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寐病因病机探讨丨“五脏藏神”理论

 中医药方便 2019-10-14

不寐病因

1.心脾两虚

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脾伤则生化乏源,导致血虚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则引起不寐。如《类证治裁》云:“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2.阴虚火旺

《景岳全书·杂证谟》云:“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或久病之人,肾精耗伤,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渐耗心阴,致虚火扰神而发不寐。

3.肝郁化火

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因火热之邪内侵,或他脏火热累及于肝,使肝火上逆,热扰心神,则导致不寐。《病因脉治·内伤不得卧》曰:“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尽力谋虑,肝血有伤。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不宁矣。”指出肝郁化火、肝血不足均能导致不寐。

4.痰热内停

人之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上扰心神则不寐。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谓:“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

5.心胆气虚

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决断无权,致肝郁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扰动神明,可致不寐;另暴受惊骇,终日惕惕,渐致胆怯心虚亦可致不寐。

6.脾胃不和

《素问·逆调论》有“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不节致肠胃受损等多种因素导致胃失和降,均可引起不寐。

7.外感六淫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景岳全书》中有:“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外感六淫可侵袭人体而引起不寐。此外,如久病体虚、痰瘀交阻等皆可导致不寐。

REF.姜德友,王俊霞.不寐源流考[J].中医药学报,2011,39(04):8-10.

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

中医不寐病证证型虽十分复杂,但就其临床表现主症之不同与五脏的关系可大致分为5类,分属五脏,具体有:

①以入寐维艰(入睡困难)、或迟寐、甚则彻夜不眠为主症的不寐病,其基本病位与有关,其病机为阴、阳、气、血、痰、瘀、寒、热等各种原因导致心神不入于舍;

②以梦扰纷纭、或夜寐梦多、或梦呓、甚则梦魇、梦游为主症的不寐病,其基本病位与有关,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肝魂不入于舍;

③以思虑纷纭(睡前思绪繁扰)而致迟寐或不寐为主症的不寐病,其基本病位与脾意有关,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脾不入于舍;

④以夜寐轻浅、易寤(闻声则醒)或频寤为主症的不寐病,其基本病位与肺魄有关,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肺不入于舍;

⑤以夜寐早寤(以早醒为主)或醒后再难入寐为主症的不寐病,其基本病位与肾有关,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肾志不入于舍。以上五类不寐主症与神、魂、意、魄、志五神不入五脏之病机有关。

REF.张星平,范秀芳,邓宁,王庆国.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J].中医杂志,2011,52(24):2092-2093.

五脏藏神理论与不寐

《素问·病能论篇》云:“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乏,倚则不安。”说明失眠不仅与心神有关,肝、脾、肺、肾的失调皆可致不寐,且五脏亦涵养五神,神机不安亦可生本病。

1.肝魂学说:肝为刚脏,主动主升,气郁化火,上扰心神,使情志亢奋而难以抑制,则见失眠、多梦。影响肝藏魂的功能,魂不内藏,神明被扰,亦可致不寐。《血证论》云:“肝病不寐者,肝藏魂⋯⋯若浮阳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许氏依据《内经》“亢害承制”理论,认为导致失眠的五脏之间存在着制化现象,但其根源均出于肝。王翘楚提出肝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是失眠的基本病理特征。裘昌林教授认为,从肝论治不寐,要从气血入手,其发现肝郁化气,以致气郁化火、耗血伤阴,使得阴阳失调,最终肝肾俱损,上扰心神,遂成不寐。王氏等认为,失眠病机当以肝郁为首,肝失疏泄形成气滞,扰乱神明,魂不安藏,则发不寐。傅氏等从肝论治更年期失眠,发现肝气郁结贯穿其始终。曹氏认为,不寐病因不出二端:其一,木火相扰,即肝气郁滞,魂不守舍,扰动心神;其二,木土相克,即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气机失畅,气血化源不足,失养心神。田氏提出“肝气虚”亦可致失眠,属气怯失眠的一种。另外,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胆府为患,亦可生不寐。袁氏认为,七情可造成胆府“决断”失调,出现心慌、烦躁、胆怯、多思、多虑等情绪不安,进而导致不寐。其核心病机为“胆肝气郁,动摇心神”或“胆气虚损”、“决断无权,累及心神”。

2.心神学说:心藏神,主血脉。外邪侵扰,脏腑相克,可使神不守舍,阳不入阴;心血亏虚、阴虚火炎,心神失养,可发生不寐。路志正教授认为,心神不宁的原因有三,即本脏虚损,火热、痰浊、瘀血扰神及他脏相欺。田氏等认为,不寐病在心神,其病机多因心神受扰所致,其病性多属火,或为实火,或为虚火,故应从君火立论。杨氏认为,不寐与五脏生克有关,但究其脏腑,核心则为“心”,脏腑扰心、神明不安,是不寐产生的主要原因。

3.脾意学说:脾主运化,统血藏意。脾气生化无源,气血不能濡养心、肝二脏,君相火旺,可致不寐。这与《素问·厥论篇》“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相合。脾主思,思虑过度,可使脾气升降失司,形成气结或气滞,亦可形成不寐。与《类证治裁》所论“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一致。脾藏意,意不内守,则心为所动。在五神的整体协调关系中,脾胃起着“枢纽”作用,凡影响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均可致心神失用而生不寐。苏氏等认为,寐的条件有三:①气血盛;②营卫运行正常;③神安。但脾胃运畅则是保证三者正常的先决条件。现代一些医家亦多从“胃”着眼,立论本病病机。殷氏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失调,如酒食所伤、水饮停溢、痰湿内渍、胃阴不足等都可影响睡眠。所以,临床上要去因和胃安眠。李氏等认为,胃是人体阴阳升降,交感平衡的中枢,又作为“神机”物质基础的化生之源。而“脑”统司神志,调谐阴阳,故二者关系密切,对不寐的发病至关重要,并提出不寐之主宰在“脑”,其基础在“胃”。

4.肺魄学说:肺主气,司呼吸,内藏魄。肺气过盛,气机升降失常,神摇不安;肺气虚损,魄不制魂,魂魄离散,导致不寐。《黄帝内经太素·七邪》有“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大则不得偃卧”的记述。段氏认为,不寐从肺论治,不外两端:首先肺气宣肃失常,水道不通,凝液成痰,或气衰不充,心脉失濡;其次是过悲伤肺,神魂相欺。

5.肾志学说:肾主水,纳气藏精。肾中真元不足,可直接导致阳不入阴,神不安守,其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等。清代医家郑寿全《医法圆通》谓:“不卧一证⋯⋯有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招氏在分析祝味菊、徐小圃、陈苏生等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之后,提出肾阳虚衰,虚阳浮越亦是本病病机之一。而恐惧、惊吓等不良情绪,亦可使肾水不固,失济于心,而生不寐。

REF.马捷,李峰,宋月晗,刘晶.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05):106-108.

整理丨菟丝子

编审丨王德福

图片丨菟丝子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