化的泄泻,完谷不化的泄泻是阴病,就是脾阳虚的病,虚寒病。虽然是阳邪,但是到了夏天,重阳了就出了虚寒的病,我先初步讲一下,后面咱们再进一步把这一段再讲。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夏为阳,暑为阳,重阳。痎疟,疟疾属阴病,咱们教材[注释]说,痎疟是泛指疟疾而言,是泛指各种疟疾。但是就有的医学家,比如吴崑的《素问吴注》,明代的医学家注释的《素问》,那么他说这个痎疟就是阴疟,而且说是夜间发病的虐,有的注家就这么注释。
   为什么呢?
   因为“夏伤于暑,秋必痎虐”,是重阳必阴,痎虐应该是阴之病,所以他说痎虐就是阴虐,就是夜间发的虐,所以有的注家就是这么注释的。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是阴,湿是阴邪。
   那你要是按我们现在一般的道理,秋天不是燥吗?
   它怎么是伤于湿呢?
   初秋之气还是可以伤湿,秋伤于湿也是阴伤阴的问题,重阴的问题,而生咳嗽,咳嗽是阳证,是肺之病,肺为阳,在胸中。

   所以“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按原文下来应该是这样解释,但是引申或者深入分析,对于这段,同样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说,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冬天养生不当,就是冬天不能藏精,冬主藏嘛,养生不当伤于寒邪,就不能正常藏精。
   由于冬天精没有养好,到了春天的时候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体的阳气也要跟着升发,阴精就不足了。
   因为冬天没有养好生,冬主藏,没有藏好,阴精不足,所以到了春天温热之气上升的时候,就产生温病。

   同样的道理,春天伤于风邪,春天养生不当,受风邪,因为春季多风,所以春伤于风。天有四时有五行,四时生寒暑燥湿风,是和四季相对应的嘛,春天风邪胜,所以春伤于风。
   春伤于风的话,春天阳气应当升发而不能正常的升发,到了夏季的时候,阳气当旺而不能旺,就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所以产生阳虚的洞泻。
   那也就是说上一季节养生不当,导致了下一个季节的生病,就是说生长收藏这个全过程是相互联系着的,春天养生没有养好,夏天阳气当长而不长,所以出现洞泻。

   同样的,夏天伤于暑邪,阳热之气没有正常的生长好,所以到了秋天,暑邪内郁,秋凉之气外束。
   夏伤于暑,暑热之气内停,或者叫内郁,到了秋天呢,秋凉、秋燥,秋凉外束,于是乎就出现寒热往来的疟疾之病。
   这样解释或者这样理解,同样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用同样的道理来理解这一段也行,也符合临床实际。

   & 还有就是这段话,还阐释它就是温病学派的叫做伏邪说的重要理论根据。
   后世产生的温病学派,它有一种理论是“伏邪”,有新感,有伏邪。
* 新感,就是感受邪气就发病,发为温病。
* 伏邪,就是邪气藏伏在体内了,藏伏一段时间之后,潜藏一段,经过潜伏期然后才发病,这个伏邪说的重要的理论根据,它也是这个。
   因为温病主要是根据这“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所以这又是温病学说,温病当中的伏邪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
   但是我们现在细想,伏邪说当然是温病学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一个学说,而且指导临床有相当的意义,因为有的温病一发病就见到里边的病,血分的病,阴分的病,并不是卫分的病。
   有的温病,比如春温就有这种特点,它一发病,或者暑温一发病,发病直接到阴了。那你不是说一般的说“寒暑伤形”吗,首先从形体外面进来的吗?怎么一下子就到了阴分理论呢?所以用伏邪说,可以解释春温病当中的突然一发病就到了阴;伏暑病当中的一发病就到了阴,阴分,可以解释这些问题,所以伏邪说有它指导临床的意义。
   但是话说回来,要如果从这一段《内经》原文来看“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似乎不是讲的伏邪,它就是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还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呢,那没有人说是伏邪泄泻嘛;“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呢,也没有一个解释说伏邪咳嗽吧,所以呢如果就按这篇原文这样读下来看。我个人理解那到没有讲,好像谈不到是个伏邪的问题。
   但是我曾经讲过的,对于《黄帝内经》的句子、段子、文字的理解,它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有两个判断解释对错的依据,
& 一个就是否符合《内经》的理论体系。
& 第二个,是否符合临床实际。
   符合这两条中的那一条,都应该算理解的是对的。

   当然也不只我个人是觉得“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句话讲的不是伏邪的问题,咱们教材后来在这个[理论阐释]当中,也提到这个问题,就是说有的前代的医学家,也有不同的见解,下面我们一会儿再说这个问题。
   对于这段经文的串讲,我们就讲到这里。

   这个【校注】的问题,似乎不用校了,因为我讲的当中就把这个问题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大家在读的时候呢,把【注释】看一看,能够看得懂。

   下面我们接着讲
【理论阐释】
   就这段的经文我们要提出来的,

第一个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与“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对于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
1.“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的理解是药食气味的过用,是不是啊。
   某一个气味过了,不管饮食也好,还是药物也好,气味使的太过了,那么就可以产生相反的问题,或者说使的药味太过了,如热性药太过了,就可以伤人阴了,是不是啊?所以“阳胜则阴病”啊。
   同样的,阴寒,寒凉药使的太过了,那是阴胜则阳病,也可以伤寒人,耗伤人体的阳气。
   所以药食气味太过,这是一个方面的理解。

2.另一种理解,是从病机的角度。
   病机角度就是说阴阳有偏盛就有偏衰,反过来,有偏衰就有偏盛。所以“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阴阳相互消长。
   从病机角度,阴阳也可以转化,所以“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如大热高烧,“啪”一下热度掉下来了,体温低了,衰竭了,这也可以转化啊。所以从病机角度也有阴阳转化的问题。

3.第三种理解,就是从单纯的从哲学的角度。
   那就是讲的哲学理论问题,物极必反的问题,讲的阴阳对立消长的问题,那是哲学的思想方法问题。
   这方面太过了,比然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嘛。阴阳既相互对立,阴阳又相互消长,这是哲学上的概念。

   当然我们在【理论阐释】这里又特别提到了,阴阳寒热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向对立面转化,这是我们现代人说的话,古时候并没有这个话,古时候就是说的重、极。重和极这两个字本身就包含有一定条件的意思,没条件怎么转化啊。
   说“重阴必阳”,说这人冷得,体温低的不得了,他已经昏厥了,然后他就得慢慢转阳,他再回来,那不一定,他没回来的这个条件,或者说他正气不能恢复,治疗不得法,护理不当,死亡的也是有的。他不是说重阴了,他慢慢还得阳回来,那没有条件不能转化。有条件的,看着寒冷的,气也很衰了,慢慢他还可以恢复,那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所以我们现在又结合现代的认识,特别提了一下,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对立面转化的问题,这是[理论阐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五气的偏胜致病的问题
   就是所谓的“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这里提出来的,就是提出这么一点,一个是这里说的五气是自然界致病的那个五气,或者说就是风寒暑湿燥火,或者我们说六气,六淫之气,外淫之气。
   另外呢,它也包含着内生之气,就是所谓内生五气,所谓由于脾虚而化湿,由阳虚而生寒,由阳热体质而化热、化火。
   内火、内热、內湿、内风,肝风内动,那不是受的外风,由于肝阳上亢化风了,自己产生的内风,这个也属于五气的范畴之中。所以我们在【理论阐释】的第二点就是讲了这么个问题,五气偏胜致病,这五气所指的问题,这一段的【理论阐释】我们就介绍到这。
   我想这一段同样是应该记熟的,没有什么太难的东西,而且又是特别重要的东西,应该把它记下来,甚至背下来。

下课。====================上课,

   接着讲《阴阳应象大论》的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的
【临证指要】
   在教材的33页,这个临证指要,其实主要的是讨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那段原文最后的那几句话“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主要是讨论了这一段话。
   讨论了什么呢?
   是说这段话,特别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温病学派伏气温病说的理论根据,刚才我在讲课当中也已经提到了,伏气温病说,或者伏邪说,在温病学说理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且符合临床实际,这是一点。
​  
但是伏气温病说,如果咱们就学《内经》这段来说,单纯以这个为依据的话,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理论讨论。
   问题在哪儿呢?
一、是关于邪伏的部位问题,温病学说,温病学派有邪伏,那么邪气藏伏在什么地方呢?说法不一,咱们教材就引了这些话,
* 有的人说邪气藏伏在肌肤,比如说,王叔和的《伤寒例》,他说:“中而即病者”也就是寒气侵犯人,在体内当时就可以发病的,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邪藏的部位,藏于肌肤之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是一个藏邪部位。

* 另有认为藏邪部位在少阴,比如教材上说说的叶天士就认为,寒邪藏于少阴,还有一些温病学家也认为是邪伏少阴,比如刘宝诒的《温热逢源》他也认为寒邪是藏伏于少阴。

* 但是,也有的医学家不太同样这个说法,说这个邪伏,伏不了那么一个季节,冬天受的邪到春天才发病,说它藏不了那么长时间,邪气可以伏,有的病是可以伏,藏伏一段,那时间不会那么长。
​   比如吴又可《瘟疫论》他说“邪伏膜原”,他认为邪气、疫疬之气,可以藏伏在膜原。但是他说,寒邪发为温病的不可能藏,所以藏伏膜原,虽然是一说,但是吴又可本身是反对寒邪藏伏的,他说不行。
   他说为什么寒邪侵犯到人体,有的当时就发病,那么灵验呢;有的就可以过期而病,那么懵懂呢?就是邪气为什么有的那么灵,有的那么糊涂呢。他的观点实际就是说,寒邪不可能藏那么长时间。
   虽然吴又可另有个邪伏膜原说,他说瘟疫之病传染期内,比较急的病,邪气侵犯首先可以藏到膜原这个位置上。

* 关于“春伤于寒,春必温病”,有不同的观点,还有人认为不能藏的。那就是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不是因为邪气藏伏,而是因为冬天伤于寒,冬不藏精,到了春天的时候,阴精不足,不能耐受阳热之气,所以就容易产生温病。
   春天为阳,阳热之气上升,感受温热之邪,就容易得温病,如果冬天藏精好了,阴精充足,即使有温热之邪,也不得温病了。
   比如说,教材34页引的这个张琦的《素问释义》,他在注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他说:所谓《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上这个“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就和《金匮真言论》上所说的“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一个意思,也就是冬天藏精藏得好,到了春天就不得温热病,他的阴精充足,尽管春天有温热之邪来了,他阴阳还可以协调,张琦就是这样一个观点。

* 再有呢,关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一段,34页的进一步的解释,这个引的是吴昆《素问吴注》,他这个解释就是跟我刚才课堂上讲的那个解释是一样的。他说:“秋冬,时之阴也;寒湿,气之阴也 ,冬伤寒,秋伤湿,谓之重阴。冬伤寒而病温,秋伤湿而咳嗽,重阴而变阳证也”,这就是这么一种解释。

* 再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样的话,在《内经》里头,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也有这样的话,类似,顺序上有点不同。
   咱们教材上说,《生气通天论》中有这样的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生洞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生气通天论》是那样一个顺序,跟这段话基本上是相同的,
只有说“秋伤于湿,冬生痿厥”,
这里是“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所以关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样一段话,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也有。

   这就是我们说这个第三段,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