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十一难

 木子幽幽lrx00d 2019-10-14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谓曰阳盛阴虚!

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黄师解;

阴位于里,其脉沉;阳位于表,其脉浮!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黄师解;气根于水,肾间动气,是谓人身生气之原,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此气者,人之根本,臂之树木,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水中生气独绝于内也!

十六难曰;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黄师解;

脾脉代,其色黄,其志思,其主味,其位当脐,其主四肢!

脾为太阴湿土,湿旺脾郁,不能消化水谷,则腹慢食停(脾郁腹满,则胃气上逆,而生哕噫),体重节痛(湿流关节),怠惰嗜卧(脾土困倦,则欲卧眠),四肢不收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黄师解;

肺脉毛,其色白!其窍俾,肺气逆冲,出于鼻窍,则为嚏!其志悲,其声哭,其位在脐右,其藏气,肺气阻逆,则生喘咳!

其主皮毛,皮毛感伤,则生寒热(洒淅,皮毛振悚)!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色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黄师解;

肾脉石,其色黑,其志恐,其性蜇藏!日暮阴隆,肾气上引,阳将蜇而未蜇,阴引而下,阳引而上,则为欠!

欠者,开口呵气也!

其位在脐下,木生于水,水寒不能生木,甲木上拔,则病逆气,乙木下冲,则小腹急痛,泄而下重!其主骨髓,骨髓失温,则病足胫寒逆也!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生死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黄师解;肝窍于目,闭目不欲见人,肝木陷也!故当得肝脉,而反得肺脉者,死,金克木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

黄师解;肝胆同气,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胆木上逆也!故当得胆脉,而反得肾脉者,死,胆木化气于相火,水克火也!


病若吐血,复鼽衄者,脉当沉细,而反得浮大而牢者,死也!

黄师解;吐血衄血,肺胃上逆,收气不行也,而反得心脉者,死,火克金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脉沉细微者,死!

黄师解;谵言妄语,心火上炎也!故身当有热,脉当洪大,反得肾脉者,水克火也,水胜火熄而谵言者,神败也,是以死!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黄师解;大腹而泄者,脾土湿陷而木贼也,微细而涩,肺脉也,而反得肝脉者,死,木克土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九候,各有何主?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当,主脐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然;诊病在右胁有积聚,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疾甚,结微则积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而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黄师解;

脏病曰积,腑病曰聚!

十九难曰;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黄师解;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寸脉恒盛;女子尺脉恒盛,寸脉恒弱,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寸弱而尺盛;女得男脉,尺弱而寸盛也!

其为病何如?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周日!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黄师解;男得女脉,以阳而变阴,故为不足!阴盛于内,故病在内!女得男脉,以阴而变阳,故为太过!阳盛于四肢,故病在四肢!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然;魏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也,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黄师解;阳脉而见阴来,谓之阳中伏阴;阴脉而见阳来,谓之阴中伏阳!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黄师解;重阳者狂,木火之阳旺也!重阴者癫,金水之阴旺也!心主喜,肝主怒,狂者木火有余,故多喜怒!肾主恐,肺主悲,丶者金水有余,故多悲恐!

脱阳者阴旺,鬼,阴类也,故见之!肝窍于目,缘肝藏血,血舍魂,魂化神,魂神升发,而生光明,上开双窍,则为两目!阴者,阳之宅也!阴脱宅倾,神魂散亡,是以目盲!名曰脱阴,而实脱阴中之阳也也!

二十一难曰;经言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也,谓息数不应脉也,此大法也!

黄师解;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此以诊者息数不调,不应脉也!

我的理解;

形病脉必病,反之者为吉;脉病形必病,反之者为危!

说明脉象最真实反应人体情况!

果然脉症不符合,一定是医者的呼吸之数有问题,无法准确诊断患者真实的脉象,仅此而已!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以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气主呴(音须)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滞而不如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为所生也!

黄师解;气留则血滞,故气先病而血后病!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否?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肾主骨,其荣发。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脾主肉,其荣唇,甲笃乙死,木胜土也。人中满,旧讹作肉满,依《灵枢》改。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即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肝主筋,聚于阴器而终于舌本,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肺主皮,其荣毛。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黎,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心主脉,其荣色。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眩转,转则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五阴,五脏之阴也。五脏主藏五神,目瞑不见,神败光失也。


六阳气俱绝,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六阳,六腑之阳也。阳主外卫,阳亡表泄,故出绝汗。此篇全引《灵枢·病传》文,旧误在经脉中。而字句微异。其讹舛之甚者,依《灵枢》正之。

二十九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经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下极,篡后之屏翳穴,即会阴也。督行于背,自脊里而上风府,督脉穴名。入于脑中。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络舌。


中极,任脉穴名。任行于腹,自腹里而上关元,任脉穴名。升于头上。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并足阳明之经,《素问·经络论》作少阴之经。旧本误在骨空论。按,冲脉起于足阳明之气冲,上会横骨、大赫等十一穴,皆足少阴经也。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回,绕也。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也。


阳跷,足太阳之别,起于足太阳之申脉,循外踝上行,入于足少阳之风池也。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阴跷,足少阴之别,起于足少阴之照海,循内踝,上至咽喉,而交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故阳维起于诸阳会,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阳维、阴维,维络于身,阳维主一身之表,起于诸阳会,足太阳之金门也,阴维主一身之里,起于诸阴交,足少阴之筑宾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八脉者,十二经之络脉也。经脉隆盛,入于八脉,则溢蓄于外,不能灌溉诸经,故经脉不能拘之。其受邪气感袭,则表阳蓄积,而生肿热,宜以砭石泻之也。

三十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阴跷行于骽里,病则外缓而内急。阳跷行于骽外,病则内缓而外急。冲行于身前,病则经气上冲,逆气而里急。督则行于身后,病则经脉失荣,脊强而身厥。任为诸阴之宗,阳根下潜,蛰藏于此,阳泄根拔,寒凝气结,男子则为七疝,女子则为瘕聚。带脉环腰如带,横束诸经,病则带脉不束,腹满,腰冷溶溶,若坐水中。阳维主一身之表,病则表伤而苦寒热。阴维主一身之里,病则里伤而苦心痛。盖阳维维于诸阳,阴维维于诸阴,若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表里渫越,丧其保障故也。

三十四难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皆可晓知以不?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也。


肝主五色,心主五臭,脾主五味,肺主五声,肾主五液。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主也?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魂魄神意智精志,是谓七神。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黄师解;火降于右,水升于左,故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神根干此,精藏于中,是一身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之藏精,女子以之系胞,《素问·腹中论》胞络者,系于肾是也。

三十八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止有五腑也。然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其气与肾通,命门之阳气通于肾也。

三十九难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之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尚远,犹有两心,故令有两叶,亦应木叶也。


心为阳中之太阳,肾为阴中之太阴。见《素问·六节脏象论》。

四十难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己,己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心主臭,火也,肺金开窍于鼻,而内有己火,故能知臭。肺主声,金也,肾水开窍于耳,而内有申金,故能闻声。

四十一难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然:五脏者,尝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聚。


尝内阅于上七窍也,旧讹作当上阅于九窍也,以《灵枢》改正之。张洁古认真,九窍添三焦之气通于喉,喉和则声鸣矣二句,谬妄不通。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荣于六腑者,何也?然:夫气之行,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荣于五脏,阳脉荣于六腑,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


其流溢之气,旧讹作而不覆溢人气,依《灵枢》正之。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荣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荣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荣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气无独行而不相荣者,其不相荣者,邪客之也。阴盛格阳于外,曰格,阳盛关阴于内,曰关。


此篇全引《灵枢·脉度》文。

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然: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半,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受溺九升八合。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会厌在喉咙上,所以分司气管食管之开阖者。肛门,谓广肠下至肛门,即直肠也。


此引《灵枢·肠胃》文。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二铢,盛精汁三合。


魂、神、意、魄、精,是谓五神。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冲,要也。贲与奔同,胃之上口,水谷下奔之路也。太仓,胃也。幽门,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阑门,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下极,谓会阴穴,在前后二阴之间,会阴之后,即魄门,二十九难督脉起于下极之腧,即此。

四十五难曰: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太仓,胃也,地当任脉之中脘,胃为六腑之长,故腑会于此,季胁,足厥阴之章门,脾之募也,脾为五脏之长,故脏会于此。阳陵泉,足少阳穴,肝胆主筋,故筋会于此。绝骨,外踝上光骨,当足少阳之悬钟。膈俞,足太阳穴。大杼,亦足太阳穴,在大椎上。太渊,手太阴穴,三焦,上焦地在外一筋直两乳之内,当任脉之膻中,宗气在此,三焦之上原也。热病在内者,取其所会之气穴,以泻其热也。

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则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自内而外出者为虚,内先损伤也。自外而内入者为实,外先感袭也。缓者,气松缓也。急者,气迫急也。

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然,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自病也。


久坐湿地,则湿土贼水,强力汗出入水,水入汗孔化湿,亦能贼水,故皆伤肾。


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五邪,皆自外至者。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肝脉行于两胁。心脉浮大,肝脉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肺为腥臭,入肾为腐臭,入肝为臊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也。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心脉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自入为甘,入肺为辛,入肾为咸,入肝为酸,入心为苦,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土湿则体重。脾倦则嗜卧。中气不运,四肢失禀,则纵缓不收。脾脉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自入为哭,入肾为呻,入肝为呼,人心为言,入脾为歌,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肺脉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肾脉沉濡。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心为火,假令心病,中风木邪,火所由生也,是自后来。伤暑火邪,是为自病。饮食劳倦土邪,火之所由生也,是从前来。伤寒金邪,是从所胜来。中湿水邪,是从所不胜来也。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见人者,有不欲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阳病热,阴病寒,阳病动,阴病静,其性然也。

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流行,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仿佛者,游移无定之象。贲响,贲走而鸣转也。

五十三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者,阴气也,其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此申明上章之义。

五十四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肝位在左胁,肝胆同气,咳逆,胆火逆刑肺金也。痎疟,胆火闭于重阴之中,鼓动欲出,而阴邪外束,故生寒栗,及其郁蒸透发,则寒变而为热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心位在脐上。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脾位在中脘。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肺位在右胁。息贲,喘息奔逆也。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积之要法也。


肾位在少腹,贲豚发作,状如豚奔,上至心下,痛苦欲死,故日贲豚。

此乃腹诊之最早雏形!

五十五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言生也。


间脏者,不传所胜,隔二脏而传其所生也。

五十六难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脏同法也。


脏病之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之易治者,传其所生也。脏病深,故传所胜,腑病浅,故传所生。盖平人无病,皆传所生,腑病轻微,未至乖常失度,彼此克贼,故传其所生,与平人相同也。

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便,茎中痛。此五泄之法也。


胃泄者,甲木之克戊土也。胃以受盛为职,乘以甲木之邪,胃腑郁迫,水谷莫容,则生吐泄。伤寒阳明少阳之泄,皆此证也。脾泄者,乙木之贼己土也。脾土湿寒,不能蒸水化气,水谷并下,脾湿愈滋,土陷木遏,肝气不达,风木冲决,开其后窍,则生泄注。内伤之泄,皆此证也。食则呕吐逆者,脾陷则胃逆也。大肠泄者,金敛而木不泄也。乙木陷于大肠,上达无路,欲冲后窍而出,而大肠敛之,不得畅泄,故窘迫欲后,肠鸣而痛切也。大便白者,金色也。小肠泄者,寒水郁其丙火也。小肠以丙火而化寒水,水寒生泄,不过大便溏注而已,不作脓血也。病则丙火不化寒水,郁于湿土之中,丙火不化寒水,因于土湿。内热淫蒸,脓血腐化。寒水绝其上源,故溲溺淋涩。风木郁冲,故小腹痛作也。大瘕泄者,水土之郁陷也。水土湿寒,阴气凝结,瘕块累生。乙木不得温升,陷冲后窍,而疏泄失政,未能顺下,故溲便频数,里急后重,而粪溺艰涩不利也。


泄虽有五,唯胃泄为胆胃病,其四皆脾肝之证,而癸水之寒,乃其根本也。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风伤卫也,伤寒,寒伤营也,详仲景《伤寒》。湿温,中湿而发热者也。热病,暑病也,即仲景暍病。温病,春月而病感者也。《素问》热病,即温病之发于夏月者,评热病论:先夏至者为病温,后夏至者为病暑是也。与此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甚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温病各经不同,行在于诸经之中,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温病不过六经,而经随日传,六日而尽,须逐日诊之,难以预定也。温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法详《素问·热论》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阳虚阴盛,下则亡阳,故可汗愈,阳盛阴虚,汗则亡阴,故可下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此段引《灵枢·寒热病》文。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病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此引《灵枢·癫狂》文。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清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此难《灵枢·厥病》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以外知之,验其外而知之也。以内知之,洞其内而知之也。

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腧,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五脏五腧,井、荥、俞、经、合也,六腑六腧,井、荥、俞、原、经、合也,详见《灵枢·本输》。腑有六腧者,以五腑之外,又有三焦一腑,故多置一原穴以配之,此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阴井木,阳井金,义详《灵枢·本输》


   个人见解;天干的化合竟然与阳经的井荥输经合(金水木火土),阴经的井荥输经合(木火土金水)暗合!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事情!

同时也说明了经络穴位果然是沟通人体小宇宙与自然界大宇宙重要的渠道!

中医真的是超前的科学!!!

天干五合: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

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故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万物出于春,井之义也。阳气入于冬,合之义也。

我的理解;

五输穴暗合木火土金水,此五行与天干地支均高度契合!无形的演绎着穴位的一气周流!

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延伸到情志上(肝怒心喜脾忧肺悲肾恐)一样符合五行特质,一样可以由此来判断患者体内五行错乱的情况……同样,还可以通过五色(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辅助辩证……


有点跑题了[捂脸][捂脸][捂脸]

五输穴其实契合四季……

井者春也,荥夏也,输者长夏也,经者秋也,合者冬也!

井荥输经合一样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一样对应生长化收藏!

明白这个道理就懂得了五输穴的另外一种用法;井荥浅刺,阳气升浮也;刺输疗脾胃,长夏最佳;经合刺深入,秋冬阳气深潜也!

肝病刺井,心病刺荥,脾胃刺输穴,肺病刺经穴,肾病刺合穴………

六十六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肺之原,出于太渊五句,义见《灵枢·九针十二原》,此皆五脏之俞穴也,左右各一,共十穴,连膏之原,肓之原。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脖胦。合为十二原。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谓神门也。手少阴无俞,所谓心之原出于大陵者,皆手厥阴之俞也,义见《灵枢·逆顺肥瘦》:旧本误在邪客。故此补少阴之原句。胆之原,出于丘墟六句,义见《灵枢·本输》,此皆六腑之原穴也。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谓九针十二原中,皆以五脏之俞穴为原,非谓六腑也。以五脏之俞,乃三焦之所行,是其气所留止,故称曰原。盖肾间动气,一身之原气也。三焦者,肾中原气之别使,行于上下三焦,经历五脏六腑之俞穴,其所留止,辄谓之原,以其原于动气间而得名也。


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我的理解;

此段言尽原穴与三焦的重要性!

原穴之内所藏皆为肾间动气,即肾之气也!这是生命的原动力,故可以补,不能泄也!泄原穴,即是泄肾气!后果很严重!

同时三焦为原气运行的特殊通道,通过调理三焦可以达到调节肾气的目的,或者说三焦畅通原气运行方畅通无阻!

六十七难曰:五脏六腑,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以上五输穴的用法是《难经》所载!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用法!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来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来治疗热病;输穴可用来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来治疗喘咳;合穴可用来治疗六腑病症等。这就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的“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六十八难》则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外,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也可根据《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于”的理论,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如肺属金,虚则取太渊(土),实则取尺泽(水)等。

六十八难曰:五脏募皆在阴,俞皆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也。


五脏之募皆在腹,肝之募期门,心之募巨阙,脾之募章门,肺之募中府,肾之募京门,俞皆在背,总出于足太阳之经。背为阳,腹为阴,阴病必行于阳,阳病必行于阴,故令募在于腹,俞在于背也。以募者,脏中阳气之所结也,是以阳病行于阴,俞者,脏中阴气之所输也,是以阴病行于阳也。


我的理解;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背俞穴与募穴的真正功用!

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很多人认为募穴是阴穴(腹部为阴),故理所当然的认为募穴出现疼痛,结节,肿块皆为五脏阴形物质(阴成形,阳化气)的累积,是服用所对应五脏出现问题……

同理,背俞穴位于阳部,故反应的是阳经阳气的问题……


通过六十八难的学习,我们才明白募穴,背俞穴真正的意义;

募穴虽为阴穴,但反应的却是阴脏阳气的问题,背俞穴反应的是阴气的问题!


这里还牵涉到表里经的小循环问题!


比如说,肝经募穴期门,也许更多反应的是胆经的问题喔!


以募者,脏中阳气之所结也,是以阳病行于阴,俞者,脏中阴气之所输也,是以阴病行于阳也。

募者脏中之阳,即指与该脏互为表里的某腑也;俞者,脏中阴气,道理亦如上述!


所以放血,更适合在背俞穴上;艾灸更适合在募穴上进行!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经,《灵枢·经脉》。自取其经,取其本经,不取其子母也。

我的理解;

虚者补其母,实者泄其子!这是治疗的指导原则,不能违背!

十二经络两两相对,合为六组以对应六气!简而言之就是肺经大肠经五行为金,脾经胃经五行为土,心经,小肠经五行为君火,心包经,三焦经为相火,肝经,胆经五行为木,肾经,膀胱经五行为水!

而在每一条经络上又有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这五个穴位又是一个木火土金水)!

所以前面说的虚者补其母,实者泄其子自然应该包括十二经络之五行生克与一条经络上的五行生克两种!一定不能顾此失彼!我把他们称为小五行生克(单条经络)与大五行生克(十二正经)!

还有一个治疗原则就是进行补泄时,一定要遵循先补虚再泄实!这一点非常重要!违反此条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无法挽回的后果……

举个栗子;一个人患上严重感冒,浑身难受;时值中午,早饭没怎么吃,现在饿得头晕眼花,心惊胆跳(兼有血糖低的症状)!

感冒难受这是病实的表现;饥饿难耐这是虚症的表现!

请问您觉得是应该先喝中药呢还是先吃饱饭呢???

道理就是这样简单!


前面说的补泄,是针对外泄侵袭人体(风热暑湿燥寒)后产生的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根据病情的虚实来现在对应的补泄!


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上面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病🈶 外邪病与本经自病两种!这段话说的就是如果是本经自己的病,可能没有涉及其它经络的一种情况(关于何为外邪病,何为本经病请翻阅我朋友圈之前的内容)

本经自病者,则直接选取病变之经,再根据症状来选择相关五输穴进行治疗就好!


原则如下;

1,“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2.《灵枢》: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3. 《灵枢》: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饮食不节病者,取之于合。

七十难曰: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诸篇。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而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而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也。


肾肝之部,筋骨也。心肺之部,皮脉也。

春夏阳气浮在体表,再者春多病肝,夏多病心,多为左路之不升,此与季节相应也!

穴位者对应四季井春荥夏输长夏经秋合冬,故春夏浅刺即可!

而秋冬深刺,道理亦然!秋冬气血深藏于脏……


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而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而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也。

此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意,必须阴阳和合才能愈疾!

春夏为阳,但需要先深刺到骨(骨为至阴处),得气后再提针浮至皮毛部(皮毛为至阳处),以期达到调节阴阳,和合阴阳之目的!

反之亦然……

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也。


卫为阳,营为阴,刺卫者,卧针而刺之,则不伤营,卫行脉外,针入浅也。刺营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卫气开散乃内针,则不伤卫,营行脉中,针入虽深,而未伤及卫也。


   我的理解;卫气者为阳,阳气运行迅捷,而营气为阴,运行速度相对卫气而言缓慢一些!人站立行走之时,营血充布,而卧床休息时则回归肝脏,经络血脉内营气容量减少许多,故刺卫者,卧而浅刺无伤营气也;而卫气为卫护之气,巡行于经络之外,刺营时先用手掌按压住相关穴位(五输穴居多),目的是驱散相关卫气,以避免深刺营气时无伤卫阳也!

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气可令调,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然: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经,《灵枢》终始,九针十二原。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是也。


我的理解;   顺逆之意为经络的顺行与逆行!言经络运行有来有去之分!此也是阴阳的一种体现!

明白这一点才懂得如何为补如何为泄!


针尖顺着经络运行之气刺入输穴(即针尖方向与经络运行之气方向一致),此为顺为补也;针尖逆着经络之气运行方向刺入(言针尖与经络运行方向刚好相反)此为逆为泄也!明白此意,顺逆理解也!


逆之为泄,顺之为补!此针法之补泄也根本!

迎而夺之即为泄法;迎而随者即为补法!

针灸治病,全在调气!而病亦分阴阳!故言调气之方必在阴阳!阴阳和合,病者即愈!

病实泄之,病虚补之!不明此理,如何疗疾?

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曰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诸井穴在手足指端,经脉初发,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用,当刺者,泻其荥穴,以荥火者,井木之子,所谓实者泻其子也。井穴宜补不宜泻,是故经云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也。


  我的理解;

井穴在手指脚趾头,肉少皮厚,在刺补泄,残忍不仁,非仁者所为也!

实者泄其子,欲泄井穴(阴井木,阴荥火;阳井金,阳荥水!),泄其子穴荥穴就好!疼痛立减,效果等同!举个栗子;胃热牙痛,欲泄历兑( 木也),可以选择內庭(火也),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胃实则泄火穴🔥 也,效果与直接泄历兑一样!牙痛立效!

虚者补其母,欲补井者(阴经井穴为木,阴经合穴为水;阳经井穴为金,阳井合穴为土),补其合穴就好,疼痛大减,效果等同!

再举个栗子???

你想太多了!举一反三,孺子可教!反此者,断然不可教[呲牙][呲牙][呲牙]


何以故也?

五行生克,天地之理!

人为天地之气交,以四时之法成!天人合一,天人同气,必然遵循同样的五行生克之理也!

抬头仰望天,低首俯视大地,多多思考自然之象,再把她与身体联系起来,你会理解更多!

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灵枢·刺法》,冬刺井,春刺荥,夏刺俞,长夏刺经,秋刺合,与此不同。井为木,春刺井者,以其邪在肝木也。荥为火,夏刺荥者,以其邪在心火也。俞为土,季夏刺俞者,以其邪在脾土也。经为金,秋刺经者,以其邪在肺金也。合为水,冬刺合者,以其邪在肾水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条,未可拘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肝主色也,臊臭者肝也,而中有心病,心主臭,入肝为臊也,喜酸者肝也,而中有脾病,脾主味,入肝为酸也,喜呼者肝也,而中有肺病,肺主声,入肝为呼也,喜泣者肝也,而中有肾病,肾主液,入肝为泣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虽四时有数,并系于春夏秋冬,刺法系于四时。而针之要妙,则在于秋毫之间,其变无穷也。


我的理解;井荥输经合,对应木火土金水,亦对应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亦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之一年五季!

即井春荥夏输长夏经秋合冬!

所谓天人合一,人体无处不体现🉐 淋漓尽致!从井荥输经合在人体的位置也可以发现!比如合穴为冬,冬季主收藏,故合穴在关节之处,位置非常深入,暗合冬藏之特性!其它几个以此类推……


   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五季有五种不同的疾病,从属性来分,五季之病多应时而发,比如春天应肝,多发肝之病,其它类推!这只是告诉我们一直疾病规律,不是绝对的,不能一厢情愿认为,春天的病就直接刺井穴就好!

举一反三是古人一贯简约至极的风格,大家要培养自己的《黄帝内经》特有的思维逻辑,这样才能原汁原味的理解古圣先贤的真实本意!


一定需要辩证,一定需要辩病,一定需要辩经,一定需要望闻问切……


那么如何辩证?

文中有详细介绍;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说,一脏有病,身体有五种不同表现!并举例说明~肝有病,五色,五臭,五味,五发,五情来详细教导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分析,最终确定病之根本!

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以取气?当泻之时,何以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置,舍置也。卫气收敛,故从卫取气。营性疏泄,故从营置气。

我的理解;

补泄之原则不可违背~即先补虚,再泄实!万不可先泄后补,后果不可预知!

卫为阳在表;营为阴在里!大而言之,补阳刺浅,泄阴刺深!补者针尖顺从经络巡行方向;泄者针尖逆于经络巡行方向!

当然,补泄之前,你需要详细的辩证过程!根据望闻问切及循经检查,来辨病辨经以期找到病症的根结所在,才能因地制宜,确定补泄!

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肝病传脾,克其所胜也。


我的理解;五脏之病,传其相克之脏!即肝(肝的五行属性为木)病传脾脏(脾的五行属性为土),即究其原因木克土也!脾病传肾,土克水也;肾病传心,水克🔥 也;心病传肺病,火克金也;肺病传肝,金克木也!传了一圈⭕ ,即完成了五行相克的整个循环,则人死矣!

所谓上工治未病,其实是说上工深谙脏病必传其相克之脏的疾病发展规律,未雨绸缪,见到肝病,一方面治疗肝脏,同时调理脾脏,以期斩断肝病的演变趋势!已病与未病同时治疗!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中医!


最最简单明了的栗子就是,肝病严重时一定会影响到脾胃,出现一系列脾胃问题,比如说食不下咽,没胃口,胃脘胀满,消化不良等等症状!下一次阐明了知肝传脾,必先实土的治疗指导思想!


有上工,必有下工,环顾四周,高下立判!


以上内容才是治未病的真实含义!

有时间读读经典吧!不但开,还能防忽悠![憨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