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敏性鼻炎与中医伏邪理论的前世今生

 竹曳悠然 2019-10-14

喷嚏清涕鼻塞鼻痒,过敏性鼻炎困扰着很多大人小孩。

现代医学在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上,主要采用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如抗阻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药和鼻腔冲洗等,免疫治疗和外科手术。但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


然而传统中医并无过敏性鼻炎这一病名,但与“鼻鼽”相类。且属于中医伏邪理论的范畴。过敏性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与伏邪发病颇为相似

伏邪理论发展简介

伏邪理论是中医病因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首见于《内经》:“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清《伏邪新书》“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


现代著名医家吴雄志先生对伏邪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和发挥,用于治疗重大疑难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著有《吴述温病研究·伏邪》一书。

伏邪理论概要

伏邪往往感而不发反复发作。感而不发,是指机体在感受了邪气之后,邪气潜伏下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发作。反复发作,是指疾病呈现从邪气潜伏到疾病发作、活跃,再到疾病缓解、邪气潜伏的反复发作过程。

伏邪具有六气皆可伏邪伏邪易从火化伏邪转出少阳等典型特征。  

------摘自《吴述温病研究·伏邪》

过敏性鼻炎在伏邪理论下的病因病机

结合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典型症状和伏邪的病理模型,可将该病概括为风、寒、湿之邪伏于太阴、少阴,转出少阳,发于太阳,或兼阳明,可兼夹痰、热、瘀血、饮等病邪。

过敏性鼻炎在伏邪理论指导下的治则治法

伏邪为病,治则以温、补、托、清四法为主,但仍需根据病势的进退予以调平,再“观其脉证”并“随证治之”,如此方可万全。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故常以温法补其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故常以补法填其精;病在三阴伏而不出,故以托法显其形;病出三阳,故以清发驱其邪。

只温不补,如釜中无汤,生气乏源;只补不温,如釜底无薪,化气无力;只清不托,难断其根;只托不清,病必不愈。

如过敏性鼻炎气病位在太阳,病机为少阴阳气不足。用麻、附、辛急温之可去七八,但仍需以地黄填精方可善后收工,若其人尚有其余兼证还需“观其脉证”,并“随证治之”。

验案举隅

姚某,女,40 岁,教师。变应性鼻炎病史2 年,荨麻疹病史3 年。

初诊

2018 年10 月初诊,症见:鼻塞,鼻干,遇风则有喷嚏(无涕),皮疹色淡,伴瘙痒,夜间尤甚,背凉,小便正常,大便日行一次,不成形。舌红苔白,双脉沉细,无力略数。

处方

附 子10g 麻 黄10g 细 辛 3g 黄 芩15g丹 皮15g 生 地30g 干 姜15g 炒白术30g炙甘草10g 党 参30g 黄 芪30g 防 风15g荆 芥15g 苏 15g 藿 香10g 生石膏30g

三剂,水煎服

二诊

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质稀,鼻塞、喷嚏未作,仍有鼻干及散在皮疹,不痒,有黄色结痂,背凉,舌红苔白,左脉沉细,右寸略滑数。

处方

附 子10g 麻 黄10g 细 辛3g 黄 芩15g丹 皮15g 生 地30g 干 姜15g 炒白术30g炙甘草10g 党 参30g 浙 贝30g 防 风15g荆 芥15g 生石膏30g

三剂,水煎服

三诊

鼻塞、喷嚏、皮疹均已好转,仍然鼻干、背凉,但较前减轻,舌红苔白。处方不变。

总结

本案患者AR 病史2 年。鼻塞、鼻干,遇风则有喷嚏,伴皮疹色淡,大便不成形,双脉沉细,无力略数,为太少两感证,内有郁热之象,邪伏少阴、太阴,转出少阳,发于太阳。以二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合人参汤加减。邪伏少阴,予麻附辛温阳化气,是少阴温法;卫出中焦,予玉屏风散合人参汤温补脾阳,益气固表,与荆芥、苏叶有开合之妙,发散郁热是太阴补、托之法,三者共调气化。同时附子配生地运柔成刚,此肾气丸法,以复形质,是少阴补法。伏邪转出少阳,用黄芩清少阳相火,防止龙火升腾,是少阳清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