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这件文物长21厘米,所用材质证明,部分中国人有个认知错了

 袁载誉 2019-10-14

古迹背后的秘密第26期

《说文解字》中提到“玉”时,是这么说的“石之美者,玉也”,给“玉”赋予了“美”的性质。正因如此,中国诗句每当要提到“美丽”之时,玉的身影都会穿插其间。

英国这件文物长21厘米,所用材质证明,部分中国人有个认知是错的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忆起杨贵妃的倾世容颜,他写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用“玉颜”代指贵妃“风华绝伦”的美貌。

诗经《国风·秦风·小戎》中,形容一个标志男子,也写道“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可见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玉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且从约7000—5000年前的中国河姆渡遗址中,出现了玉管、玉珠可知,中国这块土地上,从文明诞生之初,玉就相伴始终。

英国这件文物长21厘米,所用材质证明,部分中国人有个认知是错的

也正是因为我们已经把“玉文化”融入了文化血脉中,当西方人开着坚船利炮闯入我们的文化,看着西方的贵族们,喜欢用各种五颜六色的宝石,把自己的装扮的“金碧辉煌”,且几乎不见玉石制品。

于是部分中国人,误以为西方人没有使用玉的历史,将中国人用玉与西方人用宝石,作为区分中西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甚至有个叫“精英小李”的网友,发出“国外不存在玉石文化,所以外国人对于玉石没有认同感”的言论。文化是靠历史来沉淀的,上述言论无疑间接的暗示国外没有使用玉石的历史。

英国这件文物长21厘米,所用材质证明,部分中国人有个认知是错的

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真的只有中国这块大地上的人类,才使用、打磨过玉石吗?从今天小袁要讲的这块文物的材质上看,显然并不是。

文物的学术命名叫“玉斧”,发现的地点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坎特博雷,根据相关技术探测得出的结果,“玉斧”诞生和被日常使用的年份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个人类文明刚刚萌芽的年代。

英国这件文物长21厘米,所用材质证明,部分中国人有个认知是错的

“玉斧”虽然被称为斧,但是从形状上看,它跟我们传统认知上的“斧头”,有着几乎完全不一样的造型,没有放握把的穿孔,以及整个形态是一个约长21厘米,底座宽8厘米的“水滴”形状。

所以可见这个“玉斧”是工具的概率极点,很可能是某种象征性的装饰品。

由于英国本土,并未出现大规模可供开采,且有被人开采过痕迹的玉石矿。很长一段时间里“玉斧”的来路还成了一个谜。跟我们部分中国人的认知一样,部分英国人也不曾知道,自己的先祖曾经使用过玉作为重要的装饰品。

从发掘量很少的角度,秉承“物以稀为贵”的原则,玉在远古时代,很有可能对于英国的先祖们,是极其昂贵之物。属于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之物,普通人根本看不到,是上层文化。

英国这件文物长21厘米,所用材质证明,部分中国人有个认知是错的

2003年,考古学家彼得勒坎夫妇找到了“玉斧”的来源,夫妇二人根据现代玉石多出自高山的知识,在欧洲大陆的大小山脉中穿梭,最终在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找到了距今数千年的玉石矿。

且从上面探查出了大规模开采的痕迹。更为让人吃惊的是,夫妇二人还可以根据石头的特征,找到上文所提的玉石,大致是来自那一块阿尔卑斯山脉玉石矿的主体石头。

从意大利到英国,这个一路运的流程,无疑证明了,玉石的使用,最少在古代的欧洲社会高层间,形成了文化,并促成了贸易。

所以文章开头所提的部分中国人认为,西方没有玉石文化、玉石历史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但也可以说不完全正确,毕竟现代欧洲人,在喜好上,确实是偏五彩斑斓的宝石,而非含蓄的玉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