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来进行古法欧体楷书《九成宫》技法的全文解析。所谓古法,就是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技法,而是指欧阳询的本真技法。今天进行到了“魏、徵、奉”三字。现在,我们先看一下它们在字帖中的样子: 我觉得在欧体中当中,这三个字要算是有代表性的字,集中体现了欧体字的结体特色和书写技巧。 如果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它们就是“欧体字的颜值担当”。欧体字的险劲、挺拔、温婉、灵动,在这三个字上都有完美的体现。透过斑驳的页面,我们仍能体会到它们遮掩不住的艺术魅力。 然而这三个字却都不是很好临写的字。市面上目前还没有见到有人把他们临写到形神兼备。今天,我们还是结合学欧大师们的临字,来分析这几个字到底难在哪里。 先看清朝贡生姚孟起的: 我觉得姚孟起在这个“魏”字上,至少有三方面没有把握好: 一,体态与原帖走向相反。如果不把字放到一起,大概很难发现姚字在字体态上的疏失。我们可以看原帖,这个字的走势是向左的倾斜,只是最后凭借“鹅勾”的走向把整个字“拉正”了。 但是姚字从“委”字旁开始,就一直向右倾斜。一直到“鬼”字也没能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原帖和姚字,分别倒向了不同的方向。 二,笔画僵直,失去了温婉灵动的气息。姚孟起可能深受坊间流传的“欧体字要瘦硬”的影响,所以他把笔画写得都比原帖细。起笔收笔都过分强调了“方笔”,因此姚字笔画坚硬挺直,看上去失去了中和温婉的气息。这是姚字僵硬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没有充分注意笔画书写细节。在这个“魏”字中,主要笔画起笔都是“藏锋”。比如第一个“小撇”,笔画的上方是平的,这是“藏锋”起笔的效果。但是姚字是一个向下的方笔,因此温婉气息没有表现出来。 再比如,“女”字第二撇,原帖是“柳叶撇”,但姚字仍然使用了尖利的方笔,不仅给人以刺痛感,也影响了整个字的温婉气息。 总之姚孟起只学到了欧体字的劲拔,却失去了欧体字的灵动。 在这个“徵”字上,姚孟起同样没有把握字的体态。“双立人”向右的倾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后面的组成部分,一股脑地也倒向了右方,就与原帖完全背离了。 从“山”开始,原帖就进入了向“左”倾斜的进程。连同下面的“王”,还有后面的“反文”,都是有向左倾斜的体态。它们与前面的向右倾斜的“双立人”形成了呼应的态势,形成屹立不倒的“金字塔”。 这就是欧体结字的玄妙之处。可惜姚孟起没有领会,整个字真的是倒向了右方。 另外,原帖“温婉”的表达方式是把“山”字上的“中竖”写出了很“妖娆”的“弧”,“山”字最后一竖也是有明显且长的“弧”,整个字的灵动气息马上就显露无余。但是姚字把这两个笔画都写得异常坚挺,因此,僵硬是不可避免的了。 “奉”字姚孟起的表现要好些,但仍然倾斜角度不够,笔画仍然较僵硬等问题。 同时,最后的“竖”方向也没能和整体的方向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姚字这一竖写“正”了。 下面比对一下当代名家田英章先生的字: 我想田先生应当很多地借鉴了姚孟起的写法。姚字上出现的问题,田字也有存在。比如说, 这个“魏”字的结体,和姚孟起的如出一辙,都是把本应当向左倾斜的“委”和“鬼”都反方向倒向了右方。 和姚字不同的是,姚孟起的笔画都非常坚挺,给人以僵硬的感觉。而田先生的笔画却过于绵软,给人以柔媚的感觉。 两个人的字都没有表达出原帖劲拔灵动的气韵。 田先生这个“徵”字,虽然体态仍然有和原帖走向相反的情况,但是比姚孟起轻了很多。可是在书写技法与原帖却有了很大区别。 比如说“双立人”的两撇,原帖但是“藏锋”起笔的效果,同时也比较干脆细长。但是田先生看上去是“圆笔”的效果,然后“粗”且“短”,没有显现出原帖挺拔的气韵。 再就是笔画并不干脆。“山”上的中竖,似乎有曲曲弯弯的情况;“王”上的三横也是虚笔起虚笔收,不够强劲。 田先生的这个字,写得不够舒展,也失去了原帖活泼灵动的体态。 我觉得与原帖的背离是由于下面两种情况造成的: 第一,笔画写短了。我们看原帖,三个横的长度超乎想象。大多人在临帖时,不敢把横写得这么长,等这个字写完了才发现写短了。再写还是会短。田先生基本属于这种情况。 同时田先生也没有把“撇”和“捺”写得够长。因此这个字就失去了从容飒放的气质。 第二,田先生力求把字写正。我们看原帖,其形象是顶风站立的一个人,虽然头发衣服都被吹向了后方,身体有些向左倾倒,但是此人仍迎风挺立,屹立不倒。 田先生调整了此人姿态,把下面的竖写成了正的,此人的腰部就出现了一个弯,坚定不移的形象就损失很多。 最后还是看一下卢中南先生的: 卢先生在这个字的体态把握上还是有优于前两位的,至少他没有把字的方向写反。但是他也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不足。 一,整个字不够舒展。这个“委”字在体态上把握是最好的,但是后面“鬼”字上的“田”写小了。其实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写小了就影响字的“从容”气韵,写“正”了,就影响字的“灵动”气韵。卢先生即写小了也写正了,整个字的舒展气韵和灵动气息都受到了影响。 二,笔画仍然粗糙,用笔仍然犹疑。田先生向来喜欢使用虚笔,这个字也不例外。“委”上的两横,以及“田”的横折等,都没有表现出干脆强劲的意味,使得这个字的劲拔气息没能得到表达。 “徵”字是卢先生失误最多的一个字。 首先“双立人”上的三个笔画都不成功。尤其是最后“一竖”,居然下面出了“尖”。这算是基本笔画的低级失误,实在是不应该。 其次,“山”字是表现此字灵动意味的最重要元素,卢先生却把它写得异常松散,好像初学者的笔触。 再者,整个字的体态也是有与原帖相反的倾倒的意味。虽不似姚孟起般那样厉害,但整体还是没能体现出原帖“金字塔”的形态。 “奉”字卢先生仍然没能临写成功。他虽然把三横写得够长,但是力度是非常差的。 最大的问题出现在最后的“竖”,卢先生还是把它写正了,而且有疲软弯曲之意。原帖强劲动感的气息已经丧失殆尽。 看了上面三位大师的临字我们发现,这三个字有着极大的临写难度,不仅有着技法的要求,还有着体态的把握难度。 有人说欧体字的结体特色是“险绝”,但是从来没有人明确阐述这种险绝是怎样表达的。也没有人用精确的临字,为我们准确的来表达这种险绝。三位大师的临字说明了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今天也从这三个字上得到了一些启示。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表现这种险绝: 一,虽然一开始是歪的,但后面的组成部分加以补救,然后写成一个“金字塔形”,达到险绝的效果。比如“魏”字和“徵”字。 二,借助视觉印象来表现“倒而不倒”。比如“奉”,看上去重心已经偏到了左方,但是右边的笔画伸得很长。视觉上看,似乎是“风”在顶着它才没有歪倒。这是借助外在力量的错觉来形成的一种平衡。已经类似于绘画的技巧了。 当然,欧体字表达险绝体态的方式还很多。我们会在以后的技法分析中逐渐发现“欧体字”的奥妙。 |
|