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老假”争议:为何仅靠“硬性放假”难慰“空巢老人”的悲鸣?

 老鄧子 2019-10-14

社交媒体上,有关“孝老假”该不该休的话题,触发广泛争议。并且,有高校法学教授认为,设立“孝老假”有助于年轻人履行关爱老人的“伦理责任”,使得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能够及时回家照顾、孝敬老人,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培育孝老敬亲的良好风尚。

就事论事,“孝老假”的“初衷”确实美好,但是,能不能将“初衷”实现,却是另外一回事儿。并且,我们很清楚“孝敬老人”,属于一种伦理性的道德传统。本质上,“子女是主体”,“父母是客体”。不过,归根到效果上,子女和父母,都会显得很体面。

甚至,在民间的传统里,“孝敬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做给外人看的。因此,逢年过节“送礼”的大行其道,也就属于“合情合理”。当然,“礼品”也都是被包装过的,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父母的需求,同时,也反过来投射出子女的意图。

当然,这也并非说,“孝敬老人”不对。只是,在一定层面上,“伦理化的责任”本就存在很大的裹挟。尤其,对于国人来讲,“传统的孝道秩序”流传已久,并且在民间已经被结构化。这一点,在“民间丧葬秩序”中就很明显。很多子女,父母活着的时候,并不关心父母,死后却愿意“大操大办”。本质上,就是为获得“孝老”的体面标签。

所以,对于“民间的孝道”,称其为“面子工程”一点也不为过。说到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真正称得上“孝子”的人并不多。因为,关乎“伦理责任”,本就是一种含糊不清的存在。尤其,在宗族意识浓烈的家庭中,“岁月静好”多是相互遮掩的好,而非真正的美好。这其实,也是“家丑不可外扬”的核心驱动。

事实上,“孝敬老人”广义上讲,指代“晚辈对先辈”的“尊敬和爱戴”。但是,随着“乡土秩序”的逐步瓦解,基本上就特指“同宗子女儿孙”对“直系老人”的“尊敬和爱戴”。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以及个体生活半径的扩大,“常回家看看”似乎也越来越难。所以,该不该休“孝老假”被拿出来争议,确实也是一种时代的困局。

从制度上讲,“孝老假”很容易实现,但是,这不代表“孝心”可以抵达。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一个人,在“孝老假”期间,没有进行“孝心”的传递,好像也不太好去约束。因为,对于“孝敬老人”来讲,所谓的尺度不好硬性规定,毕竟,各家的情况不同。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可能长久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属于较为“幸福的一种状态”(主流的认知)。而有不少人,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成年后便离开父母,在异乡生活。这种情况下,如果硬性的用“孝老假”推动“孝道”,总显得“一碗水难平”。

并且,我们也清楚,孩子和父母相处是否融洽,其实和距离,团聚次数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所以,制度化的“孝老假”,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显得并不靠谱。而这也是,在具体的孝道推动过程中,要直面的一个大问题。

说到底,“孝老假”只是提供一种“孝心”的抵达路径,至于,子女有无孝心,基本上无法得知。所以,就算“孝老假”存在,现实的困境依旧是“孝顺的子女”还是“孝顺的子女”,“不孝顺的子女”终归无动于衷。从根本上讲,对于“伦理责任”本身的触动,并不大。

就如,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在国内的本土化,基本上已经被商业浪潮彻底污染。至于,子女对于父母的爱,停留在仪式感的层面上多,而真正亲密的互动,其实极其的匮乏。尤其,以传统孝道秩序为主流的市井,这种问题近乎是普遍性的。

就好像,所谓的节日和假日,是为某种仪式感而定的,至于常态性的行为,跟节日本身完全是脱节的。本质上,关系的建立,是难以摆脱结构性裹挟。而这导致,虚伪的,面子的行为大行其道。于此,在商业浪潮中,你会发现“商业逻辑”,总是最懂“父母心”。

只是,“孝道”如果不能“转变为爱”,就会被异化成“道德绑架”的产物。所以,我们真正要改变的是“孝道”向爱的转变,而非是用“孝老假”的方式,进行硬性的推进。因为,“伦理责任”一旦被结构化,很容易被异化成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

事实上,这种风气已经够重,如果多出一个“孝老假”,可能更会让年轻人苦不堪言。因为,无论是“回家看看”,还是“礼尚往来”,都一定程度上被物欲化,而真正的陪伴,其实都难以做到。所以,对于“真正的爱”,一定是用彼此最舒适的方式相处,而非是用结构性的秩序,进行彼此绑架。

可现实的困境是,“孝道”就是要“孝顺”,就是父母的话,不管对错,都要听,都要忍。只是,这样的逻辑真的好吗?如果,这样的“孝道”真的好,是不是,子女在执行孝道的过程中显得很艰涩。可艰涩本身,并非是一种良性相处模式。因此,回到本质上,要想彼此爱,请先彼此尊重。

不得不承认,传统的“孝道”本就是一种精神气质,与“所谓的爱”还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孝道”的结构,是一种宗族性的框架,与单独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爱,并不完全相同。尤其,对于乡土底色浓重的亲缘关系,很多时候,显得很虚妄。

这也就是为何,对于90后,00后一代,不太喜欢走亲访友的原因。因为,在众多的仪式感中,人与人之间全是裹挟,而没有轻松的爱传递。这种较为疲累的亲缘社交,久而久之就成为“互骗的仪式感”,你送我“一只鸡”,我送你“一只鸭”,彼此还端量分量是不是对位,想来也是够滑稽。

而“孝道”发展至今,依然没有摆脱“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底色。当然,我们不否定父母恩情,可如果因为“养育之情”,就要求“顺耳之行”,本质上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置换交易。这跟花钱买“彩虹屁”又有什么两样呢?于此,对于“孝老假”该不该休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